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新發展的 UX 寫作方法論「G.I.F.T 內容策略框架」


哈囉,朋友

我開始寫下關於產品設計、用戶體驗領域的相關文章,始於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

我以 UX 顧問的角色與許多品牌客戶、新創團隊的合作,在這個過程逐漸的醞釀、浮現我對於 UX 如何在商業環境中實踐想法。

這些想法成為我的寫作素材。

通常我在每週電子報裡面寫下的內容,幾乎是我當下所思所想的前沿觀點。

例如說,當我談到「體驗設計是關於記憶的設計」這個話題。

或許是工作上的情境,混搭了近期閱讀認知科學,又混搭了學習潛意識相關心理學。

我寫下的,是我學習到的、我相信的、我實踐的事情。

▋我寫作中的挑戰

因為這樣的寫作取向是自私的呢喃聲,很多時候我只能顧及把當下的想法釀出來,難以顧及讀者是不是能嚥下。

所以我也常收到回饋,像是這樣說:

  • 「完全看不懂 Soking 在講什麼,距離很遠。」
  • 「Soking 寫的東西讀起來很累,要很認真才能讀下去。」
  • 「看完電子報覺得有趣,但不知道該怎麼樣試試看。」

這些朋友們的回饋,揭示了我還可以再嘗試看看的方向,這也成為我今年特別想玩玩看的 side project 想法。

▋G.I.F.T 內容策略框架

為此我發展了一個寫作框架,適合用來討論產品與體驗設計領域的相關概念。

我把它叫做「G.I.F.T 內容策略框架」。 G.I.F.T 分別代表:

Guidance (指引)、Insights (啟發)、Framework (框架)、Tips (訣竅)。

譬如說,我想介紹「人物誌」這個概念,套用 GIFT 框架整理,就會變成:

  • Guidance (指引):人物誌不只是虛構的顧客形象,而是代表真實人群的需求與行為模式。
  • Insights (啟發):介紹一個工作上運用人物誌的案例,說明如何將訪談或問卷的資料,轉化為具體商業洞察。
  • Framework (框架):建立有效人物誌的三步驟:1)收集真實資料 2)辨識共通模式 3)建立代表性描述。
  • Tips (訣竅):避免憑空捏造人物誌,應基於實際觀察與研究。

▋以概念為本的理論體系

G.I.F.T 內容策略框架的靈感來自最近著迷的一個學習理論。

我在先前錄製 Podcast《推書俠來了!》時提到,最近讓我最有啟發的一套學習理論,是「以概念為本」的理論體系。

在「以概念為本」的理論基礎中,歸納法與演繹法這兩種基礎思維模式,都是相當重要的思考工具。

歸納法是蒐集各種「案例、現象」,進而推導出「通則、觀點」的推理方式。

透過觀察特定事例,找出規律,然後概括成普遍性的結論。

統計是一種歸納法的運用。

專家的經驗法則是一種歸納法的運用。

用戶研究去進行訪談也是一種歸納法的運用。

歸納法不是絕對正確,因為隨時有可能出現新的案例,推翻過去的結論。

而演繹法是由「前提假設、原則」進行「結果預測」的推理。

數學計算是一種推理。

法律證明是一種推理。

歸納法與演繹法沒有高下之別(但人們常常只依賴其中一種)。

▋歸納法與演繹法的案例

舉例來說,專案管理當中就同時存在歸納法與演繹法的應用場景。

假設我們觀察到,在過去幾年成功的 UX 產品開發專案中,發現採用「設計思考」的方法,能夠提高團隊協作與交付效率。

那我們可能就會得出一個「歸納出來的結論」,設計思考的方法很適合 UX 團隊用於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市場需求。

又例如,根據專案管理原則,專案管理應包含「啟動、規劃、執行、監控、收尾」五大階段。

那對照到 UX 專案,應該也要建立相對應的階段,所以可能規劃為「需求研究、流程規劃、原型設計、用戶測試、設計交付」。

先從標準理論(演繹法)建立框架,再根據過去經驗(歸納法)優化流程。

▋G.I.F.T 框架如何整合歸納與演繹思維

Guidance (指引) - 演繹思維的起點

指引部分通常是從一個經過驗證的原則或概念出發,這本質上是演繹思維的起點。

它提供了一個大方向,幫助讀者理解某個概念的核心本質是什麼。

例如「人物誌不只是虛構的顧客形象,而是代表真實人群的需求與行為模式」是一個原則性的陳述,讀者可以從這個原則出發,演繹出更多應用情境。

Insights (啟發) - 歸納思維的結果

啟發部分通常是通過實際案例來說明概念的應用,這是歸納思維的成果展示。

它將多個實際經驗或觀察結果提煉為有價值的洞察。

當我分享「如何將訪談或問卷的資料轉化為具體商業洞察」時,我正在展示從多次經驗中歸納出來的模式和規律。

Framework (框架) - 歸納到演繹的橋樑

框架部分是將歸納得出的洞察系統化為可重複應用的步驟或方法,這是從歸納到演繹的轉化過程

例如「建立有效人物誌的三步驟」是將大量實踐經驗歸納後,轉化為一個可以被讀者用來演繹應用的框架。

Tips (訣竅) - 歸納思維的實踐指導

訣竅部分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通常來自於多次經驗中歸納出的最佳實踐。

當我提醒「避免憑空捏造人物誌,應基於實際觀察與研究」時,這是從大量失敗案例中歸納出來的避坑指南。

▋歸納法和演繹法的雙向流動

從歸納到演繹

  • 1. 從實際工作經驗中歸納出洞察和模式
  • 2. 將這些洞察組織成框架或原則
  • 3. 接收者可以從這些框架出發,演繹應用到自己的具體情境

從演繹到歸納

  • 1. 提出某個理論或原則作為指引
  • 2. 展示如何將這個原則應用於具體案例
  • 3. 接收者可以從這些案例中歸納出自己的理解和應用方式

希望今年可以運用這個框架構思各種有趣的內容產出。

也把我的思考過程分享給你參考。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在台灣從事軟體產品開發的人,以比例來看,有許多人的工作所開發的軟體產品服務,是用於服務特定情境中的工作者,而不是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 譬如商店裡面使用的 POS 機系統,是處理銷售過程的資訊流,主要的使用者可能是店員、店長,或者如果背後有連鎖集團,那就還會有總公司的會計、管理部門等等。 又譬如,我們曾經有過基因檢測公司的客戶,會基於「基因檢測」這個服務流程,來打造一個營運系統,同時服務出外勤的業務、收檢體的單位、基因檢測的顧客、實驗室、需要看報告的醫生等等。 又或者,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客戶,他們專門協助五金加工相關的製造業生產線,搭建數據分析的AI模型,用來預測產線的機器設備設定與產能、良率之間的關係。 甚至還有,我們曾經協助工研院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評估民營化轉型過程,整個台電相關部門之間對於會員數據 CRM 的需求是什麼? 這些數位軟體都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服務,因此沒有入行之前,相當難以想像。 ▋數位轉型不只是數位化,而是創造連結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那就是「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而所謂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將工作上的表單變成 Excel 報表。...

哈囉,朋友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煩惱:我想要做點什麼,但預算不多、團隊人手有限,也還沒什麼客戶能問。 市場好像有機會,但又看起來一片模糊,該怎麼起手呢? 我常常在陪伴創業者或新產品團隊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想與你推薦一個我非常喜歡、實際也帶過很多人嚐試過的方法:E.P.I.C 市場探索框架。 這是一套低成本、重行動、很接地氣的市場探索方式。 特別適合創業早期或資源有限的你,可以像偵探一樣,用最簡單的工具,逐步驗證你理想客群的樣貌。 ▋什麼是 E.P.I.C 市場探索框架? 簡單來說,E.P.I.C 是四個階段的縮寫: Exploration(現象觀察):走進目標場域做游擊訪談,看看人們到底怎麼活著。 Profiling(描繪目標場景):用問卷確認用戶痛點、分群特性。 Influence(議題引流):產出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吸引潛在客群主動靠近。 Conversion(信任建立):提供低門檻的體驗型產品服務,建立信任並促成轉換。 這是一套結合產品思維與 UX 洞察的行動策略,經過實戰中踩過、摔過、走過的路,所淬煉出來的低成本探索市場方案。 ▋越專業越容易踏入的陷阱...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