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模式獵人的心智模型狩獵技巧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 歸納法與演繹法
  •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探索一個人類行為的現象時,通常我們會進行深度訪談。

譬如訪談加密貨幣的資深玩家時,我們可以探索到「加密貨幣」這個領域,存在哪些概念,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

我們也可以探索到,所謂的「加密貨幣資深玩家」這個身分認同底下,可能存在哪些信念價值觀。

信念價值觀就是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不重要?

透過現象去尋找到受訪者(有在玩加密貨幣、加密貨幣是主要的資產配置等等),然後了解現象之上的抽象層(身分認同、信念價值觀)。

經過一定範圍的深度訪談之後,可以開始收斂出同一個現象底下,人們產生相似行為的心智模型長相。

心智模型就像是一個舞台劇腳本,當人們面對外界刺激時,就會提取對應的心智模型來快速回應,這樣一來大腦就不用每次都重新構思如何回應外界刺激。

因為心智模型看不見摸不著,所以我們在訪談當中,需要一個錨點,用來定位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

客觀的現象就是我們探索心智模型的錨點。

語言模式是我們的探針。

理解層次是我們分層解析心智模型的數據儀表板。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這個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反映出用戶心智模型中的概念,以及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

人們在腦袋中會建構一個認知的地圖,用來映射現實世界。

心智模型有類別的概念。

我們在找東西的時候,就會按照心智模型來尋找物品。

譬如尋找廚房用品的鍋碗,就不會去廁所裡面找。

心智模型還有層級上的概念。

如果把心智模型比喻為房屋收納,一間房子裡面有許多不同的空間,每個空間有特定的用途。

例如當我們提到「住宅裡面有什麼樣的東西?」
可能會獲得客廳、廚房、廁所、臥室,這第二個層級的房間概念。

接著臥室裡面又包含床、衣櫃等,家具的第三層級概念。
家具如衣櫃裡面,又放置了四季的衣服,這個內容物是第四層級的概念。

體驗設計師了解人們在特定場域範圍當中的心智模型後,要提取穩定的元素,重新構成概念模型。

如果我們整理心智模型,可以呈現出這樣:

  • 目標:目標反映出用戶的需求
  • 任務:為了完成目標用戶所面臨的任務
  • 概念:為了實現任務,用戶需要掌握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關係
  • 形式:概念所對應的形式是怎麼樣

舉例

  • 目標:我要請假
  • 任務:提出請假單、等待審核、獲得批准
  • 概念:上哪去請假?還有假嗎?會給我請嗎?找誰問?怎麼填寫?等多久?
  • 形式:請假系統、跟主管討論

重新用物件導向整理為概念模型的架構(Conceptual Model)

  • 物件 Objects
  • 操作方式 Operations
  • 屬性 Attributes
  • 關係 Relationships

舉例

  • 物件:請假單
  • 操作方式:創建請假單、審核
  • 屬性:請假人、部門職位、請假日期、事由、證明等等
  • 關係:部門職級、人事資料、帳號權限、假別額度等等

▋歸納法與演繹法

在探索心智模型的路上,身為模式獵人,有兩套常見的狩獵取徑。

分別是歸納法與演繹法。

歸納法流程通常是: - 探索各種真實案例 - 分析案例之間的共通點 - 形成穩定的規則

演繹法流程則是: - 檢視一個規則 - 用真實案例驗證規則 - 證實規則的穩定性

譬如說,我想知道問卷設計高手的腦袋是如何運作的。

歸納法流程是: - 蒐集各種市面上的常見問卷 - 分析問卷之間的常見題型 - 整理出特定主題問卷的常用模版

演繹法流程是: - 向專家或教科書了解設計問卷的方法論框架 - 嘗試設計問卷或用方法論去分析市面上的問卷 - 證實方法論框架如何套用到實際案例

這兩個方法沒有對錯、沒有誰先誰後、沒有哪一套比較簡單。

兩種取徑都應該要掌握,避免自己陷入盲區。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每個領域都有一整套邏輯自洽的專業術語以及隱含複雜意義的詞彙。

同時每個穩定的領域,也有自己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術。

我很喜歡羅蘋荷布在奇幻小說《刺客學徒》當中,透過老刺客切德講的一句話:「要入一行,需先聽懂行話。」

2014 年的時候,教育專家艾瑞克森與蘭寧,根據人類的記憶特性發展出了「以概念為本」的學習體系。

在其中,他們將人們掌握概念的方式分為: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知識性結構是以事實為核心,去建構:

  • 主題:鎖定在時間、地點、情境,不能遷移
  • 事實:構成主題的基礎,不能遷移
  • 概念:從主題中提取,可遷移至新情境與脈絡
  • 通則:用於說明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可跨越脈絡與情境遷移
  • 理論:作為一整套體系的基礎解釋

歷程性結構則是以事件行為為核心去建構:

  • 歷程:導向目標的一系列行動
  • 策略:針對歷程的後設思考,監控並改進歷程的系統性計畫
  • 技能:支持策略成功的能力
  • 概念:跟上面一樣
  • 通則:跟上面一樣
  • 理論:跟上面一樣

透過訪談進行歸納法,可以整理出知識性結構的層級關係,形成概念模型。

透過知識萃取與任務步驟分析,能夠以終為始的整理出歷程性結構。

▋結語

透過心智模型的狩獵技巧,我們將這些大量深度訪談以及質性觀察的資料倒入 LLM 大型語言模型當中,讓 AI 幫助我從中提煉出各種專家知識,形成自己的 RAG 權威知識庫。

知識性結構可以成為專家語料庫,或者 AI 解決問題的素材來源。

例如我最近在開發一款廢土遊戲,想要引用清代台灣人的命名方式,我就先蒐集描述清代歷史的相關文章資料,整理出清代台灣人名風格的語料庫,讓 AI 發想使用。

歷程性結構可以成為提示詞框架,用來指示 AI 在分析問題時,應該要注意哪些事情框架,又或者在解決問題時,應該按照什麼樣的標準。

例如我們最近在籌備「一人設計師小聚」,先進行了三十幾人份的游擊訪談,然後透過提示詞框架,讓 AI 產出分析結果,然後經過人類的討論,再請 AI 根據討論方向,給我們活動舉辦的提案。

這一套與 AI 協作,幫自己打造隨身顧問的流程,我打算舉辦一場線上直播,與你分享我的作法與案例。

4/29(二)晚上七點半

給專業工作者的提示詞工程——解構工作流程,用 AI 打造隨身顧問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3260845161964674817

有興趣用 AI 打造自己隨身顧問的朋友,歡迎來玩。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你最近一次填寫過什麼樣的問卷呢? 許多人填寫過像這種充滿誘導式提問的問卷,譬如問你:「你想去國外數位遊牧嗎?」 設計問卷的人懷抱著「讓受訪者許願」的心態,提出許多誘導式的問題。 自然容易讓受訪者產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問這些,隨便回答看看」的結果。 問卷設計者再將這種充滿幻覺與雜訊的結果,拿來回應商業問題,想辦法制定策略。 本質上跟去廟裡求籤,是差不多的成果,因為信者恆信。 誘導式提問的問卷,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幻覺,變成看起來有結構、可量化的數據。 再透過集體的發願,獲得一份集體生成式幻覺的結果。 ▋針對具體的真實情境提問 問卷調查的前提是「確認受訪者的實際狀況」,只有受訪者誠實回答,才能發揮更功效。 針對「不存在的經驗」提問,就是在邀請受訪者胡言亂語、隨機聯想。 再強調一次,問卷調查就是在請受訪者回答「過去發生的行為」。 人類提取過去的回憶都有可能發生認知偏誤。 更何況「從未發生的行為」? 撰寫過《黑天鵝》、《反脆弱》的作者塔雷伯,在《不對稱風險》當中針對要求人們對於從未發生的行為表態,曾經大力抨擊。...

哈囉,朋友 前一陣子,我訪談了一群 UX 主管,詢問他們在招募新同事時,會在意哪些行為表現? 有一件事情,不約而同,這些用人主管都跟我提起。 那就是「溝通」的能力。 為什麼不是看設計能力呢? 因為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來就該具備,跨不過門檻的就會被刷掉。 但影響產品設計師能力表現的關鍵因素,最後都是溝通。 有人說,這是知道該如何說故事。 向客戶或主管賣出你的設計想法。 有人說,這是訪談技巧。 搞懂用戶的痛點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需求? 有人說,這是問出真正的需求。 搞懂交辦工作的主管到底要什麼? 搞懂客戶跟我們許願的東西,到底是不是冰山的一角? ▋語言形塑我們是誰 一個人的溝通方式,會透露出許多訊息。 語言會顯示我們跟誰往來、被誰影響(所屬的圈層與文化)。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自我認同(我正在扮演什麼角色)。 語言會顯示我們與溝通對象的權力框架(地位排序、規則主導權)。 語言會顯示我們對一件事情到底是專家還是小白(認知程度)。 語言會顯示我們避而不談的房間裡的大象(限制性信念)。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感受,不論是正向情緒還是負面心情。 有一位哲學家說,就像水是魚的元素,語言是人類的元素。...

哈囉,朋友 你聽說過「地圖不等於疆域」這個概念嗎?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地圖)與這個複雜真實的世界(疆域)有許多落差。 我們的大腦與外界事物互動的過程,有認知頻寬的限制。 ▋太多選擇等於選擇障礙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知名的果醬實驗。 他們在超市擺了兩個攤位,一個攤位有三十六種果醬可以試吃,另一個放六種果醬。 猜猜看,哪一個攤位吸引了人潮? 三十六種果醬試吃的攤位吸引了最多人。 但是賣得比較好的攤位呢? 六種果醬的攤位賣出去更多。 過多的選擇導致顧客決策癱瘓,覺得選錯了會後悔,乾脆不選吧。 ▋專家溝通的困境 認知頻寬不足的現象,也發生在專業工作的現場。 假設你今天是一個行銷專家,這件事情會反應在你的語言模式當中。 身為一個行銷專家,你可以運用很多細膩的專業術語,來討論複雜概念。 例如你可以靈活的運用廣告投報率、轉換率漏斗、獲客成本、跳出率、SEO 等等詞彙,組織成你的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的語言模式。 而如果行銷專家的溝通對象,是對這些詞彙很陌生的小白(但人家是付錢的需求方),那整個溝通過程常常會很挫敗,或是覺得繞了半天還在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