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運用 Side project 走出認知的荒野


哈囉,朋友

原本預計今天寫給你們的一封信,被我收進了草稿匣,因為變成了奇幻小說,而我不知道該怎麼向你們介紹而不顯得突兀。

如果你有追蹤我的臉書,最近的我,正處於內在衝突的自我整合歷程,因此不斷萌發各種念頭,看起來不太像在說人話,先跟你們抱歉。

我想改成與你分享,最近我們團隊正在籌備的一場直播講座的調查狀況。

這個調查主題是關於「side project」,當你接觸網路軟體產業之後,或多或少應該聽過這件事情。

有些人想透過 side project 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些人想透過 side project 打造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或工具,有些人渴望透過 side project 讓自己更快樂、有成就感。

我自己常常發起屬於自己的 side project,大多數在當下都沒什麼用,但可能在日後突然串了起來,在某個專案中起了絕妙的用途。

因為這樣,我常常被誤認為是有創意的人。

但我其實不是有創意的人,而是嘗試過一百種當時不可行的辦法,並且記錄、分類、保存下來。

因此 side project 對我來說,就是用來失敗的。

那我是怎麼遇見想要的 side project 呢?

我發現,觸動我的當下,我往往處於「荒野時刻」。

例如我會拿起一本書,預測這本書的主題內容是否處於我的認知範圍當中。

如果這本書所談論的事情,有七八成處於我的認知當中,雖然有所收穫,但也要花一番力氣才能將別人的認知轉繹成為自己的認知。

如果這本書所談論的事情,我幾乎毫無概念,那麼理智會提醒我,現在沒有餘裕攀登這個艱困的高山,因此頂多只能遠遠看一下,知道世間有此挑戰而已。

如果這本書所談論的事情,居然是由我認識或陌生的元素重新建構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認知,甚至能讓我拓寬了高度或深度,我會開始欣喜若狂,忍不住動手嘗試看看。

認知的荒野並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許多熟悉或陌生的元素,形成一個從未抵達的場域。

探索認知的荒野,就像是組織一場沒有地圖的冒險。

在這個陌生的地域所收穫的第一類寶藏是「地圖」,我們透過自己的地圖比對別人的地圖,有機會串連起更大的疆域。

在荒野中有機會收穫的第二類寶藏是「新物種」,新物種可能本身是寶物,也可能對別人大有價值

,也可能專屬於獨一無二的自己,當然也可能是有害的毒藥,機運與風險並存。

在荒野中的第三類可能的收穫是「關係」,我們或許會遇見願意交換資源的人,或許會遇見願意締結信任的同行者,或許也會遇見衝突來刺激我們成長的人。

或許你已經發現 side project 的背景音樂主旋律是成長。

我想恭喜每一位渴望採取行動,探索認知荒野的人。

因為擁有餘裕,才能面對荒野中的失敗與受傷,並且期待收穫寶藏而歸。

如果你也好奇別人的探索歷程,想多聽聽荒野旅人的故事。

我們預計在 8/15(四)的晚上,邀請豐富經驗的社會企業「串門子」,請他們帶著探索的故事,來回答你的好奇心。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填寫這份事前調查問卷,我們彙整之後將提供給講者。

填寫問卷:https://forms.gle/XD86Nyjr3AdcvkUj6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今年我給了自己一個探索計畫,就是尋找 UX 在軟體業領域以外的應用場景。 其中一個領域是關於成人學習市場,在這個領域之中的角色包含了講師、開課單位、課程企劃、行政助教、學習者等人。 因為我自己也走向講師之路,這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想多觀察這個市場的趨勢。 ▋成人學習市場的需求面 從需求面來看,成人學習這件事情背後的議題是:離開了學校之後,我們怎麼看待學習? 我認為離開了學校之後,對於學習的心態可以分為幾個深度的層級: 終於不用再學習了 工作/生存會影響時才學習 雖然沒有目的,但喜歡蒐集知識 有強烈的目的導向在學習 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者的心態層級 從廣度來看,根據教育部的成人教育調查報告,成年人學習者的主要動機可以分為: 職業進展:為了專業成長、獲取文憑資格、升遷或加薪等 外界期望:公司要求進修、家人或朋友鼓勵、被他人進修影響 社交關係:結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改善個人社交關係 社會服務:為了服務社會、解決社區問題、增進對社會問題的了解 認知興趣:滿足求知慾、心靈需求、彌補教育程度不足、避免落伍 逃避與刺激:為追求新刺激體驗、紓解煩悶生活、改變呆板生活模式...

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閱讀哈拉瑞的《連結》,看到他討論「資訊的定義」,相當引人入勝。 身為歷史學者的哈拉瑞綜觀人類整個大歷史的關鍵事件,他提出資訊的用途是為了產生連結。 所謂的資訊這種東西,就是能夠將不同節點都連結成網路,創造出新的現實。 哈拉瑞說,資訊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本來就不是要去呈現既有的現實,反而是要去連結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帝國),以創造出全新的現實。 只要能將各個不同的點,連結成網路,就是資訊。 所以資訊不一定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而是要把人事物組織起來。 身為一個在資訊軟體業工作了一輩子的我來說,這些描述句句合理,又句句重新定義了我看事情的角度。 根據哈拉瑞的定義,我重新看待什麼是軟體。 過去我會說,軟體的本質就是將各種概念變成可運算的結構化資訊。 就像水是沒有形狀的,所以無法運算,只要將水裝入容器之後,就成為了可運算的單位。 就像時間是一種抽象概念,人類最早對時間的感受來自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運動關係(四季與日夜)。 當我們把時間這個抽象概念套上了刻度,用小時、分鐘、秒來定義時間之後,時間就成為可以運算的單位。...

哈囉,朋友 這個週末我去了解夢工作坊,兩天的時間沉浸在潛意識漂浮的場域中。 恰好我自己犯了蠢,身心科幫助降低焦慮與入睡的藥已經吃完,但沒有安排時間去拿。 因此我在渾渾噩噩睡眠不足的狀態中,經歷了兩天的解夢工作坊。 我在今年七月的 NLP 課程結業式中,與課堂夥伴們說。 我這輩子哭的次數不多,上一次是關於想要結束生命,這一次是關於重新找到活下去的路。 最近工作伙伴沛穎與我分享,關於男人的自殺率。 這件事情在台灣,男性是女性的兩倍。 男人似乎是個悶聲葫蘆,狀態表上只分「想得開」與「想不開」。 包括我自己也曾經陷入想不開的困境中。 那種困境不是源自於任何物理上的拘束,而是自己對自己的封閉。 認為自己沒有了選擇。 認為唯一選項已經從這個世界的選單上變成灰色了。 所以只剩下登出一途。 有趣的事情是。 潛意識居然會在這個過程,沒有放棄自己,產生創造性的行為。 那是我們的夢。 我們在清醒的世界中萬念俱灰時,潛意識依然活躍。 他在為我們產生跳躍性的連結,看見不同的抽象層意義。 新的意義。 我發現這是透過解夢這項活動,看見的有趣事情。 這世上最有趣的話題之一就是夢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