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一些社群潛水的過程,發現許多人想知道如何了解自己的目標受眾。 例如想成為講師的人,希望知道該如何了解學生,才能掌握日後開課的方向。 或者持續在網路上創作的人,希望知道該如何了解讀者。 當然也有累積了多年實戰經驗的專家,想發展自己的專業服務等等。 我想根據「認知程度深淺」作為光譜,跟你分享如何認識目標受眾的切入點。 ▋專業玩家的身分認同 ▋認知程度深的族群,通常代表已在特定領域發展一段時間。 可能擁有某種技術,像是掌握程式開發能力、掌握烘焙技術、擅長廣告投放等。 或者接受過特定領域的專業培訓,如健身教練、芳療師、營養師等。 通常具備標籤鮮明的身分,能夠作為一種明確的自我認同。 例如衝浪玩家、手作愛好者、露營玩家等等。 認知程度深又具備身分認同,代表他們已經養成某種習慣。 這類族群有以下特色:
有明確身分標籤的人群,長年投入該主題領域,多半已經踩過大大小小的雷。 而且他們有較豐富的人際關係網路,例如參與開放性的網路社群,或擁有封閉式的人脈小圈圈。 可以嘗試了解的議題包括: 用戶旅程與接觸點
用戶搬遷成本
▋小白的行為:情境優先 ▋認知程度淺的族群,其實就是所謂的小白用戶。 通常小白是因為工作與生活中發生了某些變化,因此進入了特定的領域。 例如想要轉職或工作上被要求,因此開始接觸陌生的專業領域。 或者生病之後想要調理身體,開始培養運動習慣。 又例如減重過程開始嘗試自己準備三餐,因此開始買菜做料理。 小白與上述認知程度深的專業玩家最大的差別,在於「夠用就好」。 小白沒有打算成為米其林大廚,只想要簡單不麻煩的備餐方式。 小白沒有打算成為技術大神,只想要快速解決問題的小技巧,對背後原理不感興趣。 小白沒有打算成為健身教練,只想要知道穿什麼鞋子舒服不會受傷,該怎麼開始就行。 你可以發現,認知程度淺的小白,有明確需求,但沒有身分認同的議題。 觀察小白的重點在於,他們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是什麼? 這類族群有以下特色:
可以嘗試了解的議題包括: 心智模型
心理帳本
以上是我根據認知程度深淺的這個光譜,作為探索目標受眾的線索,所想到可以去了解的議題,分享給你。 如果你在嘗試行動的過程有遇到問題,很歡迎跟我交流,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我在成為數位領域的產品設計者之後,最大的發現就是自己經常處於無知與茫然的狀態。 我們要理解手上開發產品的商業邏輯,這樣才能提出符合策略的產品設計提案。 我們要洞察產品服務的使用者情境,搞懂現場的用途以及願意產生行為的動機。 我們還要設計產品服務流程,在商業目的、使用者需求與技術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 最後我們還要持續的評估是否還有改善的可能性。 產品真的有滿足使用者需求嗎? 產品有滿足商業目標上的期待嗎? 這些林林總總的議題,就沒有一個是簡單的,也別期待標準答案。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這一片混沌之中找到立足點,建立自己認知的地圖呢? 我想分享以下幾個方向,提供你作為參考: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商業目標與需求 洞察使用者情境與動機 設計產品服務流程 評估持續改善的可能性 ▋理解利害關係人的商業目標與需求 我們曾經在訪談一位 UX 主管時,聽到一段很有意思的感嘆,他說:「我們遇到的設計師大多數在學習期間,都有被訓練,或者很有意識的知道要關心使用者,去同理用戶的需求。然而,大多數的設計師卻很難去意識到,要去同理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哈囉,朋友 這個週末兩天,我沉浸在與一群有趣的人,深度討論與思考,如何為自己創造有意義的工作。 在工作坊中的導師 Terence 與 Rebecca (以及助教們),溫柔又細膩的創造出具備安全感的開放性場域。 這讓來自各行各業,具備不同專業背景的夥伴,能用開放、不批評的態度,放心的深度交流。 品味 Terence 與 Rebecca 精湛的引導技術本身已經是巨大滿足。 在聆聽不同夥伴的人生際遇與「純粹意願」時,又開拓了一次眼界。 復盤了過去的點點滴滴以及對照到自己的英雄之旅,更是沉浸有趣的體驗。 學習到「探索意義感」的認知框架,讓我的人生探索百寶箱多了一個超級無敵實用工具。 與夥伴們約定之後繼續共同探索,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更是意外收穫。 簡直是賺爛了。 在工作坊當中,我特別喜歡一個 Rebecca 介紹的比喻:以內在與外在的無限循環,來觀照我們自身。 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從兩個重要的面向來觀看。 外在層面,有哪些行為對這個社會來說是有價值的? 內在層面,有哪些價值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 我們最常注意的是「這個世界需要的價值」。...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在講某個東西不好用,或者某些服務體驗不好。 有些情況是,我們走進一個陌生的店家,但卻看不懂他們在賣什麼。 有些情況是,我們去逛新開的百貨商圈,被樓層空間的複雜動線搞到迷路。 又或者我們舉辦了一個活動,參與者無法理解當下該如何進行。 又或者我們規劃了一個流程,使用者一直卡關,抱怨複雜看不懂。 相信這類情況,也經常出現在你的工作與生活當中,造成許多困擾。 如果你希望可以早早就避免踩到這些地雷陷阱,不要重複犯錯。 那麼先看懂陷阱的長相,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我想與你分享六個造成體驗不佳最常見的主要原因: 用途不明確 無法理解 挫折太多 說明太複雜 動線曲折離奇 分類層級曖昧 ▋用途不明確 如果使用者無法聯想眼前的服務有哪些用途,那就是個沒用的東西。 例如去異國的農夫市集逛街時,看見各種不同的香草植物或是香料。 這對於有烹飪興趣或是芳療有認識的人來說,可能會興致盎然。 但換成只對電子器材、3C 設備感興趣的人來說,會完全不理解要在這裡逛什麼。 我們對於「用途」的預判,取決於過往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