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為什麼有些厲害的人看起來都很 Chill?

published12 days ago
1 min read

哈囉,朋友

或許你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陷入忙碌的日常工作時,專案的執行焦慮以及短期目標通常會佔據整個腦袋中,此刻只在乎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焦慮使我們注意力集中,但也讓我們看不見視野以外的線索。

在《開始分心,就是快要變強了》書中,身為認知神經科學家的作者巴爾博士,提到我們的思緒其實會不斷的在兩種相反地基本心智狀態中切換,一個是「探索」,另一個是「利用」。

作者在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之中發現,人們思緒漫遊的狀態與心情的好壞,居然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專業的認知陷阱 ▋

就像前面提到的,當你陷入焦慮狀態不停的面對專案近況時,思緒處於「利用」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會依賴過去的經驗,專注的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如果眼前要面對的問題是落在經驗範圍中,我們便可以依賴過去有效的方法來解讀外界情報,並解決問題,這帶給我們確定性的熟悉感。

但同時在壓力狀態下,我們也容易產生認知偏誤,變成不論問題的長相是什麼,只要看到熟悉的線索,就採取老辦法來應對,即使這根本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當我們具備越深刻的領域知識,踩到認知偏誤陷阱的機率也就越高,專業知識與刻板印象是一體兩面的情形。

而如果工作環境中也只講求效率,根據你在多少的時間內可以完成多少工作量來評估價值,那麼無形之中我們就被特化成為固定解決某一類問題的人。

直到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為什麼付出了這麼多的代價解決問題,但情況似乎沒有好轉?

▋探索陌生事物更需要好心情 ▋

另外一種心智基本狀態是「探索」,探索的狀態下大腦會願意對於新奇資訊保持開放態度,才會願意去體驗嘗試、去接觸陌生事物,也會願意為了新事物而忍受不確定性。

在「利用」狀態下,我們的大腦專注在過去的記憶中搜尋,高度專注在某些值得擔憂的事情上,思考是程序性的。

然而在「探索」狀態時,我們才有辦法看見事物之間出乎意料的關聯,這也是創造能力的源頭。

或許你有在一些設計思考工作坊中玩過親和圖卡片分類的活動,你會根據題目來創造卡片的內容(例如從訪談資料中擷取有意義的片段),然後透過比對卡片上的資訊進行分類整理,當蘊含同樣內在訊息的卡片被歸類為一群的時候,這些卡片背後的意義湧現,你開始注意到卡片訊息之間抽象的關聯性,於是解讀出相似訊息背後重複發生的脈絡。

我在工作坊引導的時候,常會發現「急著想知道答案」的人,最不容易進入狀況,因為他們不耐煩由下而上的思緒漫遊過程,焦急的思考模式讓他們希望被指導、有程序性、由上而下的給予指令。

▋有意識的引導自己 ▋

雖然聽起來似乎「探索」狀態創意又有趣,但「利用」狀態也讓我們專注有產出,兩者都是有利於我們生存的重要機制。

當我們理解了這兩種心智狀態最適合的用途後,關鍵在於根據你需要的情況來調整模式。

例如我們在需求訪談的時候,會議中的氣氛如果是緊張焦慮的情緒,往往事情的討論很容易鑽入細節,而忽略了整體問題的脈絡。

然而如果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解決現象背後的問題時,專注與效率反而成為阻礙,時間浪費在治標不治本的討論中。

因此我們既需要開放探索的心態去了解問題的全貌,也需要適度的緊張感來推進事情。

為了能有意識的根據情境來設計工作流程以及所需要的心智模式,我們需要讓自己保持身心的餘裕。

讓自己很 Chill,反而能充分的發揮實力。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的分享,提醒我們彼此都需要關注自己的身心餘裕。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