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當設計腦遇上行銷腦


哈囉,朋友

雖然我從事用戶體驗設計顧問的工作,但可不是每次都會遇上天使客戶。

事實上,許多客戶其實不太清楚我們具體來說在幹嘛。

有次我們的一位新創客戶,他們已經在別的平台經營了一兩年,打算獨立出來自幹平台。

找上我們的理由,主要是希望能快速幫助他們產出軟體產品的規格書以及設計稿,好讓工程師可以早點動工,網站趕緊上線。

可想而知,如果我在這個時候跟客戶說,我需要研究一下他們的用戶,對方一定會滿臉不耐煩。

所以我當時雙向並行,一方面先從需求訪談以及資訊架構著手,讓客戶感覺到進度持續發生中。

另一方面,我去尋找過去一兩年這個客戶的會員,進行訪談。

接著,我回到定期的設計會議中,等到當週要討論的事項完成之後,用閒聊的語氣跟客戶說:

「你們今年的行銷銷售頁已經上線了對不對?我最近有跟幾位你們家的會員聊天過喔!」

我在針對這些會員進行訪談的過程,也順便進行了易用性測試,打開這位客戶他們新年度的銷售頁面,請受訪者透過放聲思考。

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從受訪者的回饋中,觀察到客戶他們的新年度銷售頁當中,存在許多引起目標用戶困惑的訊息。

我在會議中把這些觀察當做有趣的聊天題材,不經意的跟客戶分享。

這樣的話題果然引起客戶關心,他們在規劃新年度銷售頁的過程,的確有許多內部爭議沒有思考清楚,銷售頁就匆匆上線了。

我常常回顧這個故事,用戶體驗的研究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為什麼銷售頁對於消費者們沒感覺、看不懂、感到困惑。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在設計這些銷售頁的早期,就可以有更好的框架以及成熟的溝通模式,幫助行銷人員與設計師溝通呢?

最近得知就曰設計的 Ryan 老師,居然要將他實踐 10 年的經驗,結合「設計師」與「行銷人」的視角,推出一門線上課程,令我覺得非常振奮。

Ryan 老師拆解視覺元素與商業目標的方法論十分成熟,我在看 Ryan 老師分析排版元素時提及「資訊層級」、「重點物件」、「視線集中」等手法時,真的不自覺得開心大笑。

這與我們在 UIUX 的軟體設計流程中,討論資訊架構的設計原則相同。

能夠看見 Ryan 老師清晰有邏輯的拆解視覺元素,對於也在從事設計教學的我來說,根本是欣賞高手演出的一大享受。

我自己也很渴望透過這堂課程,了解高手是怎麼建構出設計腦與行銷腦的溝通橋樑。

如果你也經常苦於在設計討論過程,發生不同專業之間的語言代溝問題,我們一起在這堂課程中向 Ryan 老師請教,如何讓行銷與設計雙重輸出,打造一見心動的行銷美學銷售頁吧?

課程連結:https://www.pressplay.cc/link/s/1AC50A61

折扣金額:超早鳥價再折 $200

優惠碼:SOK200  

使用期限:限量 50 組,用完為止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在剛接觸訪談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觀察到幾個現象,例如: 只有按照事前擬定的訪綱僵硬的按照順序提問。 每次提問都被受訪者句點,很快就問無可問、訪無可訪。 ▋僵硬死板的提問 ▋ 僵硬的按照訪綱提問,我們會生怕訪綱沒有窮盡一切,也害怕受訪者脫稿演出。 但訪談本來就不是念台詞。 訪談更像是開放世界的遊戲,有一個開放探索的主題範圍,我們透過訪談來觀察受訪者到底怎麼玩這場遊戲。 ▋一提問就句點 ▋ 每次提問都備受訪者句點的情況有二:你遇到句點王,或者你一直丟是非題給對方。 換句話說,就是一直在訪談中狂用「封閉性問題」。 例如: 你是不是會在出門時使用悠遊卡? 你有沒有在餐廳點餐時排隊很久過? 你會不會跟朋友一起團購買手搖飲? 一直狂問這些封閉性問題,受訪者除了句點,還能回答什麼呢? 訪談不是在做一連串的邏輯判斷,套公式就能得到計算結果。 訪談是探索一個網狀的脈絡,了解某個人與某些事情的關係。 比起邏輯判斷,我們在做的事情更像是拓印。 如果這件事情在受訪者的心智中留下的記憶軌跡夠深,我們就能取得脈絡的拓本。 如果你覺得這些概念聽起來不錯,那實際上該如何應用呢?...

哈囉,朋友 你參與過工作坊活動嗎? 對有些人來說,參加工作坊比聽講座、看書等形式還要更有趣,更能投入其中。 因為工作坊的本質,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人們對於親手創造的成果,總是偏愛的。 我在擔任體驗設計顧問以及講師的過程中,經常有機會舉辦工作坊,引導參與者進行一些創造性的活動。 比起講師在台上口沫橫飛,學員更喜歡自己動手來。 比起悶頭準備提案,工作者更喜歡先有共識的討論一致性願景。 比起一次一次說明自己想要什麼,利害關係人也希望能參與規劃的過程。 我想與你分享我在實務工作經驗中,常見的工作坊用途,或許可以帶給你一些有趣的啟發。 以下三種是我常舉辦工作坊的目的: 教學工作坊 共識工作坊 共創工作坊 ▋教學工作坊:低風險體驗陌生的概念 ▋ 學習的過程,就是在接觸一連串陌生的概念。 新概念與舊概念混和,形成穩固記憶後,讓我們在未來需要的時候能提取出來運用。 因此透過工作坊形式來進行教學,能夠在短時間內跑完上述流程。 例如我在教用戶訪談的時候,會先分享我自己的故事。 幫助學員低風險接觸一個陌生經驗。 然後再與學員討論他們工作當中,訪談可以產生的用途。 藉此將新概念與舊概念產生混和與連結。...

哈囉,朋友 在 UX 研究了解消費者的歷程中,我們經常透過訪談來了解需求。 雖然我們的生命經驗有限,但透過採集其他人的經驗,可以擴展我們對於問題本質的了解深度。 在訪談之中,經常會遇到受訪者講一件事情的脈絡時,他所使用的概念與詞彙,與我們所知有落差。 譬如我們腦袋中只認識「壽司」這個概念,但受訪者提到這類事情時,用的詞彙有「Sashimi」或「Nigiri」。 提問者覺得自己在討論壽司店的用餐情境,受訪者也覺得自己在討論同一件事。 如果「壽司」等於「Sashimi」或「Nigiri」,為什麼受訪者要用不同的詞彙呢? 語言的精細程度,往往能反映出我們認知的顆粒度。 認知程度深的內行人,他們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變化型」、「局部分解」、「階段性」、「常見狀況」等等,可能都有特殊的字彙用來描述。 譬如居住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據說他們的語言中有超過 60 個單詞用來描述冰雪。 在特定領域被命名的事物,背後通常會帶起一連串關於這件事情的脈絡。 這是我們在進行陌生領域的 UX 研究時,相當好的契機,幫助我們用細膩的字詞與觀點,認知整個領域的訊息。 那麼,具體在訪談之中,可以怎麼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