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情緒價值的年代,你更該懂得行為設計


哈囉,朋友

在情緒價值主張高漲的年代,「產品好不好用」已經不再是重要的標準。

特別是輕易就能接觸到世界級服務的數位環境中。

好不好用,只是基本需求。

情緒價值的年代,人們選擇品牌與服務時,是基於「情緒感受」與「認同感」。

行為設計(Behavior Design)正是幫助我們理解並引導人們情境中的小決策、小動作,進而塑造整體體驗感受的關鍵。

行為設計不是「我們該如何說服顧客打卡?」

行為設計是「我們如何讓顧客忍不住掏出手機來打卡?」

行為設計不是「給你一堆資訊,告訴你該怎麼做」

行為設計是「改變環境、流程、提示與回饋系統,讓使用者自然地、無壓力地去行動。」

行為設計不是「設計好看的東西」

行為設計是「設計讓人們去做某件事的環境」

行為設計是一們綜合心理學、行為科學與設計思考,用來塑造人們的行為選擇,使人更容易做出期望中的行為,或避免不希望的行為。

▋法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行為設計的鼻祖,是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創辦人法格教授(BJ Fogg)。

法格教授的研究與實踐成果,風靡了矽谷一整代的產品設計師們,成為美國產品設計領域的顯學。

其中有一位法格教授的學生,利用在課堂上所學,與人創辦了一款社交軟體,在一年半的時間內獲得了上億個用戶。

最後這位法格教授的學生,用十億美元把這個產品賣給了臉書。

你應該猜到了吧?

就是 Instagram 的故事。

法格教授的行為設計模型相當簡單:行為 = 動機 × 能力 × 提示

行為發生在動機、能力和提示三要素同時出現。

動機是去做某件事的慾望。

能力是去做某件事的本事。

提示是提醒我們去做某件事的信號。

▋創造一個讓「行為」自然發生的使用者旅程

行為設計的目的,就是讓行為自然發生。

如果搞不懂眼前顧客的動機,就做不到觸發使用者的行動慾望,於是品牌釋放的訊息就被視而不見。

即使品牌花了大錢做廣告,也是拋媚眼給空氣看。

如果搞不懂眼前顧客的認知程度(能力),就做不到移除行為過程的阻力,於是大量的顧客感到困惑、害怕犯錯,中途便放棄離開。

即使品牌蓋了網站、裝潢了店面、打廣告把人吸引來,顧客也會因為無法選擇,而乾脆放棄選擇。

如果搞不懂使用者的旅程,就做不到在恰當的時機出現提示,於是整個服務流程就充滿著警告與說教。

即使品牌覺得自己說破了嘴,顧客就是會忘記、就是會遺漏、就是會再跑回來問一百次重複的問題。

▋心理能量影響採取行為的可能性

遇到危機時,一個本來柔弱的女子也有可能抱起孩子穿梭火場。

腎上腺素激增起來,面對無路可退的危機時,刀山火海也得硬著頭皮闖過去。

當心理能量(動機)足夠高時,即使能力有限,也更容易採取行動。

而心靈墜入深淵時,即使表面看起來健康,連滑手機的力氣都沒有了。

當動機低落,即使我們的能力充足,行為就是無法發生。

▋心理能量從匱乏到富裕

人在心理能量匱乏時,需要活成植物的樣子。

靜靜的曬太陽、停止與外界交流、好好的吸收水份與大地的滋養。

此時不用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

這也是為什麼「懷舊」的事物總是令人著迷。

走進吃了十年的老店,老闆就知道你要的:「都一樣。」

沒有選擇、不用溝通、不需要被推薦新菜單、不用加入會員、沒有點數回饋。

而人們在心理能量有了一些累積,能夠回應外界事物時,會活成動物的樣子。

好奇的聞一聞、嗅一嗅附近的氣味,探索一圈周遭的世界,看看有沒有變化。

這也是為什麼「琳琅滿目的走馬看花」總是吸引許多人潮聚集。

於是,人們走進市集中漫遊,其實也沒有特定目的。

只想要放輕鬆的看看這個世界、只想要探索新奇的體驗、只想要多一點不一樣的刺激。

最後當人們心理能量有了厚度與累積,終於能重新活成人的樣子。

此時人們不再停留於不變的往昔事物、不再單純只是走馬看花的輕鬆嘗鮮。

人們開始主動追求壓力與變化。

於是有人展現旺盛的企圖心,爭取在眾人面前表現。

於是有人鍛鍊自己的身心,用大量的壓力或運動,錘鍊自己。

於是有人背起行囊,沒有任何規劃的去看看這個世界。

▋結語

行為設計,從來不是在設計產品,

而是在設計一段促使人們踏上旅程的契機。

你想吸引誰,就要理解他們此刻的能量狀態。

你想留住誰,就要陪伴他們跨越每一個心理門檻。

思考你的用戶,思考他們正在踏上的,不僅是一段消費旅程,

更是一場心理動機的滋養與茁壯之旅。

設計好這場旅程的人,才能提供情緒價值,才能佔據商業賽道上的生態位。

分享給你。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近期有一個你可能聽到膩的商業 Buzzword:「情緒價值」。 我想從產品的體驗設計師角度,來與你聊這個話題。 ▋ JTBD 框架當中的情緒價值 其實「情緒價值」對於產品設計者而言不是一個新詞彙。 在《創新的用途理論》一書當中,以破壞式創新理論聞明的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他提出了 JTBD 框架,Jobs To Be Done(需要完成的工作)。 顧客想要的其實不是你賣的產品,而是能「完成任務」的解決方案。 克里斯汀生教授進一步將這些顧客想完成的任務進行分類,包括: 功能性任務:例如,想快速的抵達公司 社交性任務:例如,想獲得朋友的認同 情感性任務:例如,想要放鬆心情 ▋運用JTBD 框架進行服務設計 以「遊客前往蘭嶼民宿」為例,JTBD 框架可以看見使用者的顯性需求與隱性期待。 功能性任務:「我想找一間交通方便、乾淨舒適、有冷氣的住宿,能好好休息,明天可以一早去潛水。」 社交性任務:「我想住在有特色的民宿,這樣發 IG 限動時,朋友才會覺得我很懂玩、會挑地方。」 情感性任務:「我想找一間有海景的民宿,靜靜看海,讓自己從城市的壓力中暫時抽離,找回一點平靜。」...

哈囉,朋友 在台灣從事軟體產品開發的人,以比例來看,有許多人的工作所開發的軟體產品服務,是用於服務特定情境中的工作者,而不是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 譬如商店裡面使用的 POS 機系統,是處理銷售過程的資訊流,主要的使用者可能是店員、店長,或者如果背後有連鎖集團,那就還會有總公司的會計、管理部門等等。 又譬如,我們曾經有過基因檢測公司的客戶,會基於「基因檢測」這個服務流程,來打造一個營運系統,同時服務出外勤的業務、收檢體的單位、基因檢測的顧客、實驗室、需要看報告的醫生等等。 又或者,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客戶,他們專門協助五金加工相關的製造業生產線,搭建數據分析的AI模型,用來預測產線的機器設備設定與產能、良率之間的關係。 甚至還有,我們曾經協助工研院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評估民營化轉型過程,整個台電相關部門之間對於會員數據 CRM 的需求是什麼? 這些數位軟體都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服務,因此沒有入行之前,相當難以想像。 ▋數位轉型不只是數位化,而是創造連結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那就是「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而所謂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將工作上的表單變成 Excel 報表。...

哈囉,朋友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煩惱:我想要做點什麼,但預算不多、團隊人手有限,也還沒什麼客戶能問。 市場好像有機會,但又看起來一片模糊,該怎麼起手呢? 我常常在陪伴創業者或新產品團隊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想與你推薦一個我非常喜歡、實際也帶過很多人嚐試過的方法:E.P.I.C 市場探索框架。 這是一套低成本、重行動、很接地氣的市場探索方式。 特別適合創業早期或資源有限的你,可以像偵探一樣,用最簡單的工具,逐步驗證你理想客群的樣貌。 ▋什麼是 E.P.I.C 市場探索框架? 簡單來說,E.P.I.C 是四個階段的縮寫: Exploration(現象觀察):走進目標場域做游擊訪談,看看人們到底怎麼活著。 Profiling(描繪目標場景):用問卷確認用戶痛點、分群特性。 Influence(議題引流):產出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吸引潛在客群主動靠近。 Conversion(信任建立):提供低門檻的體驗型產品服務,建立信任並促成轉換。 這是一套結合產品思維與 UX 洞察的行動策略,經過實戰中踩過、摔過、走過的路,所淬煉出來的低成本探索市場方案。 ▋越專業越容易踏入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