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我開始寫下關於產品設計、用戶體驗領域的相關文章,始於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 我以 UX 顧問的角色與許多品牌客戶、新創團隊的合作,在這個過程逐漸的醞釀、浮現我對於 UX 如何在商業環境中實踐想法。 這些想法成為我的寫作素材。 通常我在每週電子報裡面寫下的內容,幾乎是我當下所思所想的前沿觀點。 例如說,當我談到「體驗設計是關於記憶的設計」這個話題。 或許是工作上的情境,混搭了近期閱讀認知科學,又混搭了學習潛意識相關心理學。 我寫下的,是我學習到的、我相信的、我實踐的事情。 ▋我寫作中的挑戰因為這樣的寫作取向是自私的呢喃聲,很多時候我只能顧及把當下的想法釀出來,難以顧及讀者是不是能嚥下。 所以我也常收到回饋,像是這樣說:
這些朋友們的回饋,揭示了我還可以再嘗試看看的方向,這也成為我今年特別想玩玩看的 side project 想法。 ▋G.I.F.T 內容策略框架為此我發展了一個寫作框架,適合用來討論產品與體驗設計領域的相關概念。 我把它叫做「G.I.F.T 內容策略框架」。 G.I.F.T 分別代表: Guidance (指引)、Insights (啟發)、Framework (框架)、Tips (訣竅)。 譬如說,我想介紹「人物誌」這個概念,套用 GIFT 框架整理,就會變成:
▋以概念為本的理論體系G.I.F.T 內容策略框架的靈感來自最近著迷的一個學習理論。 我在先前錄製 Podcast《推書俠來了!》時提到,最近讓我最有啟發的一套學習理論,是「以概念為本」的理論體系。 在「以概念為本」的理論基礎中,歸納法與演繹法這兩種基礎思維模式,都是相當重要的思考工具。 歸納法是蒐集各種「案例、現象」,進而推導出「通則、觀點」的推理方式。 透過觀察特定事例,找出規律,然後概括成普遍性的結論。 統計是一種歸納法的運用。 專家的經驗法則是一種歸納法的運用。 用戶研究去進行訪談也是一種歸納法的運用。 歸納法不是絕對正確,因為隨時有可能出現新的案例,推翻過去的結論。 而演繹法是由「前提假設、原則」進行「結果預測」的推理。 數學計算是一種推理。 法律證明是一種推理。 歸納法與演繹法沒有高下之別(但人們常常只依賴其中一種)。 ▋歸納法與演繹法的案例舉例來說,專案管理當中就同時存在歸納法與演繹法的應用場景。 假設我們觀察到,在過去幾年成功的 UX 產品開發專案中,發現採用「設計思考」的方法,能夠提高團隊協作與交付效率。 那我們可能就會得出一個「歸納出來的結論」,設計思考的方法很適合 UX 團隊用於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市場需求。 又例如,根據專案管理原則,專案管理應包含「啟動、規劃、執行、監控、收尾」五大階段。 那對照到 UX 專案,應該也要建立相對應的階段,所以可能規劃為「需求研究、流程規劃、原型設計、用戶測試、設計交付」。 先從標準理論(演繹法)建立框架,再根據過去經驗(歸納法)優化流程。 ▋G.I.F.T 框架如何整合歸納與演繹思維Guidance (指引) - 演繹思維的起點 指引部分通常是從一個經過驗證的原則或概念出發,這本質上是演繹思維的起點。 它提供了一個大方向,幫助讀者理解某個概念的核心本質是什麼。 例如「人物誌不只是虛構的顧客形象,而是代表真實人群的需求與行為模式」是一個原則性的陳述,讀者可以從這個原則出發,演繹出更多應用情境。 Insights (啟發) - 歸納思維的結果 啟發部分通常是通過實際案例來說明概念的應用,這是歸納思維的成果展示。 它將多個實際經驗或觀察結果提煉為有價值的洞察。 當我分享「如何將訪談或問卷的資料轉化為具體商業洞察」時,我正在展示從多次經驗中歸納出來的模式和規律。 Framework (框架) - 歸納到演繹的橋樑 框架部分是將歸納得出的洞察系統化為可重複應用的步驟或方法,這是從歸納到演繹的轉化過程。 例如「建立有效人物誌的三步驟」是將大量實踐經驗歸納後,轉化為一個可以被讀者用來演繹應用的框架。 Tips (訣竅) - 歸納思維的實踐指導 訣竅部分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通常來自於多次經驗中歸納出的最佳實踐。 當我提醒「避免憑空捏造人物誌,應基於實際觀察與研究」時,這是從大量失敗案例中歸納出來的避坑指南。 ▋歸納法和演繹法的雙向流動從歸納到演繹
從演繹到歸納
希望今年可以運用這個框架構思各種有趣的內容產出。 也把我的思考過程分享給你參考。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2023年的時候,我曾經想要登出人生。 我在很抽離的狀態下,顫抖的跟太太求助。 在那前一刻,我們正在狠狠的吵架。 導致我信念崩潰的吵架。 導致我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失去意義的吵架。 導致我懷疑我所努力的一切行為,是不是反而逼自己無路可走了。 於是我開始在身心科定期拿藥,斷斷續續的與幾位心理師晤談過一兩次。 我知道,這是自己在中年之路上,艱困的一關。 活在這個世上的體驗並不太好。 想要「做自己」的過程,很有趣的是,居然會傷害到與我們最親近的人。 探索自我的體驗並不太好。 在找到一個柔軟、有韌性、可持續發展自己的路上,還有許多不請自來的人想要當你的牧羊人。 想要活成自己的體驗並不太好。 因為有些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的人,看著別人也過得不好,那就安心了。 ▋過得不太好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男人的自助式登出率,是女性的兩倍。 不是多10%、不是多30%、不是多50%。 而是多200%。 畢竟,我也差點加入這個糟糕的數據統計。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約為總人口的8.9%,約有200萬人符合醫師診斷的憂鬱症狀。...
哈囉,朋友 我們都知道做生意就是要賺錢。 但我們經常幻想。 認為所謂的生意就是,把產品服務標上價碼,開始打廣告(所謂的做行銷),然後再猛烈的打折促銷,生意就會來了。 這是所謂過度自信所產生的幻覺。 ▋信任 現實是,如果你不相信一個人(或品牌),你就不會成交。 除非,你賣的是標準規格品。 意思是一樣的礦泉水,擺在你這邊賣跟放在便利商店賣,本質(規格)上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賣得不是水,而是賣場景。 如果我們的店在偏遠的景點賣水,那其實賣的是安全感,讓人們即使到了不方便的地方,也方便。 光是你把店開在偏遠景點的代價,就足以讓人信任你。 ▋夜市 vs 巷弄裡 同樣的道理,比如我賣的是「訪談工作坊」、「服務設計」這種冷門的課程。 如果說目前流行的各式各樣 AI 課程,就像是鬧區夜市,大神們各顯神通,吸引人流。 「服務設計」就像是巷弄裡的文青咖啡店,主打一個懂得就懂的孤芳自賞。 在鬧區夜市開店,最大的好處就是人流。 俗話說,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有了人流,還怕沒生意? 但在鬧區夜市開店,是完全競爭市場。 意思是說,你做了什麼會賣錢,你知道,獨眼龍也知道。...
Hi,端午連假期間,社群上有人討論:「今年品牌連假的業績爛到最高點。」這背後映射的,是流量成本持續攀升、轉換門檻卻越來越高的共同困境: 廣告素材點擊雖然還算不錯,但流量進站後卻無法真正打出「銷售全壘打」。 消費選擇愈來愈多,可花費預算卻愈來愈少,品牌要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突圍? 當「行銷費用越花越多」卻「無法真正抓住目標客群」時,你就很可能陷入無止盡的試錯──即便不斷操作內容與廣告,始終打不到「關鍵痛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最關鍵的其實是: 你是否擁有一套「清晰的客戶輪廓+完整的用戶旅程藍圖」? 如果你還沒搞清楚: 誰才是你的真正用戶?他們為什麼要為你買單? 流量進到網站後,在哪一個節點失去耐心?該如何強化接觸點? 資源有限的小團隊/一人創業,要怎麼深度挖掘客戶價值? 那麼,即便投放大量行銷預算、產出再多內容,也可能只是在「累積流量數字」,卻無法促成「真正的成交」。 針對上述痛點,我們準備了兩堂相輔相成的課程,幫助你從「洞察目標用戶及需求」到「畫出顧客旅程地圖」,一步步拆解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鍵連結: 6/11 線上講座:顧客需求如何洞察(服務設計系列講座第一堂) ▌為什麼你需要這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