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我們在釐清產品需求的時候,有一件相當重要,但又最常被馬虎對待的事情,那就是定義角色目標 User Goal。
User Goal 是使用者本次造訪你的產品服務的目的,也是最常被我們去脈絡化的產品需求描述。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我今天在蝦皮買了貓罐頭,下單完成之後就離開了產品,直到隔了兩天可能是臨時想到或者被到貨通知提醒,因此回來打開蝦皮,去訂單頁面確認一下當初我選擇在哪邊取貨。
在上述例子中,有兩次的造訪行為,第一次是下單,第二次是查看物流資訊,如果從用戶的觀點來看,這是「同一次購買行為」的用戶旅程。
然而我們在討論產品服務的情境時,很容易將這些行為拆解的支離破碎,變成:
這樣的敘事方式變成以產品規格為主,忽視使用者想要使用某些功能背後的動機。
隨著產品服務面臨不同的需求方進行討論時,就會開始蔓延各種天外飛來的「新情境」,先討論想要什麼功能規格,然後再隨意的變出理由,在這種去脈絡化的情境中的使用者,人人都會毫無理由的突然想要使用某種功能,而且用不到就會變得暴躁易怒的奧客。
再整理一次,使用者不會突然靈機一動毫無理由的想要操作我們產品的某項功能,而是在使用者的工作與生活的情境中,某件事情觸發了他產生想法因此採取行動,在使用者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產品服務符合這個目的,因此成為了解決問題的選項,因此使用者造訪了我們的產品服務。
在這類情境之中,有三種最常見的 User Goal,我想與你分享:
▋當使用者的目標符合預設用途 ▋
第一種 User Goal 是明確的用途,我們的產品服務根據這個情境設計最適宜的 Onboarding 體驗,也可以說是使用我們產品服務的「預設用途」。
預設用途可以說是產品服務取得使用者信任的基石,這是產品必須確保使命必達的核心體驗。
例如一個 Chatbot 管理工具,假設核心預設用途是能夠偵測使用者行為,而觸發預設回應,但是操作流程難以理解,或者很容易設定錯誤,那麼就會造成大部分的使用者無法對這個產品產生信任。
當大多數的使用者連第一個 Aha Moment 都沒有感受到時,信任的雷達就已經關閉,我們再推出什麼 AI 輔助、自動生成等等的,都會被拒之於門外,無法進入使用者的腦袋中。
▋當使用者與他人協作 ▋
第二種 User Goal 是協助他人或與他人協作,使用者不僅僅使用我們的產品服務來解決自身問題,也將自己的使用經驗複製給其他用戶,幫助其他用戶透過我們的產品服務來滿足目的。
例如美食外送的服務,初始的情境可能是我們自己點餐外送,當這個預設用途可以很輕易被達成的時候,我們會更有信心的與家人、朋友一起討論如何點餐,這個時候就衍生出團體點餐的需求情境。
當團體點餐的情境出現時,產品服務讓主揪的使用者能夠更方便的集合大家的訂單一起下單,這個時候就衍生出了新的需求,主揪的使用者算錢很麻煩,能不能連分帳都一起幫我處理呢?
使用者與他人互動、協作的過程會一層一層的疊加,滿足基本情境之後開啟進階情境的道路,然而這些看似機會的道路,也可能讓產品迷失在無止盡的需求中,相當考驗團隊對於產品核心價值的信念。
▋當使用者將產品整合進更大的流程中 ▋
第三種 User Goal 是流程整合,當使用者熟悉我們的產品服務之後產生信任,因此在他規劃更複雜的使用情境時,將我們事先納入整體任務的流程中。
例如我們出國旅遊的過程,可能會使用訂機票的 APP、訂旅館的 Airbnb、訂行程的 kkday、收 Email 的 APP、記錄行程的記事本、與同行者溝通的通訊 APP、查詢交通與景點的地圖服務、翻譯軟體、拍照 APP 等等之間切換。
在一個專案(例如出國旅遊、做一個網站)執行的過程,少不了事先計畫每個環節預計用什麼方式來處理,使用者挑選每個環節最值得信任的產品服務作為解決方案,並且想辦法自己將這些散落在不同地方的資訊整合在一起。
察覺這類型的使用者目標,要觀察特定領域的生態系,放下以我們產品服務為主角的想法,尋找產品在生態系之中的定位。
總結一下
以上是我對於 User Goal 的想法,分享給你
也想聽聽你們的故事,歡迎回信與我分享!
by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在台灣從事軟體產品開發的人,以比例來看,有許多人的工作所開發的軟體產品服務,是用於服務特定情境中的工作者,而不是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 譬如商店裡面使用的 POS 機系統,是處理銷售過程的資訊流,主要的使用者可能是店員、店長,或者如果背後有連鎖集團,那就還會有總公司的會計、管理部門等等。 又譬如,我們曾經有過基因檢測公司的客戶,會基於「基因檢測」這個服務流程,來打造一個營運系統,同時服務出外勤的業務、收檢體的單位、基因檢測的顧客、實驗室、需要看報告的醫生等等。 又或者,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客戶,他們專門協助五金加工相關的製造業生產線,搭建數據分析的AI模型,用來預測產線的機器設備設定與產能、良率之間的關係。 甚至還有,我們曾經協助工研院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評估民營化轉型過程,整個台電相關部門之間對於會員數據 CRM 的需求是什麼? 這些數位軟體都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服務,因此沒有入行之前,相當難以想像。 ▋數位轉型不只是數位化,而是創造連結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那就是「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而所謂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將工作上的表單變成 Excel 報表。...
哈囉,朋友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煩惱:我想要做點什麼,但預算不多、團隊人手有限,也還沒什麼客戶能問。 市場好像有機會,但又看起來一片模糊,該怎麼起手呢? 我常常在陪伴創業者或新產品團隊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想與你推薦一個我非常喜歡、實際也帶過很多人嚐試過的方法:E.P.I.C 市場探索框架。 這是一套低成本、重行動、很接地氣的市場探索方式。 特別適合創業早期或資源有限的你,可以像偵探一樣,用最簡單的工具,逐步驗證你理想客群的樣貌。 ▋什麼是 E.P.I.C 市場探索框架? 簡單來說,E.P.I.C 是四個階段的縮寫: Exploration(現象觀察):走進目標場域做游擊訪談,看看人們到底怎麼活著。 Profiling(描繪目標場景):用問卷確認用戶痛點、分群特性。 Influence(議題引流):產出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吸引潛在客群主動靠近。 Conversion(信任建立):提供低門檻的體驗型產品服務,建立信任並促成轉換。 這是一套結合產品思維與 UX 洞察的行動策略,經過實戰中踩過、摔過、走過的路,所淬煉出來的低成本探索市場方案。 ▋越專業越容易踏入的陷阱...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