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廣告行銷跟產品服務的提升,跟用戶旅程有什麼關係?


哈囉,朋友

當我們迫切想要提昇商業競爭力,會怎麼做呢?

最常見的就是大打廣告,雖然我不知道誰會成為顧客,但更多人看見總是好的。

另外一個作法就是不斷改善自己的產品服務,深信東西好就能賣。

這兩個作法有時候看起來有效,有時候在浪費錢,為什麼呢?

▋矇著眼睛投廣告等於閉上眼睛燒錢

在久遠的年代前,行銷廣告的媒介只有「大眾傳媒」。

當時流傳的一段話是這樣說:「我知道打廣告有一半的錢會浪費掉,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不知道要對誰行銷,因此廣而告之。

就像派工讀生將廣告傳單塞進每戶人家的信箱一樣。

但我可以塞,我的競爭對手也可以塞,其他不同產業的商家也能塞。

最後大家都拼命塞廣告進入信箱,廣告就成為視而不見的一疊垃圾廢紙。

▋在解決問題的路上佔據一席之地

不要誤會,我不是反對廣告。

我有意見的是「盲目」灑廣告燒錢。

那什麼是有效的廣告呢?

我們要把有用的資訊,放在顧客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上。

例如我們去逛百貨公司的時候,想要順便在這邊解決用餐的需求。

因此在百貨公司的重要走道或電梯等必經之路上,很輕易就能發現各個樓層有哪些餐廳訊息。

這就是順著顧客的期望,在他解決問題的路上,提供有用的資訊。

此時顧客不會覺得生氣厭煩,覺得我們在打擾,反而會認真花時間好好觀看。

這就是在討論用戶體驗時,我們在談的「用戶旅程與接觸點」。

這個世界已經太複雜,人們最不缺的就是雜訊。

一樣的廣告亂塞進信箱,是雜訊,在人們需要的時間地點提供,就成了資訊。

▋提昇產品服務之前,先滿足基本需求

前面講到,我們想提昇商業競爭力時,常見的膝反射策略,就是提昇產品服務的品質。

我們會想,是不是東西作得更好,我們就能賣更多、更貴?

但首先我們要排除一個狀況,就是我們的產品服務真的沒作好。

例如網站不能登入、車子下雨會漏水、租借場地的冷氣沒作用、東西吃了會拉肚子。

那就不叫提昇品質,這是產品服務要能解決問題的下限,是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要看市場競爭狀況而定

當滿足同樣類型需求的產品服務,我有提供,別人也能提供時,基本需求的門檻就被墊高了。

還好,這狀況僅限於「同一個市場」。

就像我們會認為逛百貨商場要有冷氣,這是基本需求,如果沒有提供會引發天怒人怨。

但逛老街的時候不僅沒有冷氣,連廁所都不好找,卻好像也還好?

換了一個交易情境,顧客對於消費過程體驗的要求也會換上另一套標準。

因此,你應該會發現,提昇產品服務品質的判斷依據不在我們身上。

問題在於顧客當下處於什麼樣的情境。

這又是「用戶旅程與接觸點」的問題。

顧客有感覺的服務品質,才有提升的意義。

▋一萬倍的差距

你會發現,不論是打廣告作行銷,還是提昇產品服務的競爭力。

竟然都跟我們想要怎麼做,頂多只有一半的關係。

如果看不懂顧客解決問題的旅程上需要什麼幫助,我們就成了雜訊。

如果對顧客解決問題過程需要的協助沒概念,我們自認為的品質再好,也沒有意義。

我們的廣告行銷投入了 100,顧客當雜訊就是 0。

100 x 0 = 0

我們的產品服務提昇研發成本投入了 100,對顧客沒意義就是 0。

100 x 0 = 0

若我們的廣告放在有意義的時間地點,投入 100 來維護這個行銷渠道,接觸到了迫切需要的顧客,那也是 100。

100 x 100 = 10000

我們的產品服務針對顧客解決問題過程,不只有效的解決問題,還超出顧客的期待,投入了 100 的研發成本,獲得了顧客 100 的滿意度。

100 x 100 = 10000

一樣的資源投入,效益可以產生萬倍的差距。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迫切想要提昇商業競爭力的時候,需要了解顧客的原因。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在講某個東西不好用,或者某些服務體驗不好。 有些情況是,我們走進一個陌生的店家,但卻看不懂他們在賣什麼。 有些情況是,我們去逛新開的百貨商圈,被樓層空間的複雜動線搞到迷路。 又或者我們舉辦了一個活動,參與者無法理解當下該如何進行。 又或者我們規劃了一個流程,使用者一直卡關,抱怨複雜看不懂。 相信這類情況,也經常出現在你的工作與生活當中,造成許多困擾。 如果你希望可以早早就避免踩到這些地雷陷阱,不要重複犯錯。 那麼先看懂陷阱的長相,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我想與你分享六個造成體驗不佳最常見的主要原因: 用途不明確 無法理解 挫折太多 說明太複雜 動線曲折離奇 分類層級曖昧 ▋用途不明確 如果使用者無法聯想眼前的服務有哪些用途,那就是個沒用的東西。 例如去異國的農夫市集逛街時,看見各種不同的香草植物或是香料。 這對於有烹飪興趣或是芳療有認識的人來說,可能會興致盎然。 但換成只對電子器材、3C 設備感興趣的人來說,會完全不理解要在這裡逛什麼。 我們對於「用途」的預判,取決於過往的經驗。...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在使用產品服務時,抱怨體驗不佳。 但同樣的產品,其他人又會覺得還好,沒什麼感覺。 有些人因此放棄理解顧客的聲音,認為人就是有千百種樣貌。 然而,有些人會開始蒐集顧客抱怨的類型,並且尋找出最有可能的原因。 這些看起來最懂顧客心聲的高手,平常看似在漫無目的的蒐集線索。 但其實他們的腦袋中有一個地圖,正在按圖索驥的系統化洞察顧客體驗。 我想與你分享的,就是洞察顧客體驗的專家,腦袋中的三個檢查清單: 需求情境 服務流程 有效訊息 ▋檢查清單一:需求情境有哪幾類? 人們會使用特定產品服務的理由是有限的。 放棄理解顧客的人,會覺得顧客來來去去,是因為各種隨機的理由而來消費。 但每一個產品服務,背後對應到的需求類型,其實是可以被歸納出來的。 例如已經上班的人,花錢去上課的理由有: 職業發展上需要進修(升職、轉職、求職) 他人的期望(主管要求、看到身邊的人上課被影響、家人朋友的建議) 發展社交關係(認識新朋友、結交人脈、改善社交關係) 社會服務與公民意識(改善社會問題、參與地方社區、回應社會議題) 提昇認知(滿足求知慾、避免落伍、滿足心靈渴求)...

哈囉,朋友 我們在專業工作上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 產生溝通問題的原因,是認知落差。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在對方腦袋中的理所當然,不見得相容於我們腦袋中的作業系統。 在我們覺得重要的規範或標準,可能對方一無所知,但又理直氣壯自己的無知。 這些都是隱藏在溝通當中的前提假設。 腦袋中的認知落差,加上語言表達的曖昧模糊,造就了溝通的困難。 而溝通困難讓溝通場景中的情緒壓力提昇,參與者的不耐煩以及立場對撞,讓溝通進入負向循環。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你是對的,我也是對的? 又或者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不需要百分之百的互相認同,只需要確認彼此之間的認知,有哪些共識? 我想與你介紹,我在產品設計顧問這份工作上,是如何運用「概念模型」,在複雜又龐大的專案溝通當中生存下去的撇步。 ▋取得共識的第一步:將概念視覺化 千萬不要小看人的大腦。 我們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區,簡直是小的看不到。 承認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記憶表現,跟金魚差不多。 開會的時候,許多人可能還會一邊想著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