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學習體驗設計探勘日誌(一)需求面、供給面、被低估的角色


哈囉,朋友

今年我給了自己一個探索計畫,就是尋找 UX 在軟體業領域以外的應用場景。

其中一個領域是關於成人學習市場,在這個領域之中的角色包含了講師、開課單位、課程企劃、行政助教、學習者等人。

因為我自己也走向講師之路,這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想多觀察這個市場的趨勢。

▋成人學習市場的需求面

從需求面來看,成人學習這件事情背後的議題是:離開了學校之後,我們怎麼看待學習?

我認為離開了學校之後,對於學習的心態可以分為幾個深度的層級:

  1. 終於不用再學習了
  2. 工作/生存會影響時才學習
  3. 雖然沒有目的,但喜歡蒐集知識
  4. 有強烈的目的導向在學習
  5. 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從廣度來看,根據教育部的成人教育調查報告,成年人學習者的主要動機可以分為:

  • 職業進展:為了專業成長、獲取文憑資格、升遷或加薪等
  • 外界期望:公司要求進修、家人或朋友鼓勵、被他人進修影響
  • 社交關係:結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改善個人社交關係
  • 社會服務:為了服務社會、解決社區問題、增進對社會問題的了解
  • 認知興趣:滿足求知慾、心靈需求、彌補教育程度不足、避免落伍
  • 逃避與刺激:為追求新刺激體驗、紓解煩悶生活、改變呆板生活模式

▋誰來供應學習市場的課程產品?

而在供給面來看,成為講師(或者說開課販售知識)這件事情,有這些現象在持續發生:

發展副業普遍化

  • 透過網路舉辦活動的門檻極低,蒐集名單工具也相當多元化
  • 斜槓與兼職已經是很普遍的概念,多數工作者有高度意願
  • 有能力經營流量與聲量的人,選擇開課作為產品服務的銷售形式

領域知識的開放

  • 擁有獨特領域知識的企業組織,透過開課提昇專業形象與營收模式
  • 專業工作者離開企業組織之後,傳授行業知識與技能
  • 國外與國內的教學能力培訓單位增加,降低獨自摸索教學能力的門檻

課程產品的專業化

  • 線上課程發展數年後,出現破億營收、千萬營收的課程產品
  • 線上課程平台為了產品線增長,發展出課程製作的專業企劃能力
  • 線上課程領域的技術門檻低,競爭者持續入場

▋被低估的角色

在這一波現象當中,我認為有一類重要的角色目前處於被低估的狀態,那就是課程企劃、行政助教等角色。

課程企劃這個角色主要出沒在線上課程領域。

他不擁有知識,但能進行知識萃取,幫助講師產出教學內容。

他不能只聽講師想教什麼,還要去看學習市場上的人們需要什麼。

他不是行銷或廣告投手,但他要能說清楚課程產品的定位,以及目標客群的需求,用來幫助銷售。

行政助教這個角色主要出沒在實體課程場景。

他不是負責教學的講師,但要根據課程人數、日期、教學需求,確保場地的情況。

他不能只顧好開課當天,還要煩惱銷售流程與處理報名狀況的意外。

他不是只做訂飲料訂便當,而是 Cover 各種狀況,確保講師可以專注在教學活動上。

這兩個角色對照到軟體領域,就像是產品經理的工作一樣。

定義研發產品時的市場方向,以及確保產品進入市場的過程一切順利。

▋結語

透過這篇文章蒐集我自己散落在各處的隨筆。

我持續在探索成人學習市場中, UX 專業可以發揮的地方。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探索方向感興趣,很期待能聽聽你的想法。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2024 年對我來說是既辛苦又充滿意義感的一年。 以 ABZ 計畫的角度來說,今年是我的 A 計畫正式換上職業講師這個身分的一年。 一人公司的自僱者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 1. 收入不足,也不穩定 2. 收入足夠,但不穩定 3. 收入足夠,穩定,但很累 4. 收入足夠,穩定,且輕鬆 我在八、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之後,開始了自僱者的人生階段。 第一、二年處於無頭蒼蠅的狀態,好像什麼都可以做,什麼樣的合作機會來了都接。 很努力的從收入不足狀態,追趕上了先前工作時的薪資收入。 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自己沒有累積,只是在瞎忙。 第三年開始專注在產品設計 UX 顧問案上面,推掉了不相關的工作。 沒想到營收跟案源反而直線上升,一下子進入爆炸忙碌的狀態。 於是第四、五、六年,我掉進了一個陷阱:開始聘僱員工。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學習到教訓,那就是我在談業務、公司經營這件事情上沒什麼熱忱。 明明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自己動手做研究、規劃產品,然而當我變成公司經營者,這些帶給我意義感的工作就遠離我而去。...

哈囉,朋友 或許你也常聽到人說:「我對於人很感興趣,所以想從事 UX 相關的工作。」 那麼具體而言,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們,一開始需要哪些能力呢? ▋UX 起源於心理學的應用 就像心理學拿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產品設計在美感與創意之外,也開始重視將心理學應用於設計當中。 發明 UX 這個詞彙的祖師爺唐諾曼,就是一名認知心理學家。 他以心理學家的身分寫出了一本設計領域的暢銷書《設計的心理學》。 「人類的大腦有認知偏誤的天生缺陷,因此設計應該避免人類犯錯。」 這就是以體驗設計作為核心信念的設計者,所信奉的第一性原則。 要讓軟體普及化發揮影響力,就必須觀察與理解人類的使用情境,降低軟體操作的使用門檻。 流暢好用的現代軟體,都是刻意針對「系統一(直覺)」所設計的。 透過介面上的預告、暗示、行為引導、防呆設計,讓人們不用耗費太多心力就可以輕鬆達成開啟軟體的操作目的。 ▋UX 從觀察與了解人類行為開始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看懂問題的長相。 那麼從體驗設計的角度來說,解決人們遇到的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去現場看懂問題發生的情境。 如果要設計餐廳的 POS...

哈囉,朋友 我在成為數位領域的產品設計者之後,最大的發現就是自己經常處於無知與茫然的狀態。 我們要理解手上開發產品的商業邏輯,這樣才能提出符合策略的產品設計提案。 我們要洞察產品服務的使用者情境,搞懂現場的用途以及願意產生行為的動機。 我們還要設計產品服務流程,在商業目的、使用者需求與技術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 最後我們還要持續的評估是否還有改善的可能性。 產品真的有滿足使用者需求嗎? 產品有滿足商業目標上的期待嗎? 這些林林總總的議題,就沒有一個是簡單的,也別期待標準答案。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這一片混沌之中找到立足點,建立自己認知的地圖呢? 我想分享以下幾個方向,提供你作為參考: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商業目標與需求 洞察使用者情境與動機 設計產品服務流程 評估持續改善的可能性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商業目標與需求 我們曾經在訪談一位 UX 主管時,聽到一段很有意思的感嘆,他說:「我們遇到的設計師大多數在學習期間,都有被訓練,或者很有意識的知道要關心使用者,去同理用戶的需求。然而,大多數的設計師卻很難去意識到,要去同理利害關係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