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我在與人討論 ABZ 計畫時,經常聽到一個困擾,類似這樣:「除了正職的工作以外,我假日再去兼差,一開始收入提昇了不少,但發現越來越沒有自己的休息時間。直到後來正職工作產生變動,連假日都要去支援,害我不能進行兼職工作,收入馬上變少,但又不能用兼職工作取代正職,感覺做了很多事情但沒有任何累積。」 像這樣明明很努力,但卻滿盤皆輸的局面,動輒以年為單位白白浪費我們的歲月年華。 問題到底發生在哪邊呢? 相信你應該可以察覺,在這樣的故事中,兼職工作本身並不具備當 A 計畫不可行的時候,隨時能夠以人生備案的姿態頂替上去的可行性。 以致於當 A 計畫變得更加消耗人生餘裕時,變成要捨棄兼職工作,於是人生選項減少,不僅僅是回到原點,狀況還更加糟糕。 在思考如何擴充人生選項的 ABZ 計畫框架中,有三個評估方向可以幫助我們檢視自己的計畫,是否具備未來可行性,我將這個概念稱為「最小單位的可行性」,包括:
▋可獨立執行:每個計畫都是獨立的一人部門 ▋我們常常聽說過「一人公司」的概念,除了是自僱者以外,也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當做公司來經營。 但在 ABZ 計畫的框架中,我希望你想像每個計畫都是一個獨立的部門在運轉著。 你最重要的 A 計畫可能是負責扛營收主力的業務單位。 B 計畫就是另外一條多角化經營的產品線。 而 Z 計畫是你平常就應該持續投入 5% 餘裕,探索新市場新機會的研發單位。 你的部門如果過度依賴某一個外部單位才能運作,那其實你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例如你有一個 Z 計畫是寫電子報,但都是透過固定投稿給別人來發表,自己沒有操作電子報系統來發行,也沒有屬於自己的讀者名單。 那麼實質上這不是寫電子報的計畫,純粹是寫作而已。 ▋可明確交付:傳遞屬於你的價值 ▋如果我們假日花時間去幫忙擺攤賣東西,這算是一個好的計畫嗎? 我們應該要檢視在整件事情中,我們「交付的價值」是什麼。 如果我們去幫忙擺攤賣東西時,交付的價值是時間與勞力,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取代的話,那這是最低價值的交付。 但如果我們會開貨車去幫忙擺攤賣東西,缺少了我們幫忙開貨車,整件事情就會變得很麻煩,那我們的交付提昇了效率。 又如果我們去幫忙擺攤賣東西的時候,是因為我們有一雙好手藝,可以現場幫購買的客戶調整購買的商品,提供額外的服務,形成獨特的體驗亮點,甚至提昇售價。 像這樣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交付,你就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可轉移情境:能夠帶著走的能力 ▋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麥當勞打工過,可以熟練的煎漢堡、炸薯條。 所以我有能力開一家漢堡店嗎?不行。 在麥當勞煎漢堡、炸薯條,我依賴於連鎖體系統一提供的食材、標準化的設備,失去這些基礎設施,我就被打回原形。 那麼,我平常在家裡手沖咖啡,也會帶著器具在露營時手沖咖啡。 所以我有能力開一個行動咖啡車嗎?部分可行。 只要有穩定的咖啡豆供應來源,並且解決行動攤販所需要的設備問題,我就可以獨力處理手沖咖啡所需要的技術環節,達成價值的交付。 又或者,我能自己舉辦工作坊活動,並且也作為總召幫別人舉辦過不同規模的商業活動。 所以我可以去活動公關公司應徵活動企劃職位嗎?高度可行。 辦活動這件事情已經在不同情境下驗證過了,有沒有在活動公司工作差別只在於環境條件。 ▋結論
以上三個關於評估最小單位可行性的思考,希望可以幫助你檢視手上的人生選項。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在台灣從事軟體產品開發的人,以比例來看,有許多人的工作所開發的軟體產品服務,是用於服務特定情境中的工作者,而不是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 譬如商店裡面使用的 POS 機系統,是處理銷售過程的資訊流,主要的使用者可能是店員、店長,或者如果背後有連鎖集團,那就還會有總公司的會計、管理部門等等。 又譬如,我們曾經有過基因檢測公司的客戶,會基於「基因檢測」這個服務流程,來打造一個營運系統,同時服務出外勤的業務、收檢體的單位、基因檢測的顧客、實驗室、需要看報告的醫生等等。 又或者,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客戶,他們專門協助五金加工相關的製造業生產線,搭建數據分析的AI模型,用來預測產線的機器設備設定與產能、良率之間的關係。 甚至還有,我們曾經協助工研院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評估民營化轉型過程,整個台電相關部門之間對於會員數據 CRM 的需求是什麼? 這些數位軟體都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服務,因此沒有入行之前,相當難以想像。 ▋數位轉型不只是數位化,而是創造連結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那就是「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而所謂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將工作上的表單變成 Excel 報表。...
哈囉,朋友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煩惱:我想要做點什麼,但預算不多、團隊人手有限,也還沒什麼客戶能問。 市場好像有機會,但又看起來一片模糊,該怎麼起手呢? 我常常在陪伴創業者或新產品團隊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想與你推薦一個我非常喜歡、實際也帶過很多人嚐試過的方法:E.P.I.C 市場探索框架。 這是一套低成本、重行動、很接地氣的市場探索方式。 特別適合創業早期或資源有限的你,可以像偵探一樣,用最簡單的工具,逐步驗證你理想客群的樣貌。 ▋什麼是 E.P.I.C 市場探索框架? 簡單來說,E.P.I.C 是四個階段的縮寫: Exploration(現象觀察):走進目標場域做游擊訪談,看看人們到底怎麼活著。 Profiling(描繪目標場景):用問卷確認用戶痛點、分群特性。 Influence(議題引流):產出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吸引潛在客群主動靠近。 Conversion(信任建立):提供低門檻的體驗型產品服務,建立信任並促成轉換。 這是一套結合產品思維與 UX 洞察的行動策略,經過實戰中踩過、摔過、走過的路,所淬煉出來的低成本探索市場方案。 ▋越專業越容易踏入的陷阱...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