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概念設計入門(一)創造性活動場域的三層挑戰


哈囉,朋友

思想沒有形狀,而文字與聲音是線性的敘事結構。

這些都限制了我們的表達。

所以我們光看文字,很難領會如何採取行動。

人們需要共同參與,在這場共同行動關係中,發現我們如何與事件中的元素產生互動關係。

這就是創造性活動場域的意義。

▋什麼是創造性活動場域?

打個比方,就像給旱鴨子閱讀如何學習游泳的訓練手冊,就算是背得滾瓜爛熟,不會就是不會。

我們需要的是親身下水之後,才能領會訓練手冊上的建議事項。

像「學習游泳的泳池」,就是一個創造性活動的場域,包含了完整的三元素:

  • 有主題(練習游泳)
  • 有材料(學員、教練、泳池)
  • 有規則(學打水、學蛙式)

如果你在做的事情是開發一個電商網站,那麼創造性活動場域的三元素就是:

  • 主題:商品銷售
  • 材料:買家、賣家、商品
  • 規則:購物流程

如果你在從事的是教學培訓,那麼創造性活動場域的三元素就是:

  • 主題:教學構想
  • 材料:講師、場地、目標客群、教材
  • 規則:教學活動

每個創造性活動場域,都有它預期的活動成果。

如果是在泳池學習,我們獲得一段練習經驗。

如果是在電商購物,我們產生商品的訂購資訊。

如果是在教學現場,我們體驗了學習歷程。

創造性活動場域的產出,可以是主觀經驗,也可以是客觀成果。

當我們要著手規劃創造性活動場域時,會面臨以下三種不同等級的挑戰。

▋Lv1:按部就班

當創造性活動場域的三元素都很清晰時,這是難度最低的情況。

譬如練習游泳的創造性活動場域中:

  • 主題明確:練習游泳的主題是很普遍容易理解的概念。
  • 材料到位:學員、教練、泳池的元素非常客觀,很容易湊齊。
  • 規則清晰:游泳練習有標準化的教材。

等級一的創造性活動,最適合用於幫助毫無概念的人在安全場域中獲取經驗。

這也是最不需要引導者的創造性活動場域,因為每個參與者都有能力按照場域的規則演出腳本。

▋Lv2:主題創作

當創造性活動場域只有主題,在材料或規則不完整時,挑戰難度突然攀升。

例如,我們來開一個新的電商吧。

  • 主題:只知道是透過網路進行商品交易
  • 材料:有什麼東西可賣?賣給誰?
  • 規則:只做國內嗎?海外市場接受嗎?有預購嗎?(後面還有一萬個問題…)

負責引導等級二難度的人,需要評估的就是參與者的認知程度。

當參與此主題的人都是小白時,他們通常會面臨想法的顆粒度不均勻(導致規則曖昧矛盾)、材料搭配毫無邏輯等問題。

如果這場活動的目的是為了看見多元觀點,刺激有趣的想法誕生,那會是很好的打破框架的行為。

當參與此主題的人是專家時,反而要小心他們太快進入刻板印象的細節,直奔自己腦袋中的認知偏誤,而無視主題的要求。

▋Lv3:無中生有

當主題、材料、規則都空空如也,處於三無狀態時。

恭喜,這個創造性活動場域,處於混沌狀態。

可能我們還是會有一個概念上的抽象目標,例如:什麼是有意義的工作?

或者是,我們需要一個新產品。

像這類的抽象目標,沒有穩定的概念範圍。

有意義的工作對於不同文化、不同世代、不同價值觀的人來說,可能有各自的詮釋空間。

這樣的創造性活動場域,像是無菜單料理餐廳一樣。

看今天主廚的想法、看今天來的客人是什麼品味、看今天的市場有什麼食材。

需要引導者與參與者一起,無中生有捏出整個創造性活動場域的三元素。

▋結語

這是概念設計的基礎說明,幫助你認識在你的工作與生活範圍中,可能出現的創造性活動場域的模樣。

如果你對於概念設計如何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中感興趣,或者想多了解如何應用在你的領域。

歡迎一起聊聊~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哈囉,朋友 你最近一次填寫過什麼樣的問卷呢? 許多人填寫過像這種充滿誘導式提問的問卷,譬如問你:「你想去國外數位遊牧嗎?」 設計問卷的人懷抱著「讓受訪者許願」的心態,提出許多誘導式的問題。 自然容易讓受訪者產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些,隨便回答看看」的結果。 問卷設計者再將這種充滿幻覺與雜訊的結果,拿來回應商業問題,想辦法制定策略。 本質上跟去廟裡求籤,是差不多的成果,因為信者恆信。 誘導式提問的問卷,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幻覺,變成看起來有結構、可量化的數據。 再透過集體的發願,獲得一份集體生成式幻覺的結果。 ▋針對具體的真實情境提問 問卷調查的前提是「確認受訪者的實際狀況」,只有受訪者誠實回答,才能發揮更功效。 針對「不存在的經驗」提問,就是在邀請受訪者胡言亂語、隨機聯想。 再強調一次,問卷調查就是在請受訪者回答「過去發生的行為」。 人類提取過去的回憶都有可能發生認知偏誤。 更何況「從未發生的行為」? 撰寫過《黑天鵝》、《反脆弱》的作者塔雷伯,在《不對稱風險》當中針對要求人們對於從未發生的行為表態,曾經大力抨擊。...

哈囉,朋友 前一陣子,我訪談了一群 UX 主管,詢問他們在招募新同事時,會在意哪些行為表現? 有一件事情,不約而同,這些用人主管都跟我提起。 那就是「溝通」的能力。 為什麼不是看設計能力呢? 因為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來就該具備,跨不過門檻的就會被刷掉。 但影響產品設計師能力表現的關鍵因素,最後都是溝通。 有人說,這是知道該如何說故事。 向客戶或主管賣出你的設計想法。 有人說,這是訪談技巧。 搞懂用戶的痛點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需求? 有人說,這是問出真正的需求。 搞懂交辦工作的主管到底要什麼? 搞懂客戶跟我們許願的東西,到底是不是冰山的一角? ▋語言形塑我們是誰 一個人的溝通方式,會透露出許多訊息。 語言會顯示我們跟誰往來、被誰影響(所屬的圈層與文化)。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自我認同(我正在扮演什麼角色)。 語言會顯示我們與溝通對象的權力框架(地位排序、規則主導權)。 語言會顯示我們對一件事情到底是專家還是小白(認知程度)。 語言會顯示我們避而不談的房間裡的大象(限制性信念)。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感受,不論是正向情緒還是負面心情。 有一位哲學家說,就像水是魚的元素,語言是人類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