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或許你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陷入忙碌的日常工作時,專案的執行焦慮以及短期目標通常會佔據整個腦袋中,此刻只在乎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焦慮使我們注意力集中,但也讓我們看不見視野以外的線索。
在《開始分心,就是快要變強了》書中,身為認知神經科學家的作者巴爾博士,提到我們的思緒其實會不斷的在兩種相反地基本心智狀態中切換,一個是「探索」,另一個是「利用」。
作者在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之中發現,人們思緒漫遊的狀態與心情的好壞,居然是互為因果的關係。
▋專業的認知陷阱 ▋
就像前面提到的,當你陷入焦慮狀態不停的面對專案近況時,思緒處於「利用」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會依賴過去的經驗,專注的思考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如果眼前要面對的問題是落在經驗範圍中,我們便可以依賴過去有效的方法來解讀外界情報,並解決問題,這帶給我們確定性的熟悉感。
但同時在壓力狀態下,我們也容易產生認知偏誤,變成不論問題的長相是什麼,只要看到熟悉的線索,就採取老辦法來應對,即使這根本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當我們具備越深刻的領域知識,踩到認知偏誤陷阱的機率也就越高,專業知識與刻板印象是一體兩面的情形。
而如果工作環境中也只講求效率,根據你在多少的時間內可以完成多少工作量來評估價值,那麼無形之中我們就被特化成為固定解決某一類問題的人。
直到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為什麼付出了這麼多的代價解決問題,但情況似乎沒有好轉?
▋探索陌生事物更需要好心情 ▋
另外一種心智基本狀態是「探索」,探索的狀態下大腦會願意對於新奇資訊保持開放態度,才會願意去體驗嘗試、去接觸陌生事物,也會願意為了新事物而忍受不確定性。
在「利用」狀態下,我們的大腦專注在過去的記憶中搜尋,高度專注在某些值得擔憂的事情上,思考是程序性的。
然而在「探索」狀態時,我們才有辦法看見事物之間出乎意料的關聯,這也是創造能力的源頭。
或許你有在一些設計思考工作坊中玩過親和圖卡片分類的活動,你會根據題目來創造卡片的內容(例如從訪談資料中擷取有意義的片段),然後透過比對卡片上的資訊進行分類整理,當蘊含同樣內在訊息的卡片被歸類為一群的時候,這些卡片背後的意義湧現,你開始注意到卡片訊息之間抽象的關聯性,於是解讀出相似訊息背後重複發生的脈絡。
我在工作坊引導的時候,常會發現「急著想知道答案」的人,最不容易進入狀況,因為他們不耐煩由下而上的思緒漫遊過程,焦急的思考模式讓他們希望被指導、有程序性、由上而下的給予指令。
▋有意識的引導自己 ▋
雖然聽起來似乎「探索」狀態創意又有趣,但「利用」狀態也讓我們專注有產出,兩者都是有利於我們生存的重要機制。
當我們理解了這兩種心智狀態最適合的用途後,關鍵在於根據你需要的情況來調整模式。
例如我們在需求訪談的時候,會議中的氣氛如果是緊張焦慮的情緒,往往事情的討論很容易鑽入細節,而忽略了整體問題的脈絡。
然而如果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解決現象背後的問題時,專注與效率反而成為阻礙,時間浪費在治標不治本的討論中。
因此我們既需要開放探索的心態去了解問題的全貌,也需要適度的緊張感來推進事情。
為了能有意識的根據情境來設計工作流程以及所需要的心智模式,我們需要讓自己保持身心的餘裕。
讓自己很 Chill,反而能充分的發揮實力。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的分享,提醒我們彼此都需要關注自己的身心餘裕。
by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自從 AI 產品大噴發以來,相信你也看見許多憂心忡忡的討論。 「如果 AI 取代了初階人力,產業不再聘用初階人力,那麼未來的高階人才從哪裡來?」 這篇文章我想要很發散的思考這個議題,記錄下來。 ▋Z 世代的職涯焦慮 今年我們招募實習生的時候,與這些現役的大學生、研究生聊他們的職涯焦慮。 我反覆聽到一個說法,還未認真求證。 實習生們告訴我:「現在學校參加社團的人變少很多,還有些社團倒閉了。」 為什麼呢?我繼續追問。 實習生們說:「大一、大二就開始被老師恐嚇未來很難找工作,而且現在薪資也不高,我又不喜歡做太無聊的工作,同學不是在準備出國,就是參加比賽或找實習機會。」 ▋不斷拉高的入行門檻 在十多年前,設計師要入行只需要展示作品集,並證明自己熟悉設計軟體,好像就行了。 但現在要能夠分析商業需求、提案簡報、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知道如何團隊協作、懂專案管理、還能進行使用者研究、寫 UX writing 文案、看懂數據分析、在設計交付時考慮技術規格的標註與說明、要會 Canva、要懂社群、要知道SEO、最好還要會剪輯短影音、還要知道該如何對 AI 下提示詞。...
哈囉,朋友 在情緒價值主張高漲的年代,「產品好不好用」已經不再是重要的標準。 特別是輕易就能接觸到世界級服務的數位環境中。 好不好用,只是基本需求。 情緒價值的年代,人們選擇品牌與服務時,是基於「情緒感受」與「認同感」。 而行為設計(Behavior Design)正是幫助我們理解並引導人們情境中的小決策、小動作,進而塑造整體體驗感受的關鍵。 行為設計不是「我們該如何說服顧客打卡?」 行為設計是「我們如何讓顧客忍不住掏出手機來打卡?」 行為設計不是「給你一堆資訊,告訴你該怎麼做」 行為設計是「改變環境、流程、提示與回饋系統,讓使用者自然地、無壓力地去行動。」 行為設計不是「設計好看的東西」 行為設計是「設計讓人們去做某件事的環境」 行為設計是一們綜合心理學、行為科學與設計思考,用來塑造人們的行為選擇,使人更容易做出期望中的行為,或避免不希望的行為。 ▋法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行為設計的鼻祖,是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創辦人法格教授(BJ Fogg)。 法格教授的研究與實踐成果,風靡了矽谷一整代的產品設計師們,成為美國產品設計領域的顯學。...
哈囉,朋友 近期有一個你可能聽到膩的商業 Buzzword:「情緒價值」。 我想從產品的體驗設計師角度,來與你聊這個話題。 ▋ JTBD 框架當中的情緒價值 其實「情緒價值」對於產品設計者而言不是一個新詞彙。 在《創新的用途理論》一書當中,以破壞式創新理論聞明的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他提出了 JTBD 框架,Jobs To Be Done(需要完成的工作)。 顧客想要的其實不是你賣的產品,而是能「完成任務」的解決方案。 克里斯汀生教授進一步將這些顧客想完成的任務進行分類,包括: 功能性任務:例如,想快速的抵達公司 社交性任務:例如,想獲得朋友的認同 情感性任務:例如,想要放鬆心情 ▋運用JTBD 框架進行服務設計 以「遊客前往蘭嶼民宿」為例,JTBD 框架可以看見使用者的顯性需求與隱性期待。 功能性任務:「我想找一間交通方便、乾淨舒適、有冷氣的住宿,能好好休息,明天可以一早去潛水。」 社交性任務:「我想住在有特色的民宿,這樣發 IG 限動時,朋友才會覺得我很懂玩、會挑地方。」 情感性任務:「我想找一間有海景的民宿,靜靜看海,讓自己從城市的壓力中暫時抽離,找回一點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