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軟體任務的本質是滿足資訊需求


哈囉,朋友

今天想與你討論軟體產品設計時,相當重要但在工作上又幾乎未被討論的基礎元素:「資訊需求」。

▋什麼是資訊需求呢? ▋

我們在買早餐的時候,早餐店老闆是怎麼知道我們想買什麼呢?

我們拿到早餐要付錢的時候,又是怎麼知道要付多少呢?

早餐店老闆辛辛苦苦的忙碌之後,下午打烊收店時,又怎麼知道今天賺了多少錢呢?

這類問題都是軟體擅長解決的事情,也是我今天想與你討論的「資訊需求」這回事。

資訊需求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要完成特定的行為目的時,必須提供的情報。

早餐店老闆需要先提供「菜單」的情報,消費者才知道有哪些選擇。

消費者要告知「點餐內容」的情報,早餐店老闆才知道要如何吩咐其他人料理。

根據點餐內容,早餐店老闆經過計算,才能告訴消費者「結帳金額」。

辛苦忙碌一整天之後,早餐店老闆統計今天所有「訂單內容的結帳金額」,才能得知「營業額」的狀況。

▋資訊需求的兩種類型 ▋

資訊需求在軟體服務的情境中,有兩種類型:內容即目的、產生新資訊。

想像我們要將早餐店的服務情境打造成一個軟體服務,就像你在麥當勞看到的自助點餐機。

內容即目的的情境有:

  • 消費者需要點餐(任務),必須知道有哪些餐點(資訊內容)。
  • 早餐店老闆要製作餐點(任務),必須知道消費者的訂單點了什麼(資訊內容)。
  • 早餐店老闆想了解今日營收狀況(任務),必須知道今天所有的訂單資訊(資訊內容)。

產生新資訊的情境有:

  • 早餐店老闆要決定店裡賣什麼(任務),必須提供出一份菜單內容(產生新資訊)。
  • 消費者想要獲得早餐(任務),必須跟老闆提出他想要吃什麼(產生新資訊)。
  • 早餐店老闆要收錢(任務),必須根據消費者的點餐訂單計算出結帳金額(產生新資訊)。

A 提供某種資訊給 B 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軟體服務往往長成這副德性。

聰明如你,應該可以發現這兩類資訊需求的情境,往往是上下游關係。

因此軟體服務在規劃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在釐清:

  • 在特定範圍的情境中
  • 有哪些角色
  • 需要完成什麼任務
  • 有什麼資訊需求
  • 滿足何種目的

▋資訊需求的前置作業:任務步驟分析 ▋

如果說資訊需求就是完成特定行為所需要的情報。

那麼辨別資訊需求的前置作業,就是任務步驟分析。(我必須先假設你已經釐清商業邏輯、服務範圍、設計目的。)

如果是在 B2B 軟體的設計情境中,通常可以找到對應領域的專家,與專家一起協作進行知識萃取,將任務步驟解析出來。

就像把早餐店老闆抓來,一步一步的盤點確認,他是如何規畫菜單、如何點餐結帳、如何出餐以及每天如何關帳。

將整體的服務脈絡釐清之後,根據相依性拆解為若干各自獨立的小任務,每個任務又可以拆解為數個可交付步驟。

到了具體的「可交付步驟」被解析出來後,資訊需求的長相才算是明朗化。

我們會意識到,如果早餐店老闆沒有規劃菜單,那消費者就會無所適從。

如果消費者沒有明確的提出點餐內容,早餐店老闆也不知道該怎麼提供餐點。

在軟體服務中,每一個可交付的任務步驟,都隱含著內容即目的(例如看菜單)或是產生新資訊(例如點餐)的資訊需求在其中。

這是我對於資訊需求這個主題的思考,分享給你。

希望能幫助你釐清我們在軟體設計的日常工作中所面對的任務本質。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跟需求方、利害關係人進行需求訪談,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不舒適的過程。 這個不舒適的原因,來自於「不確定性」。 ▋需求訪談是一份充滿不舒適的任務 有可能你被要求去處理完全不熟悉的問題,因此不知該如何著手。 即使你是專家,來找你的人所提的需求,也往往跟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所落差。 所以專家也不能只聽需求方表面的描述,還要像個偵探去挖掘問題背後的問題。 即使你搞懂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件事情影響許多不同的人。 那些被影響的人們,不一定想要改變。 除了面對人性的矛盾,你還要想辦法安排一切計畫。 讓這些充滿不確定性的炸彈,被放在一籃子計畫裡面,隨時等著爆炸。 這麼多不確定性的東西,要跳下去處理,會舒適才奇怪吧? ▋所有的問題都是認知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適應這些讓我們不舒適的挑戰呢? 看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想從「認知負荷」的角度,來與你分享。 認知負荷,就是你大腦裡面高速公路的「車流量」。 當我們大腦中的主控台要執行某個意圖時,需要原物料(記憶、情報)。 而當某些任務過於複雜,主控台一口氣下單超多原物料卡車。...

哈囉,朋友 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有個最重要的指標。 那就是知道「如何了解需求」。 ▋區分菜鳥的指標 我訪談過許多專業工作上的用人主管,反覆的對他們提出一個問題: 「怎麼樣算是可靠、能獨當一面的戰力呢?」 我本來期待會聽到五花八門的答案,或者各種專業領域的能力評估方式。 結果答案意外單純。 這些專業領域的主管,不約而同的跟我說:「要會提問。」 收到一個工作上的指示、別人委託的工作、上面老闆突然有個想法丟下來。 直接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的,都是菜鳥。 菜鳥會浪費無數時間在猜想對方到底要什麼、在瘋狂腦力激盪提出有用的想法、在反覆修改一千次之後雕琢自己不夠完美的構想。 然後完全搞錯方向,一直重做。 ▋菜鳥的陷阱 例如,同事跑來問說,能不能幫我規劃一個問卷? 這是「他們想要一個問卷」。 但他們為何需要一個問卷呢? 沒有了解原因的菜鳥,可能會直奔主題,問對方要調查什麼? 甚至可能會糾結自己忘記以前學過的統計,還上網買了兩本書來惡補。 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題目該如何設計之後,才被主管打槍。 打槍的理由是:問卷看起來不夠吸引人。 菜鳥會楞住,問卷為什麼要吸引人?...

哈囉,朋友 2024 年對我來說是既辛苦又充滿意義感的一年。 以 ABZ 計畫的角度來說,今年是我的 A 計畫正式換上職業講師這個身分的一年。 一人公司的自僱者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 1. 收入不足,也不穩定 2. 收入足夠,但不穩定 3. 收入足夠,穩定,但很累 4. 收入足夠,穩定,且輕鬆 我在八、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之後,開始了自僱者的人生階段。 第一、二年處於無頭蒼蠅的狀態,好像什麼都可以做,什麼樣的合作機會來了都接。 很努力的從收入不足狀態,追趕上了先前工作時的薪資收入。 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自己沒有累積,只是在瞎忙。 第三年開始專注在產品設計 UX 顧問案上面,推掉了不相關的工作。 沒想到營收跟案源反而直線上升,一下子進入爆炸忙碌的狀態。 於是第四、五、六年,我掉進了一個陷阱:開始聘僱員工。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學習到教訓,那就是我在談業務、公司經營這件事情上沒什麼熱忱。 明明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自己動手做研究、規劃產品,然而當我變成公司經營者,這些帶給我意義感的工作就遠離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