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最近我正在規劃一堂產品設計工作坊,很特別的是對象並非平常熟悉的軟體產業朋友,而是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們。
籌備課程最困難的地方是回歸到本質來思考,我到底要教什麼?
有什麼基本的道理可以貫穿這麼多的方法論?
從幾個月前我就反覆的思考這個底層邏輯的議題,直到最近才有了想法。
既然我的自我認同中,是以 UX 設計師的身分自豪,那麼怎麼樣的產品設計思考方式,才像是 UX 設計師呢?
有一句話可以很傳神的傳達這個理念:「讓選擇更容易。」
我認為 UX 設計師這份專業的重點,在於如何設計產品服務的體驗過程,消除那些對於使用者覺得麻煩、看不懂、害怕犯錯的選擇設計,移除這些障礙之後,整理出一條明確的理想路徑,讓使用者搭上直達車,一眼就可以看見最終目的。
讓選擇更容易的這件事情,體現在商業上有許多巨大的價值:
1. 促使陌生人成為訪客,降低引流成本
2. 促使訪客發生轉換,降低獲客成本
3. 因為選擇毫不費力,用戶會自然的重複使用,提昇產品價值
4. 因為很容易理解,每當用戶被詢問時,隨手就會推薦你的產品服務
UX 設計師之所以學習這麼多的心理學知識、研究用戶的技巧、質性研究的工具、數據分析與問卷調查的方法,不僅僅是要設計一個美觀漂亮的產品服務,而是要找出使用者在接觸產品服務的過程中的狀況,包括:
1. 你的產品服務所提供的新事物,有吻合使用者腦袋中想要的用途嗎?
2. 你所期望的行為,使用者會知道要在什麼情況下做嗎?
3. 你要求使用者付出的行動,對使用者當下的情境來說,合理嗎?
4. 你的產品服務過程提供的選項,使用者知道該如何選擇嗎?
5. 使用者可以很輕易的想像使用你的產品服務會發生哪些過程嗎?
請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每對上述一個問題沒有把握,你的產品服務的行銷推廣成本就會大幅提昇,你將每天收到更多客訴以及一百個為什麼的抱怨,即使你付出了許多心血調整產品服務還是收到各種要求修改規格或者客製化的要求。
因為上述問題,所以你的產品服務始終難以規模化,你永遠在救火般的處理少部分人的客製化需求,讓你忍不住懷疑,自有產品的這條路,真的可行嗎?
一旦你明確的知道什麼樣的使用者,在何種情況下會需要你的產品,你也知道使用者想要的不是強上的鑽孔洞,而是讓家裡的一面牆可以掛上美麗的畫或者增加新的收納空間,你就會知道該如何吸引有相似需求的使用者。
當你明確鎖定相似需求的使用者,你就可以減少情境中的不確定性,讓使用者依據你所提供的引導,簡明扼要的完成行為流程。
當使用者意識到他可以很輕易的達成目的,他就會願意配合你提出的要求,用最節省心力的方式來採取行動。
而你的產品服務因為很精確的掌握需求的情境,你就可以提供少量但是最有用的選擇,來服務最多你鎖定的目標客群,而不是一直疲於奔命的永無止盡添加需求規格。
最後,當使用者一開始就可以很輕易的理解整體流程時,人的大腦是相當懶惰的器官,我們總是會選擇最節省心力的選項,因此每當重複的需求情境發生時,使用者就會下意識的選擇最簡單的選項。
讓選擇更容易,不僅僅是關注使用者體驗,而是讓你的產品服務大幅提昇競爭力的一種產品設計思維。
這是我在 UX 設計師這個身分認同上,所信仰的產品理念。
藉著這篇文章整理我的想法,也分享給你。
by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你目前也走在一人公司 / 自僱者的路上嗎? 我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開始經營目前的產品設計顧問工作至今約九年多。 近年來一人公司的議題逐漸熱門,我也比較常跟一人公司的創業朋友聊天,發現大家很渴望交流(但又沒力氣去參加大型的創業活動),因此陸續舉辦了「創業者火烤小聚」。 我是一個提倡「多元收入、多元身分認同」的人。 ▋單一身分認同的風險 身為七年級生,我見到的前輩們往往都是在一個身分認同之下,有很深的發展。 例如做了一輩子的編輯、跑了一輩子的新聞、從事一輩子的餐飲、剪了一輩子的髮型。 然而七年級生的我們,經歷過許多次產業變遷、市場需求起起落落,終於活到了四十多歲。 似乎沒有一條路是可以穩穩當當的走下去的。 過度依賴單一職業所帶來的身分認同,所有的意義感與自我評價,就被單一體系綁住。 譬如一個人只當老師,所有的自我評價,就綁定在學校的環境當中,少了這個社會需要什麼的長期觀點。 一個人只做遊戲,就很容易陷入同溫層的資訊繭房,容易只從業界的角度看世界,從熟悉的作品產生新作品,而不是基於對世界的觀察。...
哈囉,朋友 自從 AI 產品大噴發以來,相信你也看見許多憂心忡忡的討論。 「如果 AI 取代了初階人力,產業不再聘用初階人力,那麼未來的高階人才從哪裡來?」 這篇文章我想要很發散的思考這個議題,記錄下來。 ▋Z 世代的職涯焦慮 今年我們招募實習生的時候,與這些現役的大學生、研究生聊他們的職涯焦慮。 我反覆聽到一個說法,還未認真求證。 實習生們告訴我:「現在學校參加社團的人變少很多,還有些社團倒閉了。」 為什麼呢?我繼續追問。 實習生們說:「大一、大二就開始被老師恐嚇未來很難找工作,而且現在薪資也不高,我又不喜歡做太無聊的工作,同學不是在準備出國,就是參加比賽或找實習機會。」 ▋不斷拉高的入行門檻 在十多年前,設計師要入行只需要展示作品集,並證明自己熟悉設計軟體,好像就行了。 但現在要能夠分析商業需求、提案簡報、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知道如何團隊協作、懂專案管理、還能進行使用者研究、寫 UX writing 文案、看懂數據分析、在設計交付時考慮技術規格的標註與說明、要會 Canva、要懂社群、要知道SEO、最好還要會剪輯短影音、還要知道該如何對 AI 下提示詞。...
哈囉,朋友 在情緒價值主張高漲的年代,「產品好不好用」已經不再是重要的標準。 特別是輕易就能接觸到世界級服務的數位環境中。 好不好用,只是基本需求。 情緒價值的年代,人們選擇品牌與服務時,是基於「情緒感受」與「認同感」。 而行為設計(Behavior Design)正是幫助我們理解並引導人們情境中的小決策、小動作,進而塑造整體體驗感受的關鍵。 行為設計不是「我們該如何說服顧客打卡?」 行為設計是「我們如何讓顧客忍不住掏出手機來打卡?」 行為設計不是「給你一堆資訊,告訴你該怎麼做」 行為設計是「改變環境、流程、提示與回饋系統,讓使用者自然地、無壓力地去行動。」 行為設計不是「設計好看的東西」 行為設計是「設計讓人們去做某件事的環境」 行為設計是一們綜合心理學、行為科學與設計思考,用來塑造人們的行為選擇,使人更容易做出期望中的行為,或避免不希望的行為。 ▋法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行為設計的鼻祖,是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創辦人法格教授(BJ Fogg)。 法格教授的研究與實踐成果,風靡了矽谷一整代的產品設計師們,成為美國產品設計領域的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