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我在成為數位領域的產品設計者之後,最大的發現就是自己經常處於無知與茫然的狀態。 我們要理解手上開發產品的商業邏輯,這樣才能提出符合策略的產品設計提案。 我們要洞察產品服務的使用者情境,搞懂現場的用途以及願意產生行為的動機。 我們還要設計產品服務流程,在商業目的、使用者需求與技術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 最後我們還要持續的評估是否還有改善的可能性。 產品真的有滿足使用者需求嗎? 產品有滿足商業目標上的期待嗎? 這些林林總總的議題,就沒有一個是簡單的,也別期待標準答案。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這一片混沌之中找到立足點,建立自己認知的地圖呢? 我想分享以下幾個方向,提供你作為參考: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商業目標與需求我們曾經在訪談一位 UX 主管時,聽到一段很有意思的感嘆,他說:「我們遇到的設計師大多數在學習期間,都有被訓練,或者很有意識的知道要關心使用者,去同理用戶的需求。然而,大多數的設計師卻很難去意識到,要去同理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利害關係人也是人,他們也是產品要服務的一環,沒有這些人的參與以及理解,產品是不可能成功的。」 這就像一個軟體平台經常會分為前後台,人們經常只注意到光鮮亮麗的前台,但很少有人在意後台的設計規劃。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需求,更多的是軟技能以及領域知識的展現。 這邊羅列幾篇先前文章作為參考:
▋洞察使用者情境與動機洞察使用者情境這件事情就像是廚師要懂得如何辨認好食材。 當然,我知道如果是在速食店廚房打工的人,根本不需要搞懂薯條跟漢堡肉的來源。 但如果我們以黑白大廚那樣子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廚為目標,主動去探尋與辨識各種食材,就是大廚之路的基本功了。 身為產品設計者,我們是為了讓自己的設計有所本,為了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而去進行研究。 如果我們還相信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那麼了解問題的長相,就是第一步。 參考文章:
▋設計產品服務流程設計產品的服務流程是傳統意義上我們對於設計師工作的理解。 這包含了以設計思考為骨幹,透過發散與收斂的過程,有意識的去洞察情境、識別問題、規劃原型、測試與評估。 我很喜歡致遠體驗設計的卓致遠設計師(江湖人稱卓學長,廣為人知的案例是台灣報稅系統改善的推手),將設計思考轉化為東方風味的:見、識、謀、斷。 設計思考常常被忽略的一個核心精神,就是將利害關係人的共識納入設計流程。 在《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一書中提到,發明設計思考的 IDEO 公司,當年所強調的是「設計不再仰賴天才的直覺」。 IDEO 共同創辦人蘇瑞說:「老一輩藝術學院出身的設計師不太喜歡與人交流,藝術學院總是挑選靦腆、有創意的人當學生,討厭去觀察真實生活裡的人,也不喜歡賣力摸索日常生活的小細節。」 在將利害關係人納入設計流程這件事情上,數位領域的產品設計師,最艱鉅的挑戰之一就是與程式設計師的合作了。 要怎麼樣讓不會寫程式的人,設計出要用程式來實現的產品服務呢? 關鍵在於資訊架構的規劃。 軟體任務的本質是滿足資訊需求,而不是介面的美觀。 根據產品服務的情境,定義出可結構化的資訊,並且設計出讓使用者與這些資訊內容互動的流程。 千萬別搞錯了,使用者並不是想要跟音樂播放器的介面互動,使用者想要的是點播喜歡的歌單,用來點綴他的生活。 參考文章:
▋評估持續改善的可能性我曾經在一場新創團隊的內部工作坊當中,與開發團隊的PM、設計師、RD 們討論,怎麼樣算是「需求的終點」呢? 大家很有共識的得出結論:當我們解決使用者問題時。 不是需求被變成設計稿、不是需求被開發、不是新功能推上線。 而是當初我們定義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新版本更新之後,有沒有真的被解決了? 你會發現,如果一開始定義需求時,只談論了很表面的「功能性需求」。 例如我要一個投票功能。 那我們根本不知道這個投票功能推上線之後,到底有沒有發揮效益。 所以我們需要「清晰的目的」、「可驗證的方法」以及「持續改善的行動」。 參考文章:
▋結語成為數位產品領域的產品設計師,是一個多元且複雜的職業道路。 網路與軟體的行業不像餐飲、醫療、金融、製造等等行業,動輒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歷史。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長期而言,軟體不是一個行業,而是成為各行各業的一部分。 分工曖昧不明、各個行業招募標準不一、管理不成熟、能力要求又深且廣,這些都是我們面對的日常。 所以我們會看見,每一個在產業中獨當一面的人,都有各自的機運,很難說怎麼樣的成長路徑就是標準答案。 為了好好與你分享這個議題,我預計舉辦一場直播講座。 打造你的UX 學習地圖:從入門到專業的實踐之旅12/27(五)晚上七點 講座大綱: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12051422271211928690 講座會提供回放,當天來不及參與的朋友也可以參考。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跟需求方、利害關係人進行需求訪談,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不舒適的過程。 這個不舒適的原因,來自於「不確定性」。 ▋需求訪談是一份充滿不舒適的任務 有可能你被要求去處理完全不熟悉的問題,因此不知該如何著手。 即使你是專家,來找你的人所提的需求,也往往跟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所落差。 所以專家也不能只聽需求方表面的描述,還要像個偵探去挖掘問題背後的問題。 即使你搞懂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件事情影響許多不同的人。 那些被影響的人們,不一定想要改變。 除了面對人性的矛盾,你還要想辦法安排一切計畫。 讓這些充滿不確定性的炸彈,被放在一籃子計畫裡面,隨時等著爆炸。 這麼多不確定性的東西,要跳下去處理,會舒適才奇怪吧? ▋所有的問題都是認知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適應這些讓我們不舒適的挑戰呢? 看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想從「認知負荷」的角度,來與你分享。 認知負荷,就是你大腦裡面高速公路的「車流量」。 當我們大腦中的主控台要執行某個意圖時,需要原物料(記憶、情報)。 而當某些任務過於複雜,主控台一口氣下單超多原物料卡車。...
哈囉,朋友 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有個最重要的指標。 那就是知道「如何了解需求」。 ▋區分菜鳥的指標 我訪談過許多專業工作上的用人主管,反覆的對他們提出一個問題: 「怎麼樣算是可靠、能獨當一面的戰力呢?」 我本來期待會聽到五花八門的答案,或者各種專業領域的能力評估方式。 結果答案意外單純。 這些專業領域的主管,不約而同的跟我說:「要會提問。」 收到一個工作上的指示、別人委託的工作、上面老闆突然有個想法丟下來。 直接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的,都是菜鳥。 菜鳥會浪費無數時間在猜想對方到底要什麼、在瘋狂腦力激盪提出有用的想法、在反覆修改一千次之後雕琢自己不夠完美的構想。 然後完全搞錯方向,一直重做。 ▋菜鳥的陷阱 例如,同事跑來問說,能不能幫我規劃一個問卷? 這是「他們想要一個問卷」。 但他們為何需要一個問卷呢? 沒有了解原因的菜鳥,可能會直奔主題,問對方要調查什麼? 甚至可能會糾結自己忘記以前學過的統計,還上網買了兩本書來惡補。 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題目該如何設計之後,才被主管打槍。 打槍的理由是:問卷看起來不夠吸引人。 菜鳥會楞住,問卷為什麼要吸引人?...
哈囉,朋友 2024 年對我來說是既辛苦又充滿意義感的一年。 以 ABZ 計畫的角度來說,今年是我的 A 計畫正式換上職業講師這個身分的一年。 一人公司的自僱者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 1. 收入不足,也不穩定 2. 收入足夠,但不穩定 3. 收入足夠,穩定,但很累 4. 收入足夠,穩定,且輕鬆 我在八、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之後,開始了自僱者的人生階段。 第一、二年處於無頭蒼蠅的狀態,好像什麼都可以做,什麼樣的合作機會來了都接。 很努力的從收入不足狀態,追趕上了先前工作時的薪資收入。 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自己沒有累積,只是在瞎忙。 第三年開始專注在產品設計 UX 顧問案上面,推掉了不相關的工作。 沒想到營收跟案源反而直線上升,一下子進入爆炸忙碌的狀態。 於是第四、五、六年,我掉進了一個陷阱:開始聘僱員工。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學習到教訓,那就是我在談業務、公司經營這件事情上沒什麼熱忱。 明明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自己動手做研究、規劃產品,然而當我變成公司經營者,這些帶給我意義感的工作就遠離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