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語言技術的 GAV 三模型


哈囉,朋友

前一陣子,我訪談了一群 UX 主管,詢問他們在招募新同事時,會在意哪些行為表現?

有一件事情,不約而同,這些用人主管都跟我提起。

那就是「溝通」的能力。

為什麼不是看設計能力呢?

因為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來就該具備,跨不過門檻的就會被刷掉。

但影響產品設計師能力表現的關鍵因素,最後都是溝通。

有人說,這是知道該如何說故事。

向客戶或主管賣出你的設計想法。

有人說,這是訪談技巧。

搞懂用戶的痛點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需求?

有人說,這是問出真正的需求。

搞懂交辦工作的主管到底要什麼?

搞懂客戶跟我們許願的東西,到底是不是冰山的一角?

▋語言形塑我們是誰

一個人的溝通方式,會透露出許多訊息。

語言會顯示我們跟誰往來、被誰影響(所屬的圈層與文化)。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自我認同(我正在扮演什麼角色)。

語言會顯示我們與溝通對象的權力框架(地位排序、規則主導權)。

語言會顯示我們對一件事情到底是專家還是小白(認知程度)。

語言會顯示我們避而不談的房間裡的大象(限制性信念)。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感受,不論是正向情緒還是負面心情。

有一位哲學家說,就像水是魚的元素,語言是人類的元素。

語言反映出我們是誰,也創造我們是誰。

當我們說出自我實現的預言,一遍又一遍。

承諾以及儀式性的語言,就有了嚴肅而重要的力量,得以重構我們的現實。

語言是我們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只要說出來就可以了。

語言也是我們放下執著的最後一步,只要鬆口就能放過自己。

▋實現語言技術的 GAV 三模型

在追尋訪談技術的路上,我學習了許多不同的技術以及知識框架。

萃取整理之後,留下了三個我的專家經驗中最耐用的三個技術原理,這分別是:

  • 完形心理(Gestalt,整體大於局部總和)
  • 抽象化(Abstraction,簡化特徵,隱藏細節)
  • 向量化(Vectorization,定錨本體,描述變化)

▋完形心理的上堆下切神技

完形心理學聽起來是個很高大上的詞彙。

但其實我們對完形心理一點都不陌生。

不知道你有沒有常常聽到這類話:

  • 「欸,你這套餐怎麼會沒有附甜點?」
  • 「你工作只做了一半啊,其他東西怎麼會沒想到?」
  • 「我不知道去哪個國家比較好,但是不是現在就要買機票了?」

當我們在溝通過程中,聽到那些不如預期的溝通情境,就是完形心理在作祟。

如果我們在溝通或訪談過程出現認知落差,可以試著運用完形心理來進行檢測。

當對方只講了具體行為時,我們要了解抽象層級的目標。

當對方一直在討論抽象飄渺的目標時,我們要去關連具體的現象。

當我們在探索一個陌生領域時,我們可以對多個相同領域的專家進行抽象完形。

例如我跑去訪談同一個產業的幾位經驗豐富的用人主管,跟他們聊招聘時會在意哪些面試者的行為表現?

這個時候「理想的面試行為」的認知地圖,會逐漸被拼湊起來。

接下來我們可以進行反向檢定或者情境檢定,用來確認這個認知地圖的穩固性。

反向檢定就是,如果缺少了這個因素,那會發生什麼事?

例如,假設理想的面試行為包括溝通能力、入行動機、自我期許、專業表現等等。

那我們就可以確認看看,「入行動機」這個因素的表現不佳時,是不是依然有人通過了面試。

情境檢定就是,某種類型的情境下,這個因素還重要嗎?

例如,今天招聘的是實習生,那麼「專業表現」還重要嗎?

▋抽象與具體的顆粒度

我們對於一件事情的認知程度,反應在語言當中。

譬如說,一樣是兩個人在描述動物園遊玩的經歷:

A:「我們在動物園看了獅子。」

B:「非洲區裡面居然有兩個獅群!」

認知程度深的人(專家),習慣使用精確的詞彙。

認知程度淺的人,通常會使用曖昧模糊的詞彙,或者基礎詞彙來表達。

語言的抽象層級是比較出來的,可以區分為三種層級:底層類別、基本層、抽象層。

搞懂語言的抽象化,有幾個有趣的延伸應用。

可以與完形心理結合為「抽象完形」的技術。

用來探索溝通對象目前的認知地圖。

可以在訪談時作為記憶提取的技術,用來找到受訪者心智模型的索引詞。

可以在資訊架構設計時,作為分類引導的收納策略。

也可以在行銷文案寫作時,根據目標受眾的認知程度,調整你的溝通策略。

▋向量化揭示語意的指向性

語言有干涉現實的魔力,這個力量來自於語言當中自帶的指向性。

當我說:「我是胖子。」

這樣的語境是停滯的現況。

當我說:「我要變得強壯。」

短短的幾個字,連結了現在、過去與未來。

向量化包含三個元素:

  • 語意的錨點
  • 語意中的變化量
  • 語意中的指向性

當你能辨認語言中的指向性之後,有許多有趣的應用場景。

你能「定錨」目前對話中的主體,讓話題不要飄散。

例如:「你上一次出國是什麼時候啊?」

你能「訊息壓縮」,只用少量訊息進行編碼,就能讓接收方解碼成功。

例如:「我下一站就到了。」

你能「改寫時間線」,根據目前錨點展示不同可能性。

例如:「如果不是現在的工作,你還會在哪裡?」

你能「損失厭惡」,展示出對方不改變的代價。

例如:「你卡在這份工作上多久了?」

▋結語

運用語言溝通,是我們在這個社會上與他人產生共同關係的基礎行為。

運用語言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產生價值的能力。

就像有一句話說:「一棵樹在森林中倒下,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人類在接收與傳遞訊息的過程,十分不可靠,有大量的情報在這個過程當中丟失以及被扭曲。

我們以為我們說清楚了,但對方越聽越模糊。

因此理解這個認知落差如何形成,有哪些觀察方式以及回應方式,就是我們磨練語言技術的本意。

這是一篇我總結近期思考的自省文,分享給你,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哈囉,朋友 你最近一次填寫過什麼樣的問卷呢? 許多人填寫過像這種充滿誘導式提問的問卷,譬如問你:「你想去國外數位遊牧嗎?」 設計問卷的人懷抱著「讓受訪者許願」的心態,提出許多誘導式的問題。 自然容易讓受訪者產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些,隨便回答看看」的結果。 問卷設計者再將這種充滿幻覺與雜訊的結果,拿來回應商業問題,想辦法制定策略。 本質上跟去廟裡求籤,是差不多的成果,因為信者恆信。 誘導式提問的問卷,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幻覺,變成看起來有結構、可量化的數據。 再透過集體的發願,獲得一份集體生成式幻覺的結果。 ▋針對具體的真實情境提問 問卷調查的前提是「確認受訪者的實際狀況」,只有受訪者誠實回答,才能發揮更功效。 針對「不存在的經驗」提問,就是在邀請受訪者胡言亂語、隨機聯想。 再強調一次,問卷調查就是在請受訪者回答「過去發生的行為」。 人類提取過去的回憶都有可能發生認知偏誤。 更何況「從未發生的行為」? 撰寫過《黑天鵝》、《反脆弱》的作者塔雷伯,在《不對稱風險》當中針對要求人們對於從未發生的行為表態,曾經大力抨擊。...

哈囉,朋友 你聽說過「地圖不等於疆域」這個概念嗎?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地圖)與這個複雜真實的世界(疆域)有許多落差。 我們的大腦與外界事物互動的過程,有認知頻寬的限制。 ▋太多選擇等於選擇障礙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知名的果醬實驗。 他們在超市擺了兩個攤位,一個攤位有三十六種果醬可以試吃,另一個放六種果醬。 猜猜看,哪一個攤位吸引了人潮? 三十六種果醬試吃的攤位吸引了最多人。 但是賣得比較好的攤位呢? 六種果醬的攤位賣出去更多。 過多的選擇導致顧客決策癱瘓,覺得選錯了會後悔,乾脆不選吧。 ▋專家溝通的困境 認知頻寬不足的現象,也發生在專業工作的現場。 假設你今天是一個行銷專家,這件事情會反應在你的語言模式當中。 身為一個行銷專家,你可以運用很多細膩的專業術語,來討論複雜概念。 例如你可以靈活的運用廣告投報率、轉換率漏斗、獲客成本、跳出率、SEO 等等詞彙,組織成你的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的語言模式。 而如果行銷專家的溝通對象,是對這些詞彙很陌生的小白(但人家是付錢的需求方),那整個溝通過程常常會很挫敗,或是覺得繞了半天還在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