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為自己建立 UX 學習地圖


哈囉,朋友

我在成為數位領域的產品設計者之後,最大的發現就是自己經常處於無知與茫然的狀態。

我們要理解手上開發產品的商業邏輯,這樣才能提出符合策略的產品設計提案。

我們要洞察產品服務的使用者情境,搞懂現場的用途以及願意產生行為的動機。

我們還要設計產品服務流程,在商業目的、使用者需求與技術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

最後我們還要持續的評估是否還有改善的可能性。

產品真的有滿足使用者需求嗎?

產品有滿足商業目標上的期待嗎?

這些林林總總的議題,就沒有一個是簡單的,也別期待標準答案。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這一片混沌之中找到立足點,建立自己認知的地圖呢?

我想分享以下幾個方向,提供你作為參考:

  •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商業目標與需求
  • 洞察使用者情境與動機
  • 設計產品服務流程
  • 評估持續改善的可能性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商業目標與需求

我們曾經在訪談一位 UX 主管時,聽到一段很有意思的感嘆,他說:「我們遇到的設計師大多數在學習期間,都有被訓練,或者很有意識的知道要關心使用者,去同理用戶的需求。然而,大多數的設計師卻很難去意識到,要去同理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利害關係人也是人,他們也是產品要服務的一環,沒有這些人的參與以及理解,產品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就像一個軟體平台經常會分為前後台,人們經常只注意到光鮮亮麗的前台,但很少有人在意後台的設計規劃。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需求,更多的是軟技能以及領域知識的展現。

這邊羅列幾篇先前文章作為參考:

  • 需求訪談的三個階段性(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75)
  • 如何對大忙人進行需求訪談?(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99)
  • 關於用戶增長的五個 UX 策略觀點(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ux-33)
  • 在需求訪談中辨認多方利害關係人的類型(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83)

▋洞察使用者情境與動機

洞察使用者情境這件事情就像是廚師要懂得如何辨認好食材。

當然,我知道如果是在速食店廚房打工的人,根本不需要搞懂薯條跟漢堡肉的來源。

但如果我們以黑白大廚那樣子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廚為目標,主動去探尋與辨識各種食材,就是大廚之路的基本功了。

身為產品設計者,我們是為了讓自己的設計有所本,為了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而去進行研究。

如果我們還相信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那麼了解問題的長相,就是第一步。

參考文章:

  • 一個產品人的極限,同理心是我們專業的瓶頸(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95)
  • 訪談技術中的語言模式(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97)
  • 如何認識目標受眾?我推薦從專家與小白開始(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84)
  • 低成本的消費者市場研究方式 –「游擊訪談」(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80)

▋設計產品服務流程

設計產品的服務流程是傳統意義上我們對於設計師工作的理解。

這包含了以設計思考為骨幹,透過發散與收斂的過程,有意識的去洞察情境、識別問題、規劃原型、測試與評估。

我很喜歡致遠體驗設計的卓致遠設計師(江湖人稱卓學長,廣為人知的案例是台灣報稅系統改善的推手),將設計思考轉化為東方風味的:見、識、謀、斷。

設計思考常常被忽略的一個核心精神,就是將利害關係人的共識納入設計流程。

在《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一書中提到,發明設計思考的 IDEO 公司,當年所強調的是「設計不再仰賴天才的直覺」。

IDEO 共同創辦人蘇瑞說:「老一輩藝術學院出身的設計師不太喜歡與人交流,藝術學院總是挑選靦腆、有創意的人當學生,討厭去觀察真實生活裡的人,也不喜歡賣力摸索日常生活的小細節。」

在將利害關係人納入設計流程這件事情上,數位領域的產品設計師,最艱鉅的挑戰之一就是與程式設計師的合作了。

要怎麼樣讓不會寫程式的人,設計出要用程式來實現的產品服務呢?

關鍵在於資訊架構的規劃。

軟體任務的本質是滿足資訊需求,而不是介面的美觀。

根據產品服務的情境,定義出可結構化的資訊,並且設計出讓使用者與這些資訊內容互動的流程。

千萬別搞錯了,使用者並不是想要跟音樂播放器的介面互動,使用者想要的是點播喜歡的歌單,用來點綴他的生活。

參考文章:

  • 軟體任務的本質是滿足資訊需求(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85)
  • 撰寫產品需求文件 PRD 時的閱讀體驗七宗罪(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prd-2)
  • 8個產品設計文件 PRD 的 SPEC 書寫原則小技巧(https://soking.cc/blog/prd-write-8principles)
  • 如何畫出爛爛沒人看的 UserFlow?(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userflow)

▋評估持續改善的可能性

我曾經在一場新創團隊的內部工作坊當中,與開發團隊的PM、設計師、RD 們討論,怎麼樣算是「需求的終點」呢?

大家很有共識的得出結論:當我們解決使用者問題時。

不是需求被變成設計稿、不是需求被開發、不是新功能推上線。

而是當初我們定義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新版本更新之後,有沒有真的被解決了?

你會發現,如果一開始定義需求時,只談論了很表面的「功能性需求」。

例如我要一個投票功能。

那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投票功能推上線之後,到底有沒有發揮效益。

所以我們需要「清晰的目的」、「可驗證的方法」以及「持續改善的行動」。

參考文章:

  • 不確定性的三種成因(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76)
  • 定義一個好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69)
  • 怎麼樣算是產品服務的使用者體驗不佳呢?六大常見原因(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116)
  • 系統化洞察顧客服務體驗的三個檢查清單(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115)

▋結語

成為數位產品領域的產品設計師,是一個多元且複雜的職業道路。

網路與軟體的行業不像餐飲、醫療、金融、製造等等行業,動輒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歷史。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長期而言,軟體不是一個行業,而是成為各行各業的一部分。

分工曖昧不明、各個行業招募標準不一、管理不成熟、能力要求又深且廣,這些都是我們面對的日常。

所以我們會看見,每一個在產業中獨當一面的人,都有各自的機運,很難說怎麼樣的成長路徑就是標準答案。

為了好好與你分享這個議題,我預計舉辦一場直播講座。

打造你的UX 學習地圖:從入門到專業的實踐之旅

12/27(五)晚上七點

講座大綱:

  1. 什麼是 UX?為什麼它是如今數位產品的重要設計精神?
  2. 業界常用的使用者研究方法有哪些?
  3. 無經驗的 UX 自學者應該如何累積?
  4. 從初學者到專業人士的實踐路徑
  5. QA 時間:解答你的所有學習疑問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12051422271211928690

講座會提供回放,當天來不及參與的朋友也可以參考。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這個週末兩天,我沉浸在與一群有趣的人,深度討論與思考,如何為自己創造有意義的工作。 在工作坊中的導師 Terence 與 Rebecca (以及助教們),溫柔又細膩的創造出具備安全感的開放性場域。 這讓來自各行各業,具備不同專業背景的夥伴,能用開放、不批評的態度,放心的深度交流。 品味 Terence 與 Rebecca 精湛的引導技術本身已經是巨大滿足。 在聆聽不同夥伴的人生際遇與「純粹意願」時,又開拓了一次眼界。 復盤了過去的點點滴滴以及對照到自己的英雄之旅,更是沉浸有趣的體驗。 學習到「探索意義感」的認知框架,讓我的人生探索百寶箱多了一個超級無敵實用工具。 與夥伴們約定之後繼續共同探索,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更是意外收穫。 簡直是賺爛了。 在工作坊當中,我特別喜歡一個 Rebecca 介紹的比喻:以內在與外在的無限循環,來觀照我們自身。 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從兩個重要的面向來觀看。 外在層面,有哪些行為對這個社會來說是有價值的? 內在層面,有哪些價值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 我們最常注意的是「這個世界需要的價值」。...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在講某個東西不好用,或者某些服務體驗不好。 有些情況是,我們走進一個陌生的店家,但卻看不懂他們在賣什麼。 有些情況是,我們去逛新開的百貨商圈,被樓層空間的複雜動線搞到迷路。 又或者我們舉辦了一個活動,參與者無法理解當下該如何進行。 又或者我們規劃了一個流程,使用者一直卡關,抱怨複雜看不懂。 相信這類情況,也經常出現在你的工作與生活當中,造成許多困擾。 如果你希望可以早早就避免踩到這些地雷陷阱,不要重複犯錯。 那麼先看懂陷阱的長相,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我想與你分享六個造成體驗不佳最常見的主要原因: 用途不明確 無法理解 挫折太多 說明太複雜 動線曲折離奇 分類層級曖昧 ▋用途不明確 如果使用者無法聯想眼前的服務有哪些用途,那就是個沒用的東西。 例如去異國的農夫市集逛街時,看見各種不同的香草植物或是香料。 這對於有烹飪興趣或是芳療有認識的人來說,可能會興致盎然。 但換成只對電子器材、3C 設備感興趣的人來說,會完全不理解要在這裡逛什麼。 我們對於「用途」的預判,取決於過往的經驗。...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在使用產品服務時,抱怨體驗不佳。 但同樣的產品,其他人又會覺得還好,沒什麼感覺。 有些人因此放棄理解顧客的聲音,認為人就是有千百種樣貌。 然而,有些人會開始蒐集顧客抱怨的類型,並且尋找出最有可能的原因。 這些看起來最懂顧客心聲的高手,平常看似在漫無目的的蒐集線索。 但其實他們的腦袋中有一個地圖,正在按圖索驥的系統化洞察顧客體驗。 我想與你分享的,就是洞察顧客體驗的專家,腦袋中的三個檢查清單: 需求情境 服務流程 有效訊息 ▋檢查清單一:需求情境有哪幾類? 人們會使用特定產品服務的理由是有限的。 放棄理解顧客的人,會覺得顧客來來去去,是因為各種隨機的理由而來消費。 但每一個產品服務,背後對應到的需求類型,其實是可以被歸納出來的。 例如已經上班的人,花錢去上課的理由有: 職業發展上需要進修(升職、轉職、求職) 他人的期望(主管要求、看到身邊的人上課被影響、家人朋友的建議) 發展社交關係(認識新朋友、結交人脈、改善社交關係) 社會服務與公民意識(改善社會問題、參與地方社區、回應社會議題) 提昇認知(滿足求知慾、避免落伍、滿足心靈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