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在使用產品服務時,抱怨體驗不佳。 但同樣的產品,其他人又會覺得還好,沒什麼感覺。 有些人因此放棄理解顧客的聲音,認為人就是有千百種樣貌。 然而,有些人會開始蒐集顧客抱怨的類型,並且尋找出最有可能的原因。 這些看起來最懂顧客心聲的高手,平常看似在漫無目的的蒐集線索。 但其實他們的腦袋中有一個地圖,正在按圖索驥的系統化洞察顧客體驗。 我想與你分享的,就是洞察顧客體驗的專家,腦袋中的三個檢查清單:
▋檢查清單一:需求情境有哪幾類?人們會使用特定產品服務的理由是有限的。 放棄理解顧客的人,會覺得顧客來來去去,是因為各種隨機的理由而來消費。 但每一個產品服務,背後對應到的需求類型,其實是可以被歸納出來的。 例如已經上班的人,花錢去上課的理由有:
這些需求情境,就會是我們在決定顧客體驗時的配方。 當我們看懂了顧客的需求情境,不論是要改善顧客體驗,或者是提昇產品服務的價值,才會有針對性的施力點。 ▋檢查清單二:服務流程的哪一段出現阻力?搞懂了需求情境,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區別,顧客在哪一條流程上遭遇了困難。 例如,我之前一個人去夜市小吃攤吃晚餐。 那個小吃攤只有一條點餐流程,不論內用外帶都排同樣的隊伍。 想要內用的人在排隊時就會有些焦慮,輪到我點餐的時候,還會有位置嗎? 等到點完餐坐下來,才發現自己忘記點小菜。 但內場人員以及負責切小菜的人,都不接受加點,必須要重新去排隊才行。 重新排隊的麻煩讓我放棄加點小菜(看起來很好吃的滷味)。 像這樣子服務流程上的阻力,讓顧客放棄消費,也讓店家少了收入。 ▋檢查清單三:有效訊息真的有傳遞成功嗎?懶惰的產品服務提供者,為了節省自己的心力,總是把所有能想到的資訊塞好塞滿。 如果顧客沒看清楚、沒搞懂,再來理直氣壯的指稱對方不是。 明明就寫在菜單上了,你沒看到嗎? 顧客沒有做出我們期待的行為,有三個主因。 有時候像是沒有意願,但其實是我們沒有提供他看得懂的訊息。 有時候像是不理解,但其實是我們提供的訊息複雜又難懂。 有時候像是忽略,但其實是我們提供的訊息曖昧不明確。 試著想想,當你走進一家陌生的商店。 看不懂這家店在賣什麼。 不理解商品到底可以幹嘛。 如何挑選、如何結帳的指示曖昧不明。 這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智慧,才能成功買下東西呀? ▋結語搞懂需求的情境,是我們洞察顧客體驗的指北針。 有了方向,才知道該如何洞察。 看懂服務流程中的阻力,就是看懂問題的樣貌。 理解問題的長相,才能針對性的改善問題。 明明都把事情寫出來了,為什麼顧客還是沒看見呢? 有可能我們只是在展示自己的專業,而沒有寫到顧客真正困擾的地方。 也有可能我們傳遞的訊息複雜又難懂。 還有可能是,我們沒有在對的時機、對的地方,提供清楚的引導。 這些就是顧客體驗專家,在洞察服務體驗時的系統化檢查清單。 分享給你,如果你有任何關於顧客體驗的困擾,歡迎來找我聊聊。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在講某個東西不好用,或者某些服務體驗不好。 有些情況是,我們走進一個陌生的店家,但卻看不懂他們在賣什麼。 有些情況是,我們去逛新開的百貨商圈,被樓層空間的複雜動線搞到迷路。 又或者我們舉辦了一個活動,參與者無法理解當下該如何進行。 又或者我們規劃了一個流程,使用者一直卡關,抱怨複雜看不懂。 相信這類情況,也經常出現在你的工作與生活當中,造成許多困擾。 如果你希望可以早早就避免踩到這些地雷陷阱,不要重複犯錯。 那麼先看懂陷阱的長相,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我想與你分享六個造成體驗不佳最常見的主要原因: 用途不明確 無法理解 挫折太多 說明太複雜 動線曲折離奇 分類層級曖昧 ▋用途不明確 如果使用者無法聯想眼前的服務有哪些用途,那就是個沒用的東西。 例如去異國的農夫市集逛街時,看見各種不同的香草植物或是香料。 這對於有烹飪興趣或是芳療有認識的人來說,可能會興致盎然。 但換成只對電子器材、3C 設備感興趣的人來說,會完全不理解要在這裡逛什麼。 我們對於「用途」的預判,取決於過往的經驗。...
哈囉,朋友 我們在專業工作上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 產生溝通問題的原因,是認知落差。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在對方腦袋中的理所當然,不見得相容於我們腦袋中的作業系統。 在我們覺得重要的規範或標準,可能對方一無所知,但又理直氣壯自己的無知。 這些都是隱藏在溝通當中的前提假設。 腦袋中的認知落差,加上語言表達的曖昧模糊,造就了溝通的困難。 而溝通困難讓溝通場景中的情緒壓力提昇,參與者的不耐煩以及立場對撞,讓溝通進入負向循環。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你是對的,我也是對的? 又或者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不需要百分之百的互相認同,只需要確認彼此之間的認知,有哪些共識? 我想與你介紹,我在產品設計顧問這份工作上,是如何運用「概念模型」,在複雜又龐大的專案溝通當中生存下去的撇步。 ▋取得共識的第一步:將概念視覺化 千萬不要小看人的大腦。 我們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區,簡直是小的看不到。 承認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記憶表現,跟金魚差不多。 開會的時候,許多人可能還會一邊想著其他事情。...
哈囉,朋友 當我們踏上發展自己個人事業的道路,會開始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 在我們不確定前方道路的時候,這些眾聲喧嘩,讓我們更加混亂。 譬如我們內心會發出許多聲音,可能是不甘心被埋沒的才能,可能是充滿活力的野心,也有可能是患得患失的恐怖。 外在的聲音也接踵而來,有些人會是不請自來的指教,有些人會懷抱著目的接近我們,也有些人會單純對我們感到好奇。 面對這些聲音,急著爭辯是最下下策的表現。 辯駁我們內心的聲音,就彷彿在為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順便否定了自己。 與外來的聲音爭輸贏,我們最終贏得的是可悲,從此失去一切願意與我們連結的人。 除了爭辯,我們其實還有所選擇。 我很喜歡的奇幻作品《地海巫師》,主角大法師格得幼年時期的恩師歐吉安,他曾經說過一句話。 「要聆聽,必先靜默。」 我們急著發出聲音時,是聽不見其他聲音的。 面對各色各樣的聲音,我會做這幾件事情,用來聆聽: - 透過書寫記錄自己的內在聲音 - 聽聽圈外人如何看待我所擅長的事 - 聽聽與我相似道路的人他們的故事 ▋透過書寫記錄自己的內在聲音 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第一個好聽眾。 內在的聲音本來沒有形狀,飄忽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