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運用 Side project 走出認知的荒野


哈囉,朋友

原本預計今天寫給你們的一封信,被我收進了草稿匣,因為變成了奇幻小說,而我不知道該怎麼向你們介紹而不顯得突兀。

如果你有追蹤我的臉書,最近的我,正處於內在衝突的自我整合歷程,因此不斷萌發各種念頭,看起來不太像在說人話,先跟你們抱歉。

我想改成與你分享,最近我們團隊正在籌備的一場直播講座的調查狀況。

這個調查主題是關於「side project」,當你接觸網路軟體產業之後,或多或少應該聽過這件事情。

有些人想透過 side project 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些人想透過 side project 打造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或工具,有些人渴望透過 side project 讓自己更快樂、有成就感。

我自己常常發起屬於自己的 side project,大多數在當下都沒什麼用,但可能在日後突然串了起來,在某個專案中起了絕妙的用途。

因為這樣,我常常被誤認為是有創意的人。

但我其實不是有創意的人,而是嘗試過一百種當時不可行的辦法,並且記錄、分類、保存下來。

因此 side project 對我來說,就是用來失敗的。

那我是怎麼遇見想要的 side project 呢?

我發現,觸動我的當下,我往往處於「荒野時刻」。

例如我會拿起一本書,預測這本書的主題內容是否處於我的認知範圍當中。

如果這本書所談論的事情,有七八成處於我的認知當中,雖然有所收穫,但也要花一番力氣才能將別人的認知轉繹成為自己的認知。

如果這本書所談論的事情,我幾乎毫無概念,那麼理智會提醒我,現在沒有餘裕攀登這個艱困的高山,因此頂多只能遠遠看一下,知道世間有此挑戰而已。

如果這本書所談論的事情,居然是由我認識或陌生的元素重新建構了我對這個主題的認知,甚至能讓我拓寬了高度或深度,我會開始欣喜若狂,忍不住動手嘗試看看。

認知的荒野並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許多熟悉或陌生的元素,形成一個從未抵達的場域。

探索認知的荒野,就像是組織一場沒有地圖的冒險。

在這個陌生的地域所收穫的第一類寶藏是「地圖」,我們透過自己的地圖比對別人的地圖,有機會串連起更大的疆域。

在荒野中有機會收穫的第二類寶藏是「新物種」,新物種可能本身是寶物,也可能對別人大有價值

,也可能專屬於獨一無二的自己,當然也可能是有害的毒藥,機運與風險並存。

在荒野中的第三類可能的收穫是「關係」,我們或許會遇見願意交換資源的人,或許會遇見願意締結信任的同行者,或許也會遇見衝突來刺激我們成長的人。

或許你已經發現 side project 的背景音樂主旋律是成長。

我想恭喜每一位渴望採取行動,探索認知荒野的人。

因為擁有餘裕,才能面對荒野中的失敗與受傷,並且期待收穫寶藏而歸。

如果你也好奇別人的探索歷程,想多聽聽荒野旅人的故事。

我們預計在 8/15(四)的晚上,邀請豐富經驗的社會企業「串門子」,請他們帶著探索的故事,來回答你的好奇心。

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填寫這份事前調查問卷,我們彙整之後將提供給講者。

填寫問卷:https://forms.gle/XD86Nyjr3AdcvkUj6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跟需求方、利害關係人進行需求訪談,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不舒適的過程。 這個不舒適的原因,來自於「不確定性」。 ▋需求訪談是一份充滿不舒適的任務 有可能你被要求去處理完全不熟悉的問題,因此不知該如何著手。 即使你是專家,來找你的人所提的需求,也往往跟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所落差。 所以專家也不能只聽需求方表面的描述,還要像個偵探去挖掘問題背後的問題。 即使你搞懂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件事情影響許多不同的人。 那些被影響的人們,不一定想要改變。 除了面對人性的矛盾,你還要想辦法安排一切計畫。 讓這些充滿不確定性的炸彈,被放在一籃子計畫裡面,隨時等著爆炸。 這麼多不確定性的東西,要跳下去處理,會舒適才奇怪吧? ▋所有的問題都是認知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適應這些讓我們不舒適的挑戰呢? 看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想從「認知負荷」的角度,來與你分享。 認知負荷,就是你大腦裡面高速公路的「車流量」。 當我們大腦中的主控台要執行某個意圖時,需要原物料(記憶、情報)。 而當某些任務過於複雜,主控台一口氣下單超多原物料卡車。...

哈囉,朋友 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有個最重要的指標。 那就是知道「如何了解需求」。 ▋區分菜鳥的指標 我訪談過許多專業工作上的用人主管,反覆的對他們提出一個問題: 「怎麼樣算是可靠、能獨當一面的戰力呢?」 我本來期待會聽到五花八門的答案,或者各種專業領域的能力評估方式。 結果答案意外單純。 這些專業領域的主管,不約而同的跟我說:「要會提問。」 收到一個工作上的指示、別人委託的工作、上面老闆突然有個想法丟下來。 直接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的,都是菜鳥。 菜鳥會浪費無數時間在猜想對方到底要什麼、在瘋狂腦力激盪提出有用的想法、在反覆修改一千次之後雕琢自己不夠完美的構想。 然後完全搞錯方向,一直重做。 ▋菜鳥的陷阱 例如,同事跑來問說,能不能幫我規劃一個問卷? 這是「他們想要一個問卷」。 但他們為何需要一個問卷呢? 沒有了解原因的菜鳥,可能會直奔主題,問對方要調查什麼? 甚至可能會糾結自己忘記以前學過的統計,還上網買了兩本書來惡補。 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題目該如何設計之後,才被主管打槍。 打槍的理由是:問卷看起來不夠吸引人。 菜鳥會楞住,問卷為什麼要吸引人?...

哈囉,朋友 2024 年對我來說是既辛苦又充滿意義感的一年。 以 ABZ 計畫的角度來說,今年是我的 A 計畫正式換上職業講師這個身分的一年。 一人公司的自僱者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 1. 收入不足,也不穩定 2. 收入足夠,但不穩定 3. 收入足夠,穩定,但很累 4. 收入足夠,穩定,且輕鬆 我在八、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之後,開始了自僱者的人生階段。 第一、二年處於無頭蒼蠅的狀態,好像什麼都可以做,什麼樣的合作機會來了都接。 很努力的從收入不足狀態,追趕上了先前工作時的薪資收入。 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自己沒有累積,只是在瞎忙。 第三年開始專注在產品設計 UX 顧問案上面,推掉了不相關的工作。 沒想到營收跟案源反而直線上升,一下子進入爆炸忙碌的狀態。 於是第四、五、六年,我掉進了一個陷阱:開始聘僱員工。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學習到教訓,那就是我在談業務、公司經營這件事情上沒什麼熱忱。 明明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自己動手做研究、規劃產品,然而當我變成公司經營者,這些帶給我意義感的工作就遠離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