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思想沒有形狀,而文字與聲音是線性的敘事結構。 這些都限制了我們的表達。 所以我們光看文字,很難領會如何採取行動。 人們需要共同參與,在這場共同行動關係中,發現我們如何與事件中的元素產生互動關係。 這就是創造性活動場域的意義。 ▋什麼是創造性活動場域?打個比方,就像給旱鴨子閱讀如何學習游泳的訓練手冊,就算是背得滾瓜爛熟,不會就是不會。 我們需要的是親身下水之後,才能領會訓練手冊上的建議事項。 像「學習游泳的泳池」,就是一個創造性活動的場域,包含了完整的三元素:
如果你在做的事情是開發一個電商網站,那麼創造性活動場域的三元素就是:
如果你在從事的是教學培訓,那麼創造性活動場域的三元素就是:
每個創造性活動場域,都有它預期的活動成果。 如果是在泳池學習,我們獲得一段練習經驗。 如果是在電商購物,我們產生商品的訂購資訊。 如果是在教學現場,我們體驗了學習歷程。 創造性活動場域的產出,可以是主觀經驗,也可以是客觀成果。 當我們要著手規劃創造性活動場域時,會面臨以下三種不同等級的挑戰。 ▋Lv1:按部就班當創造性活動場域的三元素都很清晰時,這是難度最低的情況。 譬如練習游泳的創造性活動場域中:
等級一的創造性活動,最適合用於幫助毫無概念的人在安全場域中獲取經驗。 這也是最不需要引導者的創造性活動場域,因為每個參與者都有能力按照場域的規則演出腳本。 ▋Lv2:主題創作當創造性活動場域只有主題,在材料或規則不完整時,挑戰難度突然攀升。 例如,我們來開一個新的電商吧。
負責引導等級二難度的人,需要評估的就是參與者的認知程度。 當參與此主題的人都是小白時,他們通常會面臨想法的顆粒度不均勻(導致規則曖昧矛盾)、材料搭配毫無邏輯等問題。 如果這場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看見多元觀點,刺激有趣的想法誕生,那會是很好的打破框架的行為。 當參與此主題的人是專家時,反而要小心他們太快進入刻板印象的細節,直奔自己腦袋中的認知偏誤,而無視主題的要求。 ▋Lv3:無中生有當主題、材料、規則都空空如也,處於三無狀態時。 恭喜,這個創造性活動場域,處於混沌狀態。 可能我們還是會有一個概念上的抽象目標,例如:什麼是有意義的工作? 或者是,我們需要一個新產品。 像這類的抽象目標,沒有穩定的概念範圍。 有意義的工作對於不同文化、不同世代、不同價值觀的人來說,可能有各自的詮釋空間。 這樣的創造性活動場域,像是無菜單料理餐廳一樣。 看今天主廚的想法、看今天來的客人是什麼品味、看今天的市場有什麼食材。 需要引導者與參與者一起,無中生有捏出整個創造性活動場域的三元素。 ▋結語這是概念設計的基礎說明,幫助你認識在你的工作與生活範圍中,可能出現的創造性活動場域的模樣。 如果你對於概念設計如何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中感興趣,或者想多了解如何應用在你的領域。 歡迎一起聊聊~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我們在專業工作上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 產生溝通問題的原因,是認知落差。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在對方腦袋中的理所當然,不見得相容於我們腦袋中的作業系統。 在我們覺得重要的規範或標準,可能對方一無所知,但又理直氣壯自己的無知。 這些都是隱藏在溝通當中的前提假設。 腦袋中的認知落差,加上語言表達的曖昧模糊,造就了溝通的困難。 而溝通困難讓溝通場景中的情緒壓力提昇,參與者的不耐煩以及立場對撞,讓溝通進入負向循環。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你是對的,我也是對的? 又或者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不需要百分之百的互相認同,只需要確認彼此之間的認知,有哪些共識? 我想與你介紹,我在產品設計顧問這份工作上,是如何運用「概念模型」,在複雜又龐大的專案溝通當中生存下去的撇步。 ▋取得共識的第一步:將概念視覺化 千萬不要小看人的大腦。 我們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區,簡直是小的看不到。 承認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記憶表現,跟金魚差不多。 開會的時候,許多人可能還會一邊想著其他事情。...
哈囉,朋友 當我們踏上發展自己個人事業的道路,會開始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 在我們不確定前方道路的時候,這些眾聲喧嘩,讓我們更加混亂。 譬如我們內心會發出許多聲音,可能是不甘心被埋沒的才能,可能是充滿活力的野心,也有可能是患得患失的恐怖。 外在的聲音也接踵而來,有些人會是不請自來的指教,有些人會懷抱著目的接近我們,也有些人會單純對我們感到好奇。 面對這些聲音,急著爭辯是最下下策的表現。 辯駁我們內心的聲音,就彷彿在為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順便否定了自己。 與外來的聲音爭輸贏,我們最終贏得的是可悲,從此失去一切願意與我們連結的人。 除了爭辯,我們其實還有所選擇。 我很喜歡的奇幻作品《地海巫師》,主角大法師格得幼年時期的恩師歐吉安,他曾經說過一句話。 「要聆聽,必先靜默。」 我們急著發出聲音時,是聽不見其他聲音的。 面對各色各樣的聲音,我會做這幾件事情,用來聆聽: - 透過書寫記錄自己的內在聲音 - 聽聽圈外人如何看待我所擅長的事 - 聽聽與我相似道路的人他們的故事 ▋透過書寫記錄自己的內在聲音 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第一個好聽眾。 內在的聲音本來沒有形狀,飄忽不定。...
哈囉,朋友 假設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正踏入發展自己事業的道路上,該怎麼選擇目標客群才好呢? 許多人會在這個階段產生自我懷疑,因為好像自己的能力很有市場,可以幫助到很多人。 但又非常不確定,該鎖定什麼樣的目標客群才是對的? 這些問題就是新創事業領域的產品經理,每天每天在困擾的問題。 因此我想以產品設計顧問的角色,提供一些行動參考,分享給你。 在探索目標客群的這條路上,有三個初期的階段是這樣的: 認識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與圈外人聊聊你擅長的事 重複幫人解決同一個情境的問題 今天我想先與你分享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事:自我評估。 ▋什麼是專家? 通常我們會成為專家,多半是在某個職業領域浸潤多年。 這個領域的知識深入我們的骨髓,我們下意識的就能運用綜合複雜的知識與能力,來完成任務。 像這樣的專家內隱知識,儲存在我們腦袋中,被稱呼為心智模型(心理學的術語叫做基模 Schema)。 我們腦袋中的心智模型,是一種認知的結構,基於過去的經驗累積而形成。 你也可以把心智模型想像成一張藍圖,我們對於同類型事物的認知理解,會用這張藍圖來去進行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