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廣告行銷跟產品服務的提升,跟用戶旅程有什麼關係?


哈囉,朋友

當我們迫切想要提昇商業競爭力,會怎麼做呢?

最常見的就是大打廣告,雖然我不知道誰會成為顧客,但更多人看見總是好的。

另外一個作法就是不斷改善自己的產品服務,深信東西好就能賣。

這兩個作法有時候看起來有效,有時候在浪費錢,為什麼呢?

▋矇著眼睛投廣告等於閉上眼睛燒錢

在久遠的年代前,行銷廣告的媒介只有「大眾傳媒」。

當時流傳的一段話是這樣說:「我知道打廣告有一半的錢會浪費掉,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不知道要對誰行銷,因此廣而告之。

就像派工讀生將廣告傳單塞進每戶人家的信箱一樣。

但我可以塞,我的競爭對手也可以塞,其他不同產業的商家也能塞。

最後大家都拼命塞廣告進入信箱,廣告就成為視而不見的一疊垃圾廢紙。

▋在解決問題的路上佔據一席之地

不要誤會,我不是反對廣告。

我有意見的是「盲目」灑廣告燒錢。

那什麼是有效的廣告呢?

我們要把有用的資訊,放在顧客解決問題的必經之路上。

例如我們去逛百貨公司的時候,想要順便在這邊解決用餐的需求。

因此在百貨公司的重要走道或電梯等必經之路上,很輕易就能發現各個樓層有哪些餐廳訊息。

這就是順著顧客的期望,在他解決問題的路上,提供有用的資訊。

此時顧客不會覺得生氣厭煩,覺得我們在打擾,反而會認真花時間好好觀看。

這就是在討論用戶體驗時,我們在談的「用戶旅程與接觸點」。

這個世界已經太複雜,人們最不缺的就是雜訊。

一樣的廣告亂塞進信箱,是雜訊,在人們需要的時間地點提供,就成了資訊。

▋提昇產品服務之前,先滿足基本需求

前面講到,我們想提昇商業競爭力時,常見的膝反射策略,就是提昇產品服務的品質。

我們會想,是不是東西作得更好,我們就能賣更多、更貴?

但首先我們要排除一個狀況,就是我們的產品服務真的沒作好。

例如網站不能登入、車子下雨會漏水、租借場地的冷氣沒作用、東西吃了會拉肚子。

那就不叫提昇品質,這是產品服務要能解決問題的下限,是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要看市場競爭狀況而定

當滿足同樣類型需求的產品服務,我有提供,別人也能提供時,基本需求的門檻就被墊高了。

還好,這狀況僅限於「同一個市場」。

就像我們會認為逛百貨商場要有冷氣,這是基本需求,如果沒有提供會引發天怒人怨。

但逛老街的時候不僅沒有冷氣,連廁所都不好找,卻好像也還好?

換了一個交易情境,顧客對於消費過程體驗的要求也會換上另一套標準。

因此,你應該會發現,提昇產品服務品質的判斷依據不在我們身上。

問題在於顧客當下處於什麼樣的情境。

這又是「用戶旅程與接觸點」的問題。

顧客有感覺的服務品質,才有提升的意義。

▋一萬倍的差距

你會發現,不論是打廣告作行銷,還是提昇產品服務的競爭力。

竟然都跟我們想要怎麼做,頂多只有一半的關係。

如果看不懂顧客解決問題的旅程上需要什麼幫助,我們就成了雜訊。

如果對顧客解決問題過程需要的協助沒概念,我們自認為的品質再好,也沒有意義。

我們的廣告行銷投入了 100,顧客當雜訊就是 0。

100 x 0 = 0

我們的產品服務提昇研發成本投入了 100,對顧客沒意義就是 0。

100 x 0 = 0

若我們的廣告放在有意義的時間地點,投入 100 來維護這個行銷渠道,接觸到了迫切需要的顧客,那也是 100。

100 x 100 = 10000

我們的產品服務針對顧客解決問題過程,不只有效的解決問題,還超出顧客的期待,投入了 100 的研發成本,獲得了顧客 100 的滿意度。

100 x 100 = 10000

一樣的資源投入,效益可以產生萬倍的差距。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迫切想要提昇商業競爭力的時候,需要了解顧客的原因。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我想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與你分享新創事業領域的一條黃金公式。 LTV > CAC 這條黃金公式是用來評估一個殘酷的事實:產品到底能不能在市場上活下去? 人不是理性的。 我們會愛上自己親手打造的事物。 所以當我們費盡心血打造了夢幻產品,推向市場之後,我們會成為一個極度樂觀主義者。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簡單又直接的指標,來幫助我們客觀評估。 LTV > CAC,意思是顧客終生價值大於獲客成本。 例如我們有一群客人,在一年之間,他們會來店消費 10 次,他們所產生的商業價值就是 LTV。 CAC 就是我們為了讓這些客人來店消費 10 次,我們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以下我想從用戶體驗的觀點,與你分享我對這條黃金公式的看法: LTV 的基本前提就是辨認賽道 顧客在旅程中與我們相處的時刻 用戶搬遷成本的心理摩擦力 ▋LTV 的基本前提就是辨認賽道 ▋ 討論顧客終生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之前,我們要釐清一件事。 在這邊原文中的 Lifetime,其實不是真實顧客人生的一輩子。 主角其實是「顧客的需求」,我們想知道需求到底會存在多長的時間。...

哈囉,朋友 先前與你分享如何執行自己的人生 side project,建立 Z 計畫的時候,有討論到五種有意義的累積。 我們可以將這五種累積,簡單分為三類來看:財務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 財務資本是我們可以動用的資產,例如錢、物質設備等物質資源。 人力資本是我們的知識與技能,例如掌握專業領域的門路、語言能力、專案管理能力等。 社會資本是我們的人際關係網路,可以分為名聲與人脈。 名聲是他人如何看待我。 用最近 Netflix 上的生存競賽節目《激贊網紅》的說法,就是「你的身上有哪些標籤?」 人脈則是與他人有意義的連結。 我想與你分享的是,我在執行 Z 計畫的過程,對於人脈的看法。 這個話題我想分為以下幾點來討論: 人脈不是存摺,而是連結彼此的水道 因為共同行動,所以產生關係 有意義的成就,是社群能夠辨識出你的行為 ▋人脈不是存摺,而是連結彼此的水道 或許你曾聽說過人脈存摺這個說法,把人脈一條一條的存起來,累積複利。 但存摺的形象,讓我們會有一個誤解,像是蒐集到名片放進去人脈存摺,就可以輕鬆產生效果。 這真的會有效果嗎? 比起存摺,我更喜歡水道的形象。...

哈囉,朋友 在剛接觸訪談的時候,我們常常會觀察到幾個現象,例如: 只有按照事前擬定的訪綱僵硬的按照順序提問。 每次提問都被受訪者句點,很快就問無可問、訪無可訪。 ▋僵硬死板的提問 ▋ 僵硬的按照訪綱提問,我們會生怕訪綱沒有窮盡一切,也害怕受訪者脫稿演出。 但訪談本來就不是念台詞。 訪談更像是開放世界的遊戲,有一個開放探索的主題範圍,我們透過訪談來觀察受訪者到底怎麼玩這場遊戲。 ▋一提問就句點 ▋ 每次提問都備受訪者句點的情況有二:你遇到句點王,或者你一直丟是非題給對方。 換句話說,就是一直在訪談中狂用「封閉性問題」。 例如: 你是不是會在出門時使用悠遊卡? 你有沒有在餐廳點餐時排隊很久過? 你會不會跟朋友一起團購買手搖飲? 一直狂問這些封閉性問題,受訪者除了句點,還能回答什麼呢? 訪談不是在做一連串的邏輯判斷,套公式就能得到計算結果。 訪談是探索一個網狀的脈絡,了解某個人與某些事情的關係。 比起邏輯判斷,我們在做的事情更像是拓印。 如果這件事情在受訪者的心智中留下的記憶軌跡夠深,我們就能取得脈絡的拓本。 如果你覺得這些概念聽起來不錯,那實際上該如何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