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你最近一次填寫過什麼樣的問卷呢? 許多人填寫過像這種充滿誘導式提問的問卷,譬如問你:「你想去國外數位遊牧嗎?」 設計問卷的人懷抱著「讓受訪者許願」的心態,提出許多誘導式的問題。 自然容易讓受訪者產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些,隨便回答看看」的結果。 問卷設計者再將這種充滿幻覺與雜訊的結果,拿來回應商業問題,想辦法制定策略。 本質上跟去廟裡求籤,是差不多的成果,因為信者恆信。 誘導式提問的問卷,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幻覺,變成看起來有結構、可量化的數據。 再透過集體的發願,獲得一份集體生成式幻覺的結果。 ▋針對具體的真實情境提問問卷調查的前提是「確認受訪者的實際狀況」,只有受訪者誠實回答,才能發揮更功效。 針對「不存在的經驗」提問,就是在邀請受訪者胡言亂語、隨機聯想。 再強調一次,問卷調查就是在請受訪者回答「過去發生的行為」。 人類提取過去的回憶都有可能發生認知偏誤。 更何況「從未發生的行為」? 撰寫過《黑天鵝》、《反脆弱》的作者塔雷伯,在《不對稱風險》當中針對要求人們對於從未發生的行為表態,曾經大力抨擊。 塔雷伯認為,當人們被問到對於「假設性情境」的立場或答案時,這種表態通常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 因此,這些回答缺乏可信度,因為回答者無需真正為答案負責。 譬如他批評許多知識分子或評論者,喜歡針對尚未發生、甚至不太可能發生的極端情境(如「如果你在二戰時是德國人,你會反抗希特勒嗎?」)做道德表態。 但在現實中,這些人面對真正的困難或道德兩難時,通常不會如他們所言行動。 人們的實際行為和他們對假設性問題的回答通常是脫節的。 提問要針對當下、真實、具體的情境,而不是對虛構情境的想像。 ▋沒有篩選受訪者除了誘導式的幻覺提問,沒有篩選受訪者是另外一個最常見的問卷失靈原因。 因為問卷設計者不知道該針對「誰」進行調查,因此預設所有活著的人類都是受訪者。 別搞錯了,即使是全國性的大型問卷,也會設下篩選條件,尋找適合作答的受訪者。 我們並不是真的隨機找人來填寫問卷,而是要尋找「有相關經驗的人」來作答。 受訪者如果對於問卷本身的問題領域感覺陌生(例如找一位國中生回答投資理財的問卷),那麼受訪者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在回答什麼的。 沒有經驗的受訪者,心智模型中不具備「明確的判斷標準」,因此如果受訪者誠實,就會放棄作答,如果受訪者無所謂,就會胡亂填寫。 ▋搞不清楚狀況的問卷設計者有許多問卷的設計者,對於受訪者的情境缺乏理解,憑著直覺、推測與創意發想來設計問卷題目。 就像是完全不了解登山運動的人,用餐飲業的問題來設計一份登山愛好者調查問卷一樣。 等一下,不就是因為想要搞懂狀況,所以才設計問卷嗎? 你一定有這個疑問。 這也是問卷小白最容易踩到的陷阱。 想像一下,問卷就像是一個監視器,可以偵測某個範圍的人群,做出了什麼樣的行為。 為了掌握整棟大樓(問題範圍)的人流動向以及監控意外狀況,所以要合理的安放監視器。 不清楚場域狀況的問卷設計者,可能會把監視器安放在別棟大樓,或者密集的將監視器放集中在大門口。 這就是搞不清楚問卷的用途所發生的事情。 ▋六種爛問卷的常見題型以下跟你介紹六種常見的爛問卷題型,分別是
誘導性問題 複合性問題 模糊不清的問題 雙重否定 記憶偏誤問題 選項不MECE ▋好問卷的結構:M.A.P.S 訊息設計原則問卷設計不僅關乎問題內容,題目的排序同樣影響受訪者完成意願和數據質量。 以下是如何運用 M.A.P.S 訊息設計原則來規劃問卷題目順序的指南:
▋Minimal (精簡):避免認知負荷順序設計原則: 應用示例: ▋Applicable (具體化):建立相關性順序設計原則: 應用示例: ▋Patterns (分類):有邏輯分組順序設計原則: 應用示例: ▋Step by Step (由簡入繁):逐步深入順序設計原則: 應用示例: ▋問卷結構示例一份運用M.A.P.S原則設計的問卷順序可能如下: ️1. 開場與基本篩選 (Minimal & Applicable) 2️. 核心行為部分 (Patterns) 3. 評價與感受部分 (Step by Step) 4. 人口統計與個人資料 (結尾) 5️. 結束與感謝 ▋結論問卷是蒐集結構化資訊的方法,掌握到的是「特定條件下的人群,在什麼樣的情境,發生了哪些行為的分佈狀況」。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
那本來就不會得到有意義的問卷分析結果。 如果說問卷調查的題目設計方向,直接影響作答可信度。 那麼題目裡面的選項,就影響了分析結果的有用程度。 問卷調查不是探索未知事物的方法。 問卷調查比較像是放置一個偵測儀器,蒐集人群動向以及分佈狀況。 以上是我對於問卷設計的一些看法,分享給你。 希望對於你在問卷設計過程遭遇的疑惑,有一些幫助。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在台灣從事軟體產品開發的人,以比例來看,有許多人的工作所開發的軟體產品服務,是用於服務特定情境中的工作者,而不是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 譬如商店裡面使用的 POS 機系統,是處理銷售過程的資訊流,主要的使用者可能是店員、店長,或者如果背後有連鎖集團,那就還會有總公司的會計、管理部門等等。 又譬如,我們曾經有過基因檢測公司的客戶,會基於「基因檢測」這個服務流程,來打造一個營運系統,同時服務出外勤的業務、收檢體的單位、基因檢測的顧客、實驗室、需要看報告的醫生等等。 又或者,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客戶,他們專門協助五金加工相關的製造業生產線,搭建數據分析的AI模型,用來預測產線的機器設備設定與產能、良率之間的關係。 甚至還有,我們曾經協助工研院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評估民營化轉型過程,整個台電相關部門之間對於會員數據 CRM 的需求是什麼? 這些數位軟體都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服務,因此沒有入行之前,相當難以想像。 ▋數位轉型不只是數位化,而是創造連結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那就是「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而所謂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將工作上的表單變成 Excel 報表。...
哈囉,朋友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煩惱:我想要做點什麼,但預算不多、團隊人手有限,也還沒什麼客戶能問。 市場好像有機會,但又看起來一片模糊,該怎麼起手呢? 我常常在陪伴創業者或新產品團隊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想與你推薦一個我非常喜歡、實際也帶過很多人嚐試過的方法:E.P.I.C 市場探索框架。 這是一套低成本、重行動、很接地氣的市場探索方式。 特別適合創業早期或資源有限的你,可以像偵探一樣,用最簡單的工具,逐步驗證你理想客群的樣貌。 ▋什麼是 E.P.I.C 市場探索框架? 簡單來說,E.P.I.C 是四個階段的縮寫: Exploration(現象觀察):走進目標場域做游擊訪談,看看人們到底怎麼活著。 Profiling(描繪目標場景):用問卷確認用戶痛點、分群特性。 Influence(議題引流):產出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吸引潛在客群主動靠近。 Conversion(信任建立):提供低門檻的體驗型產品服務,建立信任並促成轉換。 這是一套結合產品思維與 UX 洞察的行動策略,經過實戰中踩過、摔過、走過的路,所淬煉出來的低成本探索市場方案。 ▋越專業越容易踏入的陷阱...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