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UX 身為一種多巴胺職業,我想說的是......


哈囉,朋友

或許你也曾聽別人說:「我對於人很感興趣,所以想從事 UX 相關的工作。」

至少我跟上百位學 UX 的朋友聊天時,這是最常被提到的理由。

對於從事 UX 相關職業的想像通常包含:可以數位遊牧遠端工作、可以研究人們的行為、薪水落在還不錯的區間等等。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最近流行的潮名詞:多巴胺職業

我認識的一位 SEO 專家邱韜誠 Frank,提出了這個有趣的概念。

多巴胺職業相對於傳統職業,更能帶給人們成就感、意義感以及創造性。

因此人們很容易受到多巴胺職業吸引,渴望從中獲得熱情與成就的自我實現。

▋UX 相關的工作是什麼?

與 UX 相關的職業,目前主要集中於資訊軟體產業裡面的產品經理、UIUX 設計師、UX 研究員等職位。

因為 UX 這個趨勢崛起,來自蘋果電腦。

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打造符合人性的產品,獲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蘋果電腦在賈柏斯的領導之下,重新定義了「產品設計」,成為地球上第一家市值超過一兆美元的科技公司。

用戶體驗設計,就是蘋果電腦的祖傳靈魂配方。

▋UX 在業界的現實

蘋果電腦帶著 iPhone 征服許多人,Mac 電腦也從一小撮專家(如音樂、印刷、設計等)在使用的電腦系統,走向大眾。

如果你在網路工作者聚會的場合一看,大概率人手一台 Mac 筆電。

用戶體驗設計這帖祖傳靈魂配方,雖然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電腦上,但實際的工作現場可不是這麼一回事。

事實上,我們在職場環境中,硬梆梆的技術與生產製造思維,才是司空見慣的主流思想。

用戶體驗之所以看起來又潮又夢幻,就是因為不符合現實。

新聞媒體之所以報導,就是因為用戶體驗稀罕,具備獵奇感。

網路上許多面試攻略的文章,就是因為寫出來有社會資本,許多人渴望擠入這個門檻。

有公司大力鼓吹重視,就是因為其他同行沒概念,可以創造差異化特色。

用戶體驗設計就像鬼故事,人人聽過,遇到的少。

▋UX 是一種次文化

所以用戶體驗設計其實不普及,只是一種產品設計領域的次文化。

次文化的特性就是一小撮人擁有共同語言,彼此之間共鳴取暖很開心,沒有打算讓圈外人理解。

滿口 UX 的人,也往往不太講人話,導致聽起來像玄學。(我也是)

所以如果有人說他是用戶體驗設計顧問,聽起來比較像是通靈顧問,因為大家都不太知道那是什麼。

再強調一次,用戶體驗不是地球上唯一一種打造商品服務的方法論。

UX 只是一種口味,就像日式料理、泰式料理、韓式料理一樣的風格口味。

UX 這帖蘋果電腦的祖傳靈魂配方很潮,但我們工作的職場不是蘋果電腦。

只有祖傳靈魂配方不會讓一家公司一飛沖天。

需要有配套的場域以及工具、需要專業的人去執行、需要在工作計畫中安排、需要管理上納入策略作為一種資源、更需要企業擁有品牌信念。

上述條件都不具備,UX 只是靈肉分離的清談玄學。

▋UX 的管理方法論是設計思考

上面提到 UX 相關職業主要是資訊軟體產業的工作者們。

軟體行業的工作特性,是協作與溝通,因為軟體是人與人合作打造出來的產品服務。

如果你聽過專案管理的領域有敏捷開發,對應到設計的領域就是設計思考。

這是關於流程與協作的方法論。

設計思考不是創意發想或團康遊戲,即使你參加設計思考工作坊的時候體驗起來像這樣。

設計思考是一種管理「不確定性」的工作流程,從許多成功的設計師們如何管理創意的過程中歸納而成。

發明設計思考這套方法論的設計顧問公司 IDEO,正是蘋果電腦愛用的御用設計顧問公司。

▋UX 的問題分析與解決

用戶體驗設計主要擅長處理「為什麼用戶不喜歡我的產品服務?」。

首先是因為沒興趣。

無差別的廣灑產品行銷資訊,大多數都是對錯誤的目標客群拋媚眼白做工。

許多人很懂做生意,但不懂為什麼顧客會想到自己的產品服務。

再來是看不懂。

流程太難、專有名詞複雜、害怕按錯搞壞東西、空間混亂迷路等等。

許多產品在規劃時只想解決生產製造的問題,沒有打算解決目標客群的問題。

最後是麻煩。

這個世界上不缺產品服務,缺的是懂我要什麼的產品服務。

產品服務是用來解決問題,但我本來就有習慣使用的選擇,憑什麼用你這個沒聽過的東西?

就像家一樣,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習慣的總是最好的,因為舒適圈讓我們不需要花費任何心力。

驅使我們離開最舒適的狗窩,搬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需要許多干涉行為的力量作為槓桿。

處理用戶搬遷成本,最懂用戶的心,讓他們舒服的適應新環境,一切比想像還美好。

這是每一個從事用戶體驗設計的工作者們,最渴望打造的服務方案。

▋結語

用戶體驗這門領域的工作職業令人嚮往。

但現實中的商業環境,UX 只是一種次文化,一小群人信仰著。

如果你渴望透過這份工作改變人們,職場環境很容易讓你認知失調。

因為沒什麼人理解我們到底在信仰什麼。

但如果這份信仰真的存在你的心中,你打算如何面對這一片蠻荒呢?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今年我給了自己一個探索計畫,就是尋找 UX 在軟體業領域以外的應用場景。 其中一個領域是關於成人學習市場,在這個領域之中的角色包含了講師、開課單位、課程企劃、行政助教、學習者等人。 因為我自己也走向講師之路,這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想多觀察這個市場的趨勢。 ▋成人學習市場的需求面 從需求面來看,成人學習這件事情背後的議題是:離開了學校之後,我們怎麼看待學習? 我認為離開了學校之後,對於學習的心態可以分為幾個深度的層級: 終於不用再學習了 工作/生存會影響時才學習 雖然沒有目的,但喜歡蒐集知識 有強烈的目的導向在學習 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者的心態層級 從廣度來看,根據教育部的成人教育調查報告,成年人學習者的主要動機可以分為: 職業進展:為了專業成長、獲取文憑資格、升遷或加薪等 外界期望:公司要求進修、家人或朋友鼓勵、被他人進修影響 社交關係:結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改善個人社交關係 社會服務:為了服務社會、解決社區問題、增進對社會問題的了解 認知興趣:滿足求知慾、心靈需求、彌補教育程度不足、避免落伍 逃避與刺激:為追求新刺激體驗、紓解煩悶生活、改變呆板生活模式...

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閱讀哈拉瑞的《連結》,看到他討論「資訊的定義」,相當引人入勝。 身為歷史學者的哈拉瑞綜觀人類整個大歷史的關鍵事件,他提出資訊的用途是為了產生連結。 所謂的資訊這種東西,就是能夠將不同節點都連結成網路,創造出新的現實。 哈拉瑞說,資訊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本來就不是要去呈現既有的現實,反而是要去連結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帝國),以創造出全新的現實。 只要能將各個不同的點,連結成網路,就是資訊。 所以資訊不一定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而是要把人事物組織起來。 身為一個在資訊軟體業工作了一輩子的我來說,這些描述句句合理,又句句重新定義了我看事情的角度。 根據哈拉瑞的定義,我重新看待什麼是軟體。 過去我會說,軟體的本質就是將各種概念變成可運算的結構化資訊。 就像水是沒有形狀的,所以無法運算,只要將水裝入容器之後,就成為了可運算的單位。 就像時間是一種抽象概念,人類最早對時間的感受來自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運動關係(四季與日夜)。 當我們把時間這個抽象概念套上了刻度,用小時、分鐘、秒來定義時間之後,時間就成為可以運算的單位。...

哈囉,朋友 這個週末我去了解夢工作坊,兩天的時間沉浸在潛意識漂浮的場域中。 恰好我自己犯了蠢,身心科幫助降低焦慮與入睡的藥已經吃完,但沒有安排時間去拿。 因此我在渾渾噩噩睡眠不足的狀態中,經歷了兩天的解夢工作坊。 我在今年七月的 NLP 課程結業式中,與課堂夥伴們說。 我這輩子哭的次數不多,上一次是關於想要結束生命,這一次是關於重新找到活下去的路。 最近工作伙伴沛穎與我分享,關於男人的自殺率。 這件事情在台灣,男性是女性的兩倍。 男人似乎是個悶聲葫蘆,狀態表上只分「想得開」與「想不開」。 包括我自己也曾經陷入想不開的困境中。 那種困境不是源自於任何物理上的拘束,而是自己對自己的封閉。 認為自己沒有了選擇。 認為唯一選項已經從這個世界的選單上變成灰色了。 所以只剩下登出一途。 有趣的事情是。 潛意識居然會在這個過程,沒有放棄自己,產生創造性的行為。 那是我們的夢。 我們在清醒的世界中萬念俱灰時,潛意識依然活躍。 他在為我們產生跳躍性的連結,看見不同的抽象層意義。 新的意義。 我發現這是透過解夢這項活動,看見的有趣事情。 這世上最有趣的話題之一就是夢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