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透過語言交談,是我們認識別人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身為創業者,我們經常要親自了解顧客,才能做出重要的商業決策。 身為專業工作者,我們要了解需求方的期待,才能交付有價值的工作成果。 ▋語言是我們人類物種的超能力《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說:人與人之間,透過虛構神話,成就了合作能力與想像力,成為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物種。 語言開啟我們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語言也超越時間地域的限制,讓想像力承載我們的文明。 但語言之中也隱藏許多陷阱。 《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以心理學家的身分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讓行為經濟學這門領域在世人面前廣為人知。 康納曼說:人不是理性的,充滿各種偏誤。 我們隨口說出來的話,往往省略了許多前提。 又或者,我們將自行腦補的情節當做真確事實,再度傳播出去。 更容易踩到的陷阱是,我們過度誇大某一次負面的經驗,將單一案例視為全世界都這樣。 ▋訪談,需要刻意練習的技術語言既是我們人類物種的超能力,文明進化之鑰。 語言又是我們的巴別塔詛咒,一萬個人可能會認知到一萬種不同的現實。 因此「訪談」是一門需要刻意練習的關鍵能力。 訪談是採摘語言的技術。 就像採摘茶葉,不是看見葉子就胡亂剪下。 採茶有生長位置、時間的選擇,採摘時捏著葉梗不能損傷葉片等等。 對訪談誤解的人,常會以為是在談判、推銷、說服。 例如要向需求方了解期待,但變成在控制對方,只允許用符合我們期待的方式溝通。 又或者本來應該是要了解顧客的需求,但變成在推銷產品服務,甚至讓顧客漫無目的許願。 談判與說服都是語言的技術,但不是訪談。 訪談是採摘受訪者人生故事中的脈絡,幫助我們有層次的了解人們。 ▋訪談是主動傾聽我見識過最出神入化的訪談,通常只需要做好一件事「主動傾聽」。 主動傾聽是好奇心的展現。 我們真的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我們真的很需要你的分享、我們真的很想理解前因後果的脈絡。 當我們迫不及待的主動傾聽時,受訪者因此受到鼓舞與激勵,更願意對我們掏心掏肺分享故事。 我曾經約一位創辦人 CEO 進行訪談,百忙之中他好不容易撥出時間,但只給我十五分鐘。 訪談高階經理人通常是地獄難度的挑戰,因為他們習慣快速決策、立刻拍板,沒有耐心對一件事情娓娓道來。 但這次的訪談在大會議室不知不覺進行了一個小時,秘書跑進來打斷我們:「老闆,這邊要進行下一個會議了。」 創辦人 CEO 問我:「不然去我辦公室吧!」 最後我們整整聊了九十分鐘。 不是我的提問或訪綱有多利害,而是對方發現好好的把這些事情講清楚的過程,居然他自己獲得了最多的啟發。 因為人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益的方式採取行動。 所以如果你只能學會一招訪談必殺技。 「好奇心」絕對是排行榜上的首選。 透過主動傾聽,讓對方好好的把事情講清楚。 ▋提問技巧起手式好奇心很重要,但並不是漫無目的的好奇心。 提問技巧就是我們駕馭好奇心的韁繩。 提問技巧可以濃縮成四句口訣:開放、具體、對比、總結核實。 開放是指「開放性問題」。 例如:你最近有去哪邊玩呢? 開放性問題定義了一個話題範圍,但不限制受訪者如何回答。 但要注意,整場訪談剛開始切入的時候,開放性問題要避免直奔價值觀。 例如:你覺得為什麼要出去玩呢? 沒有經過暖身,就從抽象層次的問題切入,往往會讓受訪者腦袋當機。 ▋具體化栩栩如生的記憶開放性問題定義出範圍,緊接著就能施展第二招「具體化事件」。 先從具象的層次開始提問,能夠幫助受訪者更容易提取記憶。 例如: (環境)上次跟哪些人一起去玩? (行為)你們玩了哪些東西呢? (能力)你們是怎麼玩的? 在針對專家訪談,進行知識萃取的時候,主要就是集中在環境、行為、能力的這三個層次中。 將記憶與經驗,透過具體化的提問,是為了盡可能確保訪談的品質。 也是為了讓受訪者將記憶從深處的倉庫中,提取更多的記憶連結,一一送到眼前來。 有了材料,我們才能進入下一個重要的階段。 ▋比較不同的經驗想一下,自己一個人吃晚餐的時候,你的預算大概抓多少呢? 有些人會想,兩百元以下一般來說就足夠了。 那如果有一位曾經幫助自己的重要貴客,想要跟對方一起吃飯,晚餐預算抓多少呢? 恐怕幾千塊都不為過。 客觀來看,其實都是吃晚餐。 但人不是理性的,不同客觀條件的情境,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判斷。 這在行為經濟學上,稱為「心理帳本」。 而如果這件事情涉及到身分認同,那影響可就更大。 「為什麼這一桌一萬塊你請得下去?」 「大家難得在一起,有面子嘛。」 如果只有單一事實,我們很難看懂受訪者的心理帳本到底有幾個口袋。 所以我們需要比較受訪者多個相似經驗,從中找出取捨與排序的價值觀。 為什麼這個東西看起來很好,但你沒興趣? 為什麼這個東西你也覺得貴,但付錢看起來沒在猶豫的? 直接問,你會得到受訪者隨機聯想的胡言亂語,讓你的訪談充斥一堆虛構腦補的故事。 但先探尋出幾個具體化的故事,再比較、排序、了解差異,才有機會將抽象飄渺的價值觀逐漸現形。 ▋最容易被疏忽的關鍵技巧:總結核實新手訪談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受訪者東講一塊、西講一塊,談了半小時之後,到底整段在說什麼也沒搞懂。 懷抱著僥倖回去看逐字稿,也只有支離破碎的線索。 於是對訪談感到絕望,認為透過訪談了解用戶只是騙人的故事。 但這真的只是訪談技巧爛而已。 一個人廚藝爛,不代表這世界上沒有美味餐廳。 其實只要掌握一個簡單的技巧,訪談小白也能瞬間看起來像是專家。 那就是「總結核實」。 當對方講了一段話之後,我們就自然的接話,簡略的複述前一段談話中的重點。 第一個好處,複述及摘要,會讓對方感受到尊重,我們真的有在注意對方說什麼。 第二個好處,確認每一段話題的收穫,也能讓對方補充我們可能誤會的地方。 第三個好處,引導訪談節奏,比起任由受訪者思緒漫遊的發展話題,我們能確保話題聚焦在特定範圍中,避免隨意另開戰線。 第四個好處,用受訪者敘述事情的詞彙,模仿對方的用語,可以迅速的拉近關係,幫助對方紓緩緊張以及更願意分享。 最後一個好處,整理我們腦袋中的認知資源,透過快速的分類與整理,有助於我們將短期記憶寫入更深,與長期目標的脈絡連結,更容易理解當下訪談的內容與整體脈絡之間的關係。 ▋受訪者講的事實跟你想的不一樣有一次在訪談工作坊的演練中,我聽到同學問受訪者:「你在下班回家的過程,會怎麼樣買晚餐呢?」 受訪者回答:「通常是搭捷運,然後順路經過常去喜歡的餐廳,排隊買外帶晚餐。」 主訪的同學當下放過了受訪者,直到復盤討論時,我追問受訪者:「你剛剛的意思是,你經常會在買晚餐的過程排隊嗎?」 受訪者:「沒有,我很討厭排隊,如果餐廳需要排隊我就會換一家。」 所有的人都很訝異,因為前面的訪談聽起來,以為受訪者是可以接受排隊的人。 我繼續問:「可是你剛剛提到你會排隊外帶?」 受訪者:「喔~只有那間餐廳例外,我很喜歡那間。」 明明都是事實,卻可能有一百八十度轉變的解讀。 為什麼呢? ▋訪談中的陷阱題有訪談經驗的人常常會意識到,受訪者往往分不清楚事實與觀點。 這就是訪談中的三大陷阱題:刪除、扭曲、一般化。 首先是最常見的「刪除」。 受訪者省略了很多重要的情報,所以我們可能聽不懂具體脈絡。 例如:很多人都說出去的時候搭高鐵比較好。 「很多人」,是不特定的對象,所以有誰講過呢? 「出去」,是旅行?出差?返鄉? 「比較好」,標準是什麼?用什麼來比較?跟什麼比較? 再來是「扭曲」。 受訪者自行腦補許多小劇場,告訴你扭曲之後的內容。 例如:他結帳沒有給我發票,看起來很可疑,應該是逃漏稅,所以他是個奸詐的人。 雖然沒有給發票是客觀事實描述。 但「很可疑」是內心戲的臆測,而「逃漏稅」就開始捏造了因果關係。 「奸詐的人」更是發展到異次元的劇情。 最後是「一般化」。 受訪者將單一經驗(或價值觀)過度誇大,視為整體。 例如:老闆想事情都天馬行空,從來沒有考慮過可行性,要滿足他是不可能的。 「從來沒有」考慮可行性的老闆,真的能在商業市場活下來嗎? 「不可能滿足」是一種畫地自限的信念。 ▋結論語言文字是人與人合作關係中,相當重要的媒介。 語言文字也是我們傳遞資訊的載體,因為有了足夠品質的情報,才能做出有價值的決策。 但我們在傳遞語言文字的過程,飽受各種認知偏誤之苦,因此產生了刪除、扭曲、一般化的問題。 訪談是採摘語言脈絡的技術。 在電腦資訊的領域有句名言: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 訪談技術可以提昇我們獲取重要資訊的品質。 不論是負責商業決策的人,或是專業工作者,訪談都是一門值得我們掌握一輩子的事情。 運用訪談技術多年,我從心理諮商領域偷師了許多訪談技巧。 最近因為學習了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重新溫習了人類的認知理解層次以及後設模式。 希望透過這篇文章重新梳理自己對於訪談的理解,也作為學習心得。 分享給你,希望也能為你帶來收獲。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自從 AI 大爆發以來,我一面將其融入工作流程中,用於教學以及顧問客戶的服務,一面持續思考,這對於產品設計者的變革有哪些? 我想與你分享三個我在工作上的 AI 協作感受,提供給你參考: 更樂於探索不成熟的想法 概念先行,資料隨後跟上 地圖不等於疆域 ▋更樂於探索不成熟的想法 我是一個喜歡到處看看這個世界上有哪些新鮮點子的人。 也喜歡囤積有趣的點子,然後嘗試運用於 side project 或專案中。 例如說,當我在心理學的人格測驗上,看見大五人格分析這個測驗方式。 過去我可能會自己先在紙上畫個流程圖驗證看看。 然後再手工捏個問卷,找一些朋友來填寫。 接著再將蒐集來的問卷,轉換成 Excel 資料,撰寫轉換的公式,求出結果來。 更進一步,甚至會寫一些動態組合文案,讓每個填寫者獲得個人化的分析回饋。 按照這樣的流程跑一次,利用閒暇時間來玩玩,大概兩三個禮拜就過去了。 然而在 AI 協作的情況下,時間可以大幅度縮短。 我幾乎只需要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就能跑完上述流程(最花時間是找人來測試)。 驗證不成熟想法的門檻大幅度降低,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靈感整個大噴發。...
哈囉,朋友 自從 AI 工具變得普及之後,工作流程自動化、數位轉型的議題也隨之更為普及。 許多老闆或是管理者,也在焦慮如何跟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然而,思考怎麼用 AI 提昇生產力,其實是個假議題。 因為「用 AI 提昇生產力」是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的模樣。 用 AI 提昇生產力就像是加快我們的移動速度。 本來我們用雙腳行走,現在有了 AI 工具,就像我們跳上了車子加速行駛。 但,如果沒有「目的地」以及「地圖」。 加速移動,只是迷路更遠。 可能你也聽過一句名言: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 沒有目的的加速度,只是無頭蒼蠅。 在一團混亂當中加速前進,只是得到更多的混亂。 因此,我們在思考 AI 工具的引入以及數位轉型的過程,需要尋找的是「瓶頸在哪裡?」 ▋尋找增長的瓶頸 我們曾經協助一個美妝保養品的新創公司,打造自動化客服的流程。 這個美妝新創,他們遇到的問題是產品太專業了,以致於消費者往往不理解如何選購。 因此在購買決策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工客服來講解以及協助消費者規劃保養流程。...
哈囉,朋友 你目前也走在一人公司 / 自僱者的路上嗎? 我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開始經營目前的產品設計顧問工作至今約九年多。 近年來一人公司的議題逐漸熱門,我也比較常跟一人公司的創業朋友聊天,發現大家很渴望交流(但又沒力氣去參加大型的創業活動),因此陸續舉辦了「創業者火烤小聚」。 我是一個提倡「多元收入、多元身分認同」的人。 ▋單一身分認同的風險 身為七年級生,我見到的前輩們往往都是在一個身分認同之下,有很深的發展。 例如做了一輩子的編輯、跑了一輩子的新聞、從事一輩子的餐飲、剪了一輩子的髮型。 然而七年級生的我們,經歷過許多次產業變遷、市場需求起起落落,終於活到了四十多歲。 似乎沒有一條路是可以穩穩當當的走下去的。 過度依賴單一職業所帶來的身分認同,所有的意義感與自我評價,就被單一體系綁住。 譬如一個人只當老師,所有的自我評價,就綁定在學校的環境當中,少了這個社會需要什麼的長期觀點。 一個人只做遊戲,就很容易陷入同溫層的資訊繭房,容易只從業界的角度看世界,從熟悉的作品產生新作品,而不是基於對世界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