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Z 計畫攻略指南(七)累積能力就是豐富問題解決百寶箱


哈囉,朋友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大人學的 Joe 跟 Bryan 合寫的一本書,就叫做《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我在思考自己的 ABZ 計畫時,也是用這個角度來看待我所累積的事物。

尤其是關於「能力」。

我對能力的定義是:親手實踐打造事物的技能。

能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並且可以客觀檢視產出成果。

以下我想與你分享三個我對於認識自己能力的思考:

  •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 將能力樂高化,豐富自己的百寶箱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知識不重要,我自己就是個知識的囤積狂。

我要說的是,看別人游泳的影片一百次,我們並不會誕生游泳的能力。

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得下水才行。

我們最常見的思考誤區,就是錯把知識當能力。

如果你為了增加人生選項而進行閱讀,這很好,可以添加思考的材料。

但如果僅僅是看書、買線上課來看,這不是能力,僅僅是囤積了一堆沒用的知識而已。

不是知識本人沒用,是你本人沒有在運用知識。

運用知識來從事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才會誕生能力。

所以到頭來,其實是我們嘗試解決問題、創作一些有趣的事物、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共同行動,這類創造性活動本身,會開始累積能力。

而持續運用能力在各種情境下產生有意義的結果,知識於焉誕生。

知識就是系統性的、被驗證過因果關係的情報,可以提昇我們的認知。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

當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運用能力來解決問題、從事創造性活動之後,能力會累積成長。

那麼,我的能力到底處於什麼程度呢?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如果我們依賴公司給我們能力評價,那我們的能力就只能依附於公司的評價體系。

如果依賴某個權威來評價職業能力,例如國家考試或學校,權威就主宰了篩選我們的體系。

依賴組織或權威來評價我們的能力,最大的風險在於這個評價標準不一定適合 100% 的自己。

如果這個評價標準,只能看懂 60% 的我們,那怎麼辦?

這意味著有 40% 的我們,是被當做沒有價值的一部分。

因此當我們依賴權威來評價自己的能力,我們永遠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所以,我們需要一套屬於自己的評價體系。

建立自己的評價體系,來自於創造性行為。

當我們主動產生有意義的行動,並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產生價值。

我們就為自己鋪陳了充滿意義感與成就的道路。

▋將能力樂高化,豐富自己的百寶箱 ▋

先前與你分享過「最小單位的可行性」,包含三個原則:

  • 可獨立執行
  • 可明確交付
  • 可轉移情境

當我們主動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過程,會解決一連串的問題。

解決問題過程所產生的能力,就可以利用這三原則來進行「能力封裝」。

例如我想研發一堂新課程(創造性活動)。

研發課程之前,我希望先了解學員可能面對的問題,因此嘗試使用問卷或訪談來洞察需求。

這件事情我自己就可以完成。(可獨立執行)

問卷以及訪談有明確產生結果,幫助我判斷學員需求。(可明確交付)

未來其他人遇到相似問題,我也能夠幫助別人設計問卷。(可轉移情境)

像這樣,透過能力封裝的評估之後,我的問題解決百寶箱,就多了一套工具。

如此一來,在別人的眼中,我們就像個多啦A夢,隨時隨地都能變出道具來解決問題。

▋結語

以上就是我在 Z 計畫當中,會透過能力盤點來將自己的累積進行「能力封裝」的思考過程。

如果你對於 ABZ 計畫感興趣,我將在這週五舉辦一場直播講座:

ABZ 計畫攻略指南:從 side project,擴充人生的選項

時間:9.27 (五) 19:00 開播(有回放)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8270504133289305310

邀請你一起線上聆聽我的分享。

週五見~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我想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與你分享新創事業領域的一條黃金公式。 LTV > CAC 這條黃金公式是用來評估一個殘酷的事實:產品到底能不能在市場上活下去? 人不是理性的。 我們會愛上自己親手打造的事物。 所以當我們費盡心血打造了夢幻產品,推向市場之後,我們會成為一個極度樂觀主義者。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簡單又直接的指標,來幫助我們客觀評估。 LTV > CAC,意思是顧客終生價值大於獲客成本。 例如我們有一群客人,在一年之間,他們會來店消費 10 次,他們所產生的商業價值就是 LTV。 CAC 就是我們為了讓這些客人來店消費 10 次,我們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以下我想從用戶體驗的觀點,與你分享我對這條黃金公式的看法: LTV 的基本前提就是辨認賽道 顧客在旅程中與我們相處的時刻 用戶搬遷成本的心理摩擦力 ▋LTV 的基本前提就是辨認賽道 ▋ 討論顧客終生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之前,我們要釐清一件事。 在這邊原文中的 Lifetime,其實不是真實顧客人生的一輩子。 主角其實是「顧客的需求」,我們想知道需求到底會存在多長的時間。...

哈囉,朋友 先前與你分享如何執行自己的人生 side project,建立 Z 計畫的時候,有討論到五種有意義的累積。 我們可以將這五種累積,簡單分為三類來看:財務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 財務資本是我們可以動用的資產,例如錢、物質設備等物質資源。 人力資本是我們的知識與技能,例如掌握專業領域的門路、語言能力、專案管理能力等。 社會資本是我們的人際關係網路,可以分為名聲與人脈。 名聲是他人如何看待我。 用最近 Netflix 上的生存競賽節目《激贊網紅》的說法,就是「你的身上有哪些標籤?」 人脈則是與他人有意義的連結。 我想與你分享的是,我在執行 Z 計畫的過程,對於人脈的看法。 這個話題我想分為以下幾點來討論: 人脈不是存摺,而是連結彼此的水道 因為共同行動,所以產生關係 有意義的成就,是社群能夠辨識出你的行為 ▋人脈不是存摺,而是連結彼此的水道 或許你曾聽說過人脈存摺這個說法,把人脈一條一條的存起來,累積複利。 但存摺的形象,讓我們會有一個誤解,像是蒐集到名片放進去人脈存摺,就可以輕鬆產生效果。 這真的會有效果嗎? 比起存摺,我更喜歡水道的形象。...

哈囉,朋友 在剛接觸訪談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觀察到幾個現象,例如: 只有按照事前擬定的訪綱僵硬的按照順序提問。 每次提問都被受訪者句點,很快就問無可問、訪無可訪。 ▋僵硬死板的提問 ▋ 僵硬的按照訪綱提問,我們會生怕訪綱沒有窮盡一切,也害怕受訪者脫稿演出。 但訪談本來就不是念台詞。 訪談更像是開放世界的遊戲,有一個開放探索的主題範圍,我們透過訪談來觀察受訪者到底怎麼玩這場遊戲。 ▋一提問就句點 ▋ 每次提問都備受訪者句點的情況有二:你遇到句點王,或者你一直丟是非題給對方。 換句話說,就是一直在訪談中狂用「封閉性問題」。 例如: 你是不是會在出門時使用悠遊卡? 你有沒有在餐廳點餐時排隊很久過? 你會不會跟朋友一起團購買手搖飲? 一直狂問這些封閉性問題,受訪者除了句點,還能回答什麼呢? 訪談不是在做一連串的邏輯判斷,套公式就能得到計算結果。 訪談是探索一個網狀的脈絡,了解某個人與某些事情的關係。 比起邏輯判斷,我們在做的事情更像是拓印。 如果這件事情在受訪者的心智中留下的記憶軌跡夠深,我們就能取得脈絡的拓本。 如果你覺得這些概念聽起來不錯,那實際上該如何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