Soking 來信:Z 計畫攻略指南(七)累積能力就是豐富問題解決百寶箱


哈囉,朋友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大人學的 Joe 跟 Bryan 合寫的一本書,就叫做《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我在思考自己的 ABZ 計畫時,也是用這個角度來看待我所累積的事物。

尤其是關於「能力」。

我對能力的定義是:親手實踐打造事物的技能。

能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並且可以客觀檢視產出成果。

以下我想與你分享三個我對於認識自己能力的思考:

  •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 將能力樂高化,豐富自己的百寶箱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知識不重要,我自己就是個知識的囤積狂。

我要說的是,看別人游泳的影片一百次,我們並不會誕生游泳的能力。

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得下水才行。

我們最常見的思考誤區,就是錯把知識當能力。

如果你為了增加人生選項而進行閱讀,這很好,可以添加思考的材料。

但如果僅僅是看書、買線上課來看,這不是能力,僅僅是囤積了一堆沒用的知識而已。

不是知識本人沒用,是你本人沒有在運用知識。

運用知識來從事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才會誕生能力。

所以到頭來,其實是我們嘗試解決問題、創作一些有趣的事物、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共同行動,這類創造性活動本身,會開始累積能力。

而持續運用能力在各種情境下產生有意義的結果,知識於焉誕生。

知識就是系統性的、被驗證過因果關係的情報,可以提昇我們的認知。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

當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運用能力來解決問題、從事創造性活動之後,能力會累積成長。

那麼,我的能力到底處於什麼程度呢?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如果我們依賴公司給我們能力評價,那我們的能力就只能依附於公司的評價體系。

如果依賴某個權威來評價職業能力,例如國家考試或學校,權威就主宰了篩選我們的體系。

依賴組織或權威來評價我們的能力,最大的風險在於這個評價標準不一定適合 100% 的自己。

如果這個評價標準,只能看懂 60% 的我們,那怎麼辦?

這意味著有 40% 的我們,是被當做沒有價值的一部分。

因此當我們依賴權威來評價自己的能力,我們永遠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所以,我們需要一套屬於自己的評價體系。

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來自於創造性行為。

當我們主動產生有意義的行動,並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產生價值。

我們就為自己鋪陳了充滿意義感與成就的道路。

▋將能力樂高化,豐富自己的百寶箱 ▋

先前與你分享過「最小單位的可行性」,包含三個原則:

  • 可獨立執行
  • 可明確交付
  • 可轉移情境

當我們主動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過程,會解決一連串的問題。

解決問題過程所產生的能力,就可以利用這三原則來進行「能力封裝」。

例如我想研發一堂新課程(創造性活動)。

研發課程之前,我希望先了解學員可能面對的問題,因此嘗試使用問卷或訪談來洞察需求。

這件事情我自己就可以完成。(可獨立執行)

問卷以及訪談有明確產生結果,幫助我判斷學員需求。(可明確交付)

未來其他人遇到相似問題,我也能夠幫助別人設計問卷。(可轉移情境)

像這樣,透過能力封裝的評估之後,我的問題解決百寶箱,就多了一套工具。

如此一來,在別人的眼中,我們就像個多啦A夢,隨時隨地都能變出道具來解決問題。

▋結語

以上就是我在 Z 計畫當中,會透過能力盤點來將自己的累積進行「能力封裝」的思考過程。

如果你對於 ABZ 計畫感興趣,我將在這週五舉辦一場直播講座:

ABZ 計畫攻略指南:從 side project,擴充人生的選項

時間:9.27 (五) 19:00 開播(有回放)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8270504133289305310

邀請你一起線上聆聽我的分享。

週五見~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前一陣子,我訪談了一群 UX 主管,詢問他們在招募新同事時,會在意哪些行為表現? 有一件事情,不約而同,這些用人主管都跟我提起。 那就是「溝通」的能力。 為什麼不是看設計能力呢? 因為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來就該具備,跨不過門檻的就會被刷掉。 但影響產品設計師能力表現的關鍵因素,最後都是溝通。 有人說,這是知道該如何說故事。 向客戶或主管賣出你的設計想法。 有人說,這是訪談技巧。 搞懂用戶的痛點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需求? 有人說,這是問出真正的需求。 搞懂交辦工作的主管到底要什麼? 搞懂客戶跟我們許願的東西,到底是不是冰山的一角? ▋語言形塑我們是誰 一個人的溝通方式,會透露出許多訊息。 語言會顯示我們跟誰往來、被誰影響(所屬的圈層與文化)。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自我認同(我正在扮演什麼角色)。 語言會顯示我們與溝通對象的權力框架(地位排序、規則主導權)。 語言會顯示我們對一件事情到底是專家還是小白(認知程度)。 語言會顯示我們避而不談的房間裡的大象(限制性信念)。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感受,不論是正向情緒還是負面心情。 有一位哲學家說,就像水是魚的元素,語言是人類的元素。...

哈囉,朋友 你聽說過「地圖不等於疆域」這個概念嗎?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地圖)與這個複雜真實的世界(疆域)有許多落差。 我們的大腦與外界事物互動的過程,有認知頻寬的限制。 ▋太多選擇等於選擇障礙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知名的果醬實驗。 他們在超市擺了兩個攤位,一個攤位有三十六種果醬可以試吃,另一個放六種果醬。 猜猜看,哪一個攤位吸引了人潮? 三十六種果醬試吃的攤位吸引了最多人。 但是賣得比較好的攤位呢? 六種果醬的攤位賣出去更多。 過多的選擇導致顧客決策癱瘓,覺得選錯了會後悔,乾脆不選吧。 ▋專家溝通的困境 認知頻寬不足的現象,也發生在專業工作的現場。 假設你今天是一個行銷專家,這件事情會反應在你的語言模式當中。 身為一個行銷專家,你可以運用很多細膩的專業術語,來討論複雜概念。 例如你可以靈活的運用廣告投報率、轉換率漏斗、獲客成本、跳出率、SEO 等等詞彙,組織成你的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的語言模式。 而如果行銷專家的溝通對象,是對這些詞彙很陌生的小白(但人家是付錢的需求方),那整個溝通過程常常會很挫敗,或是覺得繞了半天還在名詞解釋。...

哈囉,朋友 我開始寫下關於產品設計、用戶體驗領域的相關文章,始於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 我以 UX 顧問的角色與許多品牌客戶、新創團隊的合作,在這個過程逐漸的醞釀、浮現我對於 UX 如何在商業環境中實踐想法。 這些想法成為我的寫作素材。 通常我在每週電子報裡面寫下的內容,幾乎是我當下所思所想的前沿觀點。 例如說,當我談到「體驗設計是關於記憶的設計」這個話題。 或許是工作上的情境,混搭了近期閱讀認知科學,又混搭了學習潛意識相關心理學。 我寫下的,是我學習到的、我相信的、我實踐的事情。 ▋我寫作中的挑戰 因為這樣的寫作取向是自私的呢喃聲,很多時候我只能顧及把當下的想法釀出來,難以顧及讀者是不是能嚥下。 所以我也常收到回饋,像是這樣說: 「完全看不懂 Soking 在講什麼,距離很遠。」 「Soking 寫的東西讀起來很累,要很認真才能讀下去。」 「看完電子報覺得有趣,但不知道該怎麼樣試試看。」 這些朋友們的回饋,揭示了我還可以再嘗試看看的方向,這也成為我今年特別想玩玩看的 side project 想法。 ▋G.I.F.T 內容策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