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上個月我舉辦「Soking 來信 100 AMA 直播講座」的時候,在這個過程有朋友在線上問到我對於投入設計教育的看法。
這個議題在直播上實在是聊不完,我便與幾位對於設計教育感興趣的設計師朋友,揪了一團互相分享,靈感來自於好朋友小金魚在她的日更團中的 Chill Chill 聊。
我準備了三個簡單的題目:
1. 為什麼會對設計教育感興趣?
2. 曾經嘗試過什麼?
3. 希望能在什麼情境下運用?遇到過什麼問題?
沒想到第一題就一發不可收拾,話匣子打開就聊完一個下午了。
因此想整理成文章,跟你分享幾個我在這次設計教育 Chill Chill 聊的過程觀察到的收穫。
- 透過教育增加、延伸設計的組織內影響力
- 設計師遇到的彼得原理:兼職 PM
- 身為設計師的中年危機
▋透過教育增加、延伸設計的組織內影響力 ▋
這次聚會的分享者們聊到開始接觸設計教育的契機,幾乎不約而同的提到了組織內影響力。
當你身為一人設計師的時候,組織內大多數的人其實是不知道該如何運用設計師的超能力的。
你要引導老闆的認知,讓他將你放在對的位置上發揮,也幫老闆建立正確的期待,了解設計解決問題的過程所需要的資源與空間。
特別是有許多人身處在全部都是工程師的團隊中,身為唯一的設計師參與開會的時候,可能聽到的都是漫天飛舞的技術語言。
教育老闆、教育工作伙伴、教育不同專案交手的客戶,這幾乎是設計師們的日常,因為重要的不僅僅是結果,而是沒有了解過程,幾乎就不會出現被期待的結果。
▋設計師遇到的彼得原理:兼職 PM ▋
有非常高比例的參與者都兼職過 PM,理由不外乎「公司沒 PM」、「沒有人做這件事情」、「PM 忙不過來」等等。
根據我自己的體感,多年來與許多 PM 聊天,PM 有常見的三大轉職來源:行銷、技術、設計師。
行銷轉 PM 的人通常是因為經常擔任需求方也較為熟悉商業語言。
技術轉 PM 的人多半是因為擅長解決問題,逐漸承擔更廣的職責。
設計師轉 PM 的人,呃,我總認為是擅長觀落陰,在不確定怎麼辦比較好的情況下,將想像視覺化非常符合人性的需求。
也有設計師分享他是繼續延伸對於「設計」的觀點,譬如設計工作流程、引導一場會議、規劃新人的 Onboarding 體驗,設計師的超能力不僅僅是在視覺圖形上的表現,還有更廣闊的空間。
▋身為設計師的中年危機 ▋
很意外設計教育這個議題,延伸出大家對於自己職涯持續發展的焦慮話題。
如果我不去追尋更大的公司、更好的待遇,我還可以追求什麼?
如果我不打算去國外發展,我還能夠做什麼?
如果我花費了這麼多心血在公司內打造了設計環境,這一切有一天還要再重來一次嗎?
踏上設計教育的這條路線,對我而言本來是人生 ABZ 計畫中的 Z,一個我在專案工作以外的 side project,用來逃避壓力的。
但我從這個人生 side project 中逐漸汲取成就感與自我實現,越玩越認真的情況下,教育成為我目前重要的人生路線。
這個議題也延伸出許多人都有接觸正念、諮商、命理的話題,現實的高牆太苦了,需要一點身心靈與玄學調劑心靈。
以上是這次聚會的隨筆記錄,分享給你。
也希望你能找到讓自己的身心平衡的生活方式。
by S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