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研發新的產品設計師課程,找了我們家的實習生來當白老鼠試教,沒想到在討論「設計目的」的時候,就足足花了一個小時,讓我發現了自己的知識詛咒。
原來,定義一個足夠好的設計目的,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設計目的就是描述一個需要被解決的設計問題,在撰寫設計目的的時候,需要以終為始的想像,如果這個問題被解決了,會帶來什麼樣的價值,以此作為我們出發的理由。
我想要透過本文整理三個幫助自己定義好問題的小技巧:
1. 好問題幫你增加選項
2. 問題本身決定了答案的形式
3. 挖掘隱藏的前提
▋好問題幫你增加選項 ▋
定義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有許多陷阱,糟糕的問題描述可能長這樣: 「我在挑選下午茶的點心,正在考慮雞排跟蛋塔要選哪一個?」 「我想要買下午茶的點心,這間店有特價優惠,我應該進去看看嗎?」
像這類「膝反射」的問題描述方式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只是讓我們多花一些錢吃進本來應該避免的熱量,或是買了不知道要幹嘛的東西,但是在工作之中卻會造成盲目的無效率努力。
在工作中出現糟糕的問題描述形式,例如這樣: 「我在尋找合作的廠商,我應該要選 A 廠商還是 B 廠商?」 「市面上出現了新的工具,我應該導入工作流程嗎?」
不論是選擇 A 廠商還是 B 廠商,以及是否該導入新工具,這都屬於封閉式問題。依據這樣的思考方式容易陷入細節規格的比較,即使最後勉強做出了決定,但最終可能不確定該如何評估成效。
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評估成效,那做出任何選擇,有意義嗎?
如果我們把問題描述的方式換成: 「我在尋找合作的廠商,這次的專案複雜度高,需要尋找經驗豐富的團隊。」
這個時候我們要評估的就不是 A 廠商還是 B 廠商,可能這兩個廠商都只做過難度低的簡單專案,優點在於快速套用重複的模版,如此一來,我們就知道不能拘泥於眼前的選項,而是要重新尋找適合解決我們問題的合作對象。
當我們定義了一個好問題的時候,可以防止自己跳入膝反射的選項中,並且建立評估的標準來確保最後成果能符合需求。
▋問題本身決定了答案的形式 ▋
當我們腦袋想著:「我在挑選下午茶的點心,正在考慮雞排跟蛋塔要選哪一個?」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決定要吃下午茶了。
當這件事情變成下意識的選項,壞習慣的養成就出現了,而這個壞習慣雖然可能滿足短期需求,但卻有損長期的健康,而這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在這個情境中,「下午茶」這個需求描述已經定義了解決方案的範圍,但沒有揭露真正想滿足的目的是什麼。
例如我們可能是因為工作坐太久,希望可以站起來走動透透氣,因此出去買杯咖啡晃一圈,順便帶點吃的也不錯。
在這個情況中,真正的需求可能是轉換心情適度的放鬆,而下午茶點心只是其中一種選擇。
但例如我在舉辦一整天的訪談工作坊時,也會幫學員準備下午茶點心,這個時候我背後的需求是:「學員進行高強度的演練很燒腦,需要適度的補充糖分讓腦袋維持能量,以及適度的休息,才能表現良好的完成課堂內容。」
我們在描述問題的時候,就決定了答案的形式。
當我們在問題之中不小心加入了解決方案的描述時,就侷限了答案的範圍,這樣的答案也有可能是錯誤的範圍,帶我們走入死胡同。
▋挖掘隱藏的前提 ▋
前面提到一個情境的問題描述是: 「我在尋找合作的廠商,這次的專案複雜度高,需要尋找經驗豐富的團隊。」
乍聽之下似乎像是個合理的說明,然而這個描述背後隱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冒風險去做複雜度高的專案?為什麼不使用自己的人而要去外面找團隊?
如果我們不清楚問題背後隱藏的前提,也很容易用錯誤的方式來定義問題。
有些企業之所以冒風險去做複雜度高的專案,可能是因為想要擺脫更高的風險,例如我們曾經有遇過客戶本來是購買套裝軟體,但過去的套裝軟體廠商可能技術上二十年不變,甚至已經無法提供更新或調整,如此一來所有新的數位環境的服務體系,都跟該客戶使用的套裝軟體格格不入,中間的斷層就仰賴大量無效率的人力在填補,以致於所有商業模式上的想法都卡死在這個環節。
對於決策者來說,就面臨著「做了是找死,不做就等死」的情況。
許多時候一些難解的問題如同房間裡的大象,每個人都知道大象存在,但下意識認為這是無法解決(或不願意解決)的問題,因此後續在做任何問題決策的時候,就產生了各種扭曲的規則,只為了繞過那頭大象。
我們在聆聽合作對象描述需求的時候,就需要耐心的去挖掘背後隱藏的前提,避免這些無形的限制成為未爆彈,直到誤觸之後才被炸得渾身是傷。
總結一下,我們在定義一個好問題的過程,有三個小技巧:
1. 好問題幫你增加選項,防止自己跳入膝反射思考
2. 問題本身決定了答案的形式,注意問題描述是否太快指定了解決方案
3. 挖掘隱藏的前提,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發現沒有說出來的限制
以上三個關於定義問題的小技巧,分享給你,希望能讓你有所收獲。
by S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