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為什麼我的問卷總是不靈光?爛問卷設計指南告訴你


哈囉,朋友

你最近一次填寫過什麼樣的問卷呢?

許多人填寫過像這種充滿誘導式提問的問卷,譬如問你:「你想去國外數位遊牧嗎?」

設計問卷的人懷抱著「讓受訪者許願」的心態,提出許多誘導式的問題。

自然容易讓受訪者產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些,隨便回答看看」的結果。

問卷設計者再將這種充滿幻覺與雜訊的結果,拿來回應商業問題,想辦法制定策略。

本質上跟去廟裡求籤,是差不多的成果,因為信者恆信。

誘導式提問的問卷,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幻覺,變成看起來有結構、可量化的數據。

再透過集體的發願,獲得一份集體生成式幻覺的結果。

▋針對具體的真實情境提問

問卷調查的前提是「確認受訪者的實際狀況」,只有受訪者誠實回答,才能發揮更功效。

針對「不存在的經驗」提問,就是在邀請受訪者胡言亂語、隨機聯想。

再強調一次,問卷調查就是在請受訪者回答「過去發生的行為」。

人類提取過去的回憶都有可能發生認知偏誤。

更何況「從未發生的行為」?

撰寫過《黑天鵝》、《反脆弱》的作者塔雷伯,在《不對稱風險》當中針對要求人們對於從未發生的行為表態,曾經大力抨擊。

塔雷伯認為,當人們被問到對於「假設性情境」的立場或答案時,這種表態通常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

因此,這些回答缺乏可信度,因為回答者無需真正為答案負責。

譬如他批評許多知識分子或評論者,喜歡針對尚未發生、甚至不太可能發生的極端情境(如「如果你在二戰時是德國人,你會反抗希特勒嗎?」)做道德表態。

但在現實中,這些人面對真正的困難或道德兩難時,通常不會如他們所言行動。

人們的實際行為和他們對假設性問題的回答通常是脫節的。

提問要針對當下、真實、具體的情境,而不是對虛構情境的想像。

▋沒有篩選受訪者

除了誘導式的幻覺提問,沒有篩選受訪者是另外一個最常見的問卷失靈原因。

因為問卷設計者不知道該針對「誰」進行調查,因此預設所有活著的人類都是受訪者。

別搞錯了,即使是全國性的大型問卷,也會設下篩選條件,尋找適合作答的受訪者。

我們並不是真的隨機找人來填寫問卷,而是要尋找「有相關經驗的人」來作答。

受訪者如果對於問卷本身的問題領域感覺陌生(例如找一位國中生回答投資理財的問卷),那麼受訪者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在回答什麼的。

沒有經驗的受訪者,心智模型中不具備「明確的判斷標準」,因此如果受訪者誠實,就會放棄作答,如果受訪者無所謂,就會胡亂填寫。

▋搞不清楚狀況的問卷設計者

有許多問卷的設計者,對於受訪者的情境缺乏理解,憑著直覺、推測與創意發想來設計問卷題目。

就像是完全不了解登山運動的人,用餐飲業的問題來設計一份登山愛好者調查問卷一樣。

等一下,不就是因為想要搞懂狀況,所以才設計問卷嗎?

你一定有這個疑問。

這也是問卷小白最容易踩到的陷阱。

想像一下,問卷就像是一個監視器,可以偵測某個範圍的人群,做出了什麼樣的行為。

為了掌握整棟大樓(問題範圍)的人流動向以及監控意外狀況,所以要合理的安放監視器。

不清楚場域狀況的問卷設計者,可能會把監視器安放在別棟大樓,或者密集的將監視器放集中在大門口。

這就是搞不清楚問卷的用途所發生的事情。

▋六種爛問卷的常見題型

以下跟你介紹六種常見的爛問卷題型,分別是

  1. 誘導式問題
  2. 複合性問題
  3. 模糊不清的問題
  4. 雙重否定
  5. 引發記憶偏誤
  6. 選項不MECE

誘導性問題
問題: 在提問中暗示”正確”的回答方向。
範例:
“你不覺得我們的服務非常出色嗎?”
“大多數人都認為政府應該提高稅收來改善基礎設施,你同意嗎?”

複合性問題
問題: 在一個問題中詢問多個事項,使受訪者無法清晰回答。
範例:
“您喜歡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嗎?”
“我們的價格和品質如何?”

模糊不清的問題
問題: 使用不明確的語言或概念,使受訪者無法理解問題內容。
範例:
“您經常購物嗎?”(”經常”是什麼頻率?)
“您在購物過程有良好的體驗嗎?”(”良好”的定義是什麼?)

雙重否定
問題: 使用否定句搭配否定選項,造成理解困難。
範例:
“您不反對不增加稅收嗎?”

記憶偏誤問題
問題: 要求回憶太過久遠或細節性的信息。
範例:
“過去六個月內,您每週在我們網站上花費的時間是多少?”
“一年前您首次使用我們服務時的具體體驗是什麼?”

選項不MECE
問題: 選項之間有重疊,使受訪者無法選擇準確答案。
範例:
“您的年齡範圍是?”
□ 18-25歲
□ 25-35歲
□ 35-45歲
(剛好25歲和35歲的人不知該選哪個)

▋好問卷的結構:M.A.P.S 訊息設計原則

問卷設計不僅關乎問題內容,題目的排序同樣影響受訪者完成意願和數據質量。

以下是如何運用 M.A.P.S 訊息設計原則來規劃問卷題目順序的指南:

  • Minimal:精簡設計減輕認知負擔
  • Applicable:具體相關問題提高參與意願
  • Patterns:邏輯分組幫助受訪者理解
  • Step by Step:漸進複雜度維持專注力

▋Minimal (精簡):避免認知負荷

順序設計原則:
1. 開頭簡短明確:問卷一開始放置回答難度低、時間短的問題
2. 限制必答題數量:集中於核心問題,非必要問題設為選填
3. 進度透明化:清楚指示問卷長度及完成進度
4. 擊退初始猶豫:減少開頭的個人敏感資訊

應用示例:
- 開始問卷前提供「預計完成時間: 5分鐘」的提示
- 首先安排 3-5 個簡單的多選題或單選題
- 設計進度條或頁碼提示,讓受訪者了解完成程度
- 將人口統計資料(如所得、職位等)移至問卷後段

▋Applicable (具體化):建立相關性

順序設計原則:
1. 從相關性開始:以受訪者熟悉且相關的問題開場
2. 情境鋪陳漸進:建立具體情境後再深入探討
3. 範圍由窄而廣:先問特定經驗,再問一般性觀點
4. 個人化連結:讓受訪者回想自身經驗再提問

應用示例:
- 以「您上次購買產品是何時?」作為開場,而非「您對產品的一般看法?」
- 先詢問「您上次使用我們的服務時是什麼情況?」再詢問「那次體驗如何?」
- 先問「您上次在我們網站購物時遇到什麼問題?」再問「您認為我們的網站需要哪些改進?」

▋Patterns (分類):有邏輯分組

順序設計原則:
1. 主題式分群:相關問題集中在一起,避免主題跳躍
2. 清晰的分區標示:每個部分有明確標題
3. 認知一致性:同類問題採用一致的答題方式
4. 順序的內在邏輯:遵循自然思考順序(如時間順序、因果關係)

應用示例:
- 將所有關於產品功能的問題分在一區,使用體驗的問題分在另一區
- 每個部分添加標題,如「購買經驗」、「產品使用」、「服務評價」
- 同一區塊內保持相同的評分尺度(如全部使用1-5分量表)
- 按照「了解產品→購買→使用→售後服務」的自然時間順序排列問題

▋Step by Step (由簡入繁):逐步深入

順序設計原則:
1. 簡單到複雜: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2. 閉合到開放:先選擇題,後填空題
3. 具體到抽象:先詢問具體行為,再詢問抽象觀點
4. 篩選與分流:根據前面答案調整後續問題

應用示例:
- 先問「您購買此產品的頻率?」(簡單),後問「影響您購買決策的因素有哪些?」(複雜)
- 先使用評分題「請評分我們的客服品質」,後使用開放題「您對我們的客服有什麼建議?」
- 先問「您最近一次購買是在哪個平台?」(具體),後問「您如何看待不同平台的購物體驗?」(抽象)
- 使用邏輯跳轉:「您使用過此功能嗎?」若回答”是”,則詳細詢問使用體驗;若回答”否”,則詢問未使用原因

▋問卷結構示例

一份運用M.A.P.S原則設計的問卷順序可能如下:

️1. 開場與基本篩選 (Minimal & Applicable)
簡短介紹問卷目的與時長
1-2個簡單篩選問題確認受訪者符合目標群體
詢問一個簡單但相關的行為問題引起興趣

2️. 核心行為部分 (Patterns)
按照自然時間順序或邏輯排列問題
相關問題分組,包含清晰標題
使用一致的答題形式

3. 評價與感受部分 (Step by Step)
從具體評價到一般性意見
先封閉式選擇題,後開放式填空題
從簡單的滿意度評分到詳細的改進建議

4. 人口統計與個人資料 (結尾)
將較敏感的人口統計問題放在最後
清楚說明這些資料的使用目的

5️. 結束與感謝
表達謝意
提供預期後續步驟(如抽獎、研究結果分享等)
留下聯絡方式(若適用)

▋結論

問卷是蒐集結構化資訊的方法,掌握到的是「特定條件下的人群,在什麼樣的情境,發生了哪些行為的分佈狀況」。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

  • 要偵測哪些人?(目標對象)
  • 不知道哪些情境是有意義的?(觸發環境、動機)
  • 不知道哪些行為是需要被調查的?

那本來就不會得到有意義的問卷分析結果。

如果說問卷調查的題目設計方向,直接影響作答可信度。

那麼題目裡面的選項,就影響了分析結果的有用程度。

問卷調查不是探索未知事物的方法。

問卷調查比較像是放置一個偵測儀器,蒐集人群動向以及分佈狀況。

以上是我對於問卷設計的一些看法,分享給你。

希望對於你在問卷設計過程遭遇的疑惑,有一些幫助。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哈囉,朋友 前一陣子,我訪談了一群 UX 主管,詢問他們在招募新同事時,會在意哪些行為表現? 有一件事情,不約而同,這些用人主管都跟我提起。 那就是「溝通」的能力。 為什麼不是看設計能力呢? 因為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來就該具備,跨不過門檻的就會被刷掉。 但影響產品設計師能力表現的關鍵因素,最後都是溝通。 有人說,這是知道該如何說故事。 向客戶或主管賣出你的設計想法。 有人說,這是訪談技巧。 搞懂用戶的痛點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需求? 有人說,這是問出真正的需求。 搞懂交辦工作的主管到底要什麼? 搞懂客戶跟我們許願的東西,到底是不是冰山的一角? ▋語言形塑我們是誰 一個人的溝通方式,會透露出許多訊息。 語言會顯示我們跟誰往來、被誰影響(所屬的圈層與文化)。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自我認同(我正在扮演什麼角色)。 語言會顯示我們與溝通對象的權力框架(地位排序、規則主導權)。 語言會顯示我們對一件事情到底是專家還是小白(認知程度)。 語言會顯示我們避而不談的房間裡的大象(限制性信念)。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感受,不論是正向情緒還是負面心情。 有一位哲學家說,就像水是魚的元素,語言是人類的元素。...

哈囉,朋友 你聽說過「地圖不等於疆域」這個概念嗎?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地圖)與這個複雜真實的世界(疆域)有許多落差。 我們的大腦與外界事物互動的過程,有認知頻寬的限制。 ▋太多選擇等於選擇障礙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知名的果醬實驗。 他們在超市擺了兩個攤位,一個攤位有三十六種果醬可以試吃,另一個放六種果醬。 猜猜看,哪一個攤位吸引了人潮? 三十六種果醬試吃的攤位吸引了最多人。 但是賣得比較好的攤位呢? 六種果醬的攤位賣出去更多。 過多的選擇導致顧客決策癱瘓,覺得選錯了會後悔,乾脆不選吧。 ▋專家溝通的困境 認知頻寬不足的現象,也發生在專業工作的現場。 假設你今天是一個行銷專家,這件事情會反應在你的語言模式當中。 身為一個行銷專家,你可以運用很多細膩的專業術語,來討論複雜概念。 例如你可以靈活的運用廣告投報率、轉換率漏斗、獲客成本、跳出率、SEO 等等詞彙,組織成你的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的語言模式。 而如果行銷專家的溝通對象,是對這些詞彙很陌生的小白(但人家是付錢的需求方),那整個溝通過程常常會很挫敗,或是覺得繞了半天還在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