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Z 計畫攻略指南(二)五種有意義的累積


哈囉,朋友

網路與新創工作的圈子中,很流行在工作之餘花時間培養自己的 side project,有些是工程師為了實驗有趣的技術,有些人是為了嘗試工作上沒辦法放膽玩的點子。

我自己在 side project 這件事情上,曾經玩出許多有趣的成果,豐富了我的人生歷程。

包括與幾位一輩子好友因為熱血,而決定共同經營網站,結果因為流量太高,不斷沖垮我們租的伺服器,居然多出了高昂的網站伺服器費用,這讓我們一群才剛出社會的菜雞嚇傻了眼。

為了籌募網站營運經費,在那個還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群眾募資的年代,我們搞出了群眾募資的畫冊,集合眾人之力,第一年籌措了幾十萬的經費,成功保住了心血結晶。

因為看起來不務正業的 side project 而承受莫大的經營壓力,迫使我們想盡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問題,其中的收穫也蘊藏著影響我一輩子的寶藏。

我想與你分享的是,當我們在為自己的人生進行探索,嘗試運用 5 % 時間與資源,進行 Z 計畫的人生 side project 時,除了挑選對自己有意義的題目以外,也要檢視自己從中獲得了什麼。

以上述我的故事為例,我的收穫分為五個方面。

金錢雖然不多(沒辦法用來支付我們薪水),但我們除了第一年自掏腰包之外,其餘的花費都是這個 side project 自己產生的盈餘。

知識與能力方面,現在我習以為常,用在工作上的網路行為數據分析、會員經營、電商流程等等,就是在當時硬著頭皮磕磕絆絆摸索,自己給自己啟蒙的。

人脈的收穫是指與有趣的人產生關係,當時一起經營網站的夥伴們成為我一輩子的好友,其中一位則是從女朋友進階轉職成為老婆大人。

名聲是信任資產,因為這個 side project 的緣故,我收到邀請擔任跨國影音平台的台灣區營運,也因此接觸網路新創,開啟了產品經理的職業路線。

我在多個 side project 中覆盤自己的收穫,總結出這五種事物:

  • 金錢:很適合流通,可以很方便作為價值的儲存
  • 知識:掌握特定領域的運作邏輯、因果關係與系統因素
  • 能力:親手實踐打造事物的技能
  • 人脈:與有趣(不是搞笑)的人產生關係
  • 名聲:其他人如何看待我的社會性、信任資產

以下我想從 Z 計畫的執行觀點,來跟你分享這五種有價值的事物。

▋金錢,以損益平衡為目標 ▋

Z 計畫是行動計畫,在這個過程難免會花錢,但我的原則是盡量從 Z 計畫之中生一點點錢出來支付行動過程產生的花費(不是自己的薪水)。

例如你主辦一場實體的讀書會,租借場地會有費用產生,費用雖然不多,但也不要自己墊錢,而是參與活動的人共同支付場地費用。

一開始的目標不用考慮獲利,那樣壓力會太大,先以打平支出為目標。

收錢是大多數人一開始最難跨越的關卡,害怕收了錢就會有責任,甚至害怕參加的人感受不好來抱怨。

但收錢產生的責任感以及害怕客訴的焦慮感,恰恰是督促自己把事情做好的壓力。

收錢也讓你更名正言順,家人朋友知道你是有收錢在做這件事情,就會把這當做正經事來看,才不會老覺得你在不務正業。

▋知識,解決問題的副產品 ▋

我對知識的定義是掌握特定領域的因果關係,或系統性因素。

例如,廚師掌握食材的化學特性與風味搭配原理,因此厲害的廚師可以在腦中模擬料理過程,嘗試各種配方變化。

我發現通常好的 Z 計畫,知識通常不是一開始的主要目的,而是解決問題過程的副產品。

例如,我曾經想要設計一個心理測驗問卷,並且根據填答者的選擇進行排列組合,產生個人化的結果,但我不會寫程式,也不想因為一個小計畫而去煩別人。

最後我用 google 問卷搭配 Excel 語法完成這個小專案,莫名學到了不少語法。

反而是我直奔著知識而去讀某本書,多半不了了之居多,囤積一堆書也不確定可以幹嘛。

▋能力,具體完成某件事情 ▋

知識與能力通常有伴生關係,行動過程學習到知識,系統化的知識讓我們能組織更好的行動,產生正向循環。

我對能力的理解是「在特定情境中具體完成一件事情,產生客觀的結果」。

例如,能不能獨自完成晚餐四菜一湯的料理(執行品質好不好另外說)。

又或者,能不能自己舉辦一場付費講座(賣得好不好另外說)。

要注意的是,能力跟執行品質必須分開看。 執行品質低,雖然有產出一個結果,但是能力差。

而沒有能力的人,卻是可能站在廚房發呆,連怎麼開始行動都不知道。

我很重視在 Z 計畫中自己動手的這件事情。

因為我們是在探索陌生事物,行為會產生認知,這才是最寶貴的經驗。

▋人脈,累積有意義的合作關係 ▋

從 Z 計畫的觀點來看,人脈是「當我想到某個請求,對特定人選提出,而對方願意回應我」。

例如,我可能籌備一個講座主題,但我不確定某個論點是否靠譜,於是去請教我認為最懂這件事情的人,而他願意跟我分享他的觀點。

雖然我強調在 Z 計畫中親自動手的重要性,但我也不吝於求助於人,探索陌生事物的過程免不了要問路。

在 Z 計畫中,我會避免輕易的談合作關係,這就像邀請他人與你一起前往陌生國度旅行一樣,是需要慎重考慮的行為。

但如果在旅途中遇到了順路而行的人,也不妨短暫結伴而行,共渡一段有趣的旅程。

根據過去慘痛的經驗,如果我在 Z 計畫剛開始還沒執行時,就開始大嘴巴到處亂邀請別人加入,多半大家會興致盎然的舉手加入,然後一起乾瞪眼不知道該幹嘛,每個人都在等別人行動。

反而是我在執行 Z 計畫的過程認識了其他人,發現可以展開一些合作,例如互相邀請對方來擔任講座嘉賓,主客定位明確的合作過程反而更愉快舒適。

▋名聲,讓其他人了解你的信任資產 ▋

所謂的名聲,就是「當別人想起你的時候,對你的印象是什麼」,又或者反過來「當人們提到某個話題時,會不會聯想到你」。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活在大大小小的圈子裡面。

例如我在遊戲產業工作過,會認識一票遊戲圈的人,在網路新創公司擔任產品經理還有自己創業,因此認識新創圈、網路圈的人。

自己開業之後認識許多接案圈的自由工作者以及專案公司,開始寫文章之後認識許多 UX 圈、設計圈的朋友,開始教學之後認識講師圈、顧問圈、個人品牌圈。

在持續執行 Z 計畫的過程,相當於我一次又一次的出手,讓各個圈子的人知道我是誰、我可以幹嘛、跟我合作是什麼結果。

這個過程就會累積名聲,當名聲擴散到不是真正認識你的人,也隱約聽過你大概在幹嘛,名聲就成為了信任資產,這是整個社群對你的信任投票結果。

名聲的累積就像園丁照顧花園,需要挑選品種以及適度的修枝維護,我們累積的名聲取決於每次的出手以及合作對象,以及我們想要表現出來的樣貌。

名聲是你過去的付出形成了可信任的資產,因此別人願意在沒有實際測試過你之前,願意基於名聲而嘗試冒風險信任你。

但名聲也容易成為虛榮指標,就像一個店面吸引很多人來拍照打卡,但沒有人消費,雖然面子有了,但缺乏務實的累積。

因此從 Z 計畫的角度來看,名聲也只是副產品。

終究還是我們具體想要執行的目標是什麼,持續出手的過程產生有意義的累積,而不是把名聲作為主要目的。

以上分享五個 Z 計畫的執行過程中,會累積的有價值事物。

希望對於你嘗試執行人生 side project 的行動有所幫助,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告訴我,我會很樂意與你討論。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閱讀哈拉瑞的《連結》,看到他討論「資訊的定義」,相當引人入勝。 身為歷史學者的哈拉瑞綜觀人類整個大歷史的關鍵事件,他提出資訊的用途是為了產生連結。 所謂的資訊這種東西,就是能夠將不同節點都連結成網路,創造出新的現實。 哈拉瑞說,資訊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本來就不是要去呈現既有的現實,反而是要去連結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帝國),以創造出全新的現實。 只要能將各個不同的點,連結成網路,就是資訊。 所以資訊不一定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而是要把人事物組織起來。 身為一個在資訊軟體業工作了一輩子的我來說,這些描述句句合理,又句句重新定義了我看事情的角度。 根據哈拉瑞的定義,我重新看待什麼是軟體。 過去我會說,軟體的本質就是將各種概念變成可運算的結構化資訊。 就像水是沒有形狀的,所以無法運算,只要將水裝入容器之後,就成為了可運算的單位。 就像時間是一種抽象概念,人類最早對時間的感受來自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運動關係(四季與日夜)。 當我們把時間這個抽象概念套上了刻度,用小時、分鐘、秒來定義時間之後,時間就成為可以運算的單位。...

哈囉,朋友 這個週末我去了解夢工作坊,兩天的時間沉浸在潛意識漂浮的場域中。 恰好我自己犯了蠢,身心科幫助降低焦慮與入睡的藥已經吃完,但沒有安排時間去拿。 因此我在渾渾噩噩睡眠不足的狀態中,經歷了兩天的解夢工作坊。 我在今年七月的 NLP 課程結業式中,與課堂夥伴們說。 我這輩子哭的次數不多,上一次是關於想要結束生命,這一次是關於重新找到活下去的路。 最近工作伙伴沛穎與我分享,關於男人的自殺率。 這件事情在台灣,男性是女性的兩倍。 男人似乎是個悶聲葫蘆,狀態表上只分「想得開」與「想不開」。 包括我自己也曾經陷入想不開的困境中。 那種困境不是源自於任何物理上的拘束,而是自己對自己的封閉。 認為自己沒有了選擇。 認為唯一選項已經從這個世界的選單上變成灰色了。 所以只剩下登出一途。 有趣的事情是。 潛意識居然會在這個過程,沒有放棄自己,產生創造性的行為。 那是我們的夢。 我們在清醒的世界中萬念俱灰時,潛意識依然活躍。 他在為我們產生跳躍性的連結,看見不同的抽象層意義。 新的意義。 我發現這是透過解夢這項活動,看見的有趣事情。 這世上最有趣的話題之一就是夢境了。...

哈囉,朋友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大人學的 Joe 跟 Bryan 合寫的一本書,就叫做《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我在思考自己的 ABZ 計畫時,也是用這個角度來看待我所累積的事物。 尤其是關於「能力」。 我對能力的定義是:親手實踐打造事物的技能。 能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並且可以客觀檢視產出成果。 以下我想與你分享三個我對於認識自己能力的思考: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將能力樂高化,豐富自己的百寶箱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知識不重要,我自己就是個知識的囤積狂。 我要說的是,看別人游泳的影片一百次,我們並不會誕生游泳的能力。 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得下水才行。 我們最常見的思考誤區,就是錯把知識當能力。 如果你為了增加人生選項而進行閱讀,這很好,可以添加思考的材料。 但如果僅僅是看書、買線上課來看,這不是能力,僅僅是囤積了一堆沒用的知識而已。 不是知識本人沒用,是你本人沒有在運用知識。 運用知識來從事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才會誕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