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定義一個好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研發新的產品設計師課程,找了我們家的實習生來當白老鼠試教,沒想到在討論「設計目的」的時候,就足足花了一個小時,讓我發現了自己的知識詛咒。

原來,定義一個足夠好的設計目的,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設計目的就是描述一個需要被解決的設計問題,在撰寫設計目的的時候,需要以終為始的想像,如果這個問題被解決了,會帶來什麼樣的價值,以此作為我們出發的理由。

我想要透過本文整理三個幫助自己定義好問題的小技巧:

1. 好問題幫你增加選項

2. 問題本身決定了答案的形式

3. 挖掘隱藏的前提

▋好問題幫你增加選項 ▋

定義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有許多陷阱,糟糕的問題描述可能長這樣: 「我在挑選下午茶的點心,正在考慮雞排跟蛋塔要選哪一個?」 「我想要買下午茶的點心,這間店有特價優惠,我應該進去看看嗎?」

像這類「膝反射」的問題描述方式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只是讓我們多花一些錢吃進本來應該避免的熱量,或是買了不知道要幹嘛的東西,但是在工作之中卻會造成盲目的無效率努力。

在工作中出現糟糕的問題描述形式,例如這樣: 「我在尋找合作的廠商,我應該要選 A 廠商還是 B 廠商?」 「市面上出現了新的工具,我應該導入工作流程嗎?」

不論是選擇 A 廠商還是 B 廠商,以及是否該導入新工具,這都屬於封閉式問題。依據這樣的思考方式容易陷入細節規格的比較,即使最後勉強做出了決定,但最終可能不確定該如何評估成效。

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評估成效,那做出任何選擇,有意義嗎?

如果我們把問題描述的方式換成: 「我在尋找合作的廠商,這次的專案複雜度高,需要尋找經驗豐富的團隊。」

這個時候我們要評估的就不是 A 廠商還是 B 廠商,可能這兩個廠商都只做過難度低的簡單專案,優點在於快速套用重複的模版,如此一來,我們就知道不能拘泥於眼前的選項,而是要重新尋找適合解決我們問題的合作對象。

當我們定義了一個好問題的時候,可以防止自己跳入膝反射的選項中,並且建立評估的標準來確保最後成果能符合需求。

▋問題本身決定了答案的形式 ▋

當我們腦袋想著:「我在挑選下午茶的點心,正在考慮雞排跟蛋塔要選哪一個?」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決定要吃下午茶了。

當這件事情變成下意識的選項,壞習慣的養成就出現了,而這個壞習慣雖然可能滿足短期需求,但卻有損長期的健康,而這可能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在這個情境中,「下午茶」這個需求描述已經定義了解決方案的範圍,但沒有揭露真正想滿足的目的是什麼。

例如我們可能是因為工作坐太久,希望可以站起來走動透透氣,因此出去買杯咖啡晃一圈,順便帶點吃的也不錯。

在這個情況中,真正的需求可能是轉換心情適度的放鬆,而下午茶點心只是其中一種選擇。

但例如我在舉辦一整天的訪談工作坊時,也會幫學員準備下午茶點心,這個時候我背後的需求是:「學員進行高強度的演練很燒腦,需要適度的補充糖分讓腦袋維持能量,以及適度的休息,才能表現良好的完成課堂內容。」

我們在描述問題的時候,就決定了答案的形式。

當我們在問題之中不小心加入了解決方案的描述時,就侷限了答案的範圍,這樣的答案也有可能是錯誤的範圍,帶我們走入死胡同。

▋挖掘隱藏的前提 ▋

前面提到一個情境的問題描述是: 「我在尋找合作的廠商,這次的專案複雜度高,需要尋找經驗豐富的團隊。」

乍聽之下似乎像是個合理的說明,然而這個描述背後隱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冒風險去做複雜度高的專案?為什麼不使用自己的人而要去外面找團隊?

如果我們不清楚問題背後隱藏的前提,也很容易用錯誤的方式來定義問題。

有些企業之所以冒風險去做複雜度高的專案,可能是因為想要擺脫更高的風險,例如我們曾經有遇過客戶本來是購買套裝軟體,但過去的套裝軟體廠商可能技術上二十年不變,甚至已經無法提供更新或調整,如此一來所有新的數位環境的服務體系,都跟該客戶使用的套裝軟體格格不入,中間的斷層就仰賴大量無效率的人力在填補,以致於所有商業模式上的想法都卡死在這個環節。

對於決策者來說,就面臨著「做了是找死,不做就等死」的情況。

許多時候一些難解的問題如同房間裡的大象,每個人都知道大象存在,但下意識認為這是無法解決(或不願意解決)的問題,因此後續在做任何問題決策的時候,就產生了各種扭曲的規則,只為了繞過那頭大象。

我們在聆聽合作對象描述需求的時候,就需要耐心的去挖掘背後隱藏的前提,避免這些無形的限制成為未爆彈,直到誤觸之後才被炸得渾身是傷。

總結一下,我們在定義一個好問題的過程,有三個小技巧:

1. 好問題幫你增加選項,防止自己跳入膝反射思考

2. 問題本身決定了答案的形式,注意問題描述是否太快指定了解決方案

3. 挖掘隱藏的前提,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發現沒有說出來的限制

以上三個關於定義問題的小技巧,分享給你,希望能讓你有所收獲。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自從 AI 產品大噴發以來,相信你也看見許多憂心忡忡的討論。 「如果 AI 取代了初階人力,產業不再聘用初階人力,那麼未來的高階人才從哪裡來?」 這篇文章我想要很發散的思考這個議題,記錄下來。 ▋Z 世代的職涯焦慮 今年我們招募實習生的時候,與這些現役的大學生、研究生聊他們的職涯焦慮。 我反覆聽到一個說法,還未認真求證。 實習生們告訴我:「現在學校參加社團的人變少很多,還有些社團倒閉了。」 為什麼呢?我繼續追問。 實習生們說:「大一、大二就開始被老師恐嚇未來很難找工作,而且現在薪資也不高,我又不喜歡做太無聊的工作,同學不是在準備出國,就是參加比賽或找實習機會。」 ▋不斷拉高的入行門檻 在十多年前,設計師要入行只需要展示作品集,並證明自己熟悉設計軟體,好像就行了。 但現在要能夠分析商業需求、提案簡報、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知道如何團隊協作、懂專案管理、還能進行使用者研究、寫 UX writing 文案、看懂數據分析、在設計交付時考慮技術規格的標註與說明、要會 Canva、要懂社群、要知道SEO、最好還要會剪輯短影音、還要知道該如何對 AI 下提示詞。...

哈囉,朋友 在情緒價值主張高漲的年代,「產品好不好用」已經不再是重要的標準。 特別是輕易就能接觸到世界級服務的數位環境中。 好不好用,只是基本需求。 情緒價值的年代,人們選擇品牌與服務時,是基於「情緒感受」與「認同感」。 而行為設計(Behavior Design)正是幫助我們理解並引導人們情境中的小決策、小動作,進而塑造整體體驗感受的關鍵。 行為設計不是「我們該如何說服顧客打卡?」 行為設計是「我們如何讓顧客忍不住掏出手機來打卡?」 行為設計不是「給你一堆資訊,告訴你該怎麼做」 行為設計是「改變環境、流程、提示與回饋系統,讓使用者自然地、無壓力地去行動。」 行為設計不是「設計好看的東西」 行為設計是「設計讓人們去做某件事的環境」 行為設計是一們綜合心理學、行為科學與設計思考,用來塑造人們的行為選擇,使人更容易做出期望中的行為,或避免不希望的行為。 ▋法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行為設計的鼻祖,是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創辦人法格教授(BJ Fogg)。 法格教授的研究與實踐成果,風靡了矽谷一整代的產品設計師們,成為美國產品設計領域的顯學。...

哈囉,朋友 近期有一個你可能聽到膩的商業 Buzzword:「情緒價值」。 我想從產品的體驗設計師角度,來與你聊這個話題。 ▋ JTBD 框架當中的情緒價值 其實「情緒價值」對於產品設計者而言不是一個新詞彙。 在《創新的用途理論》一書當中,以破壞式創新理論聞明的哈佛大學教授克里斯汀生,他提出了 JTBD 框架,Jobs To Be Done(需要完成的工作)。 顧客想要的其實不是你賣的產品,而是能「完成任務」的解決方案。 克里斯汀生教授進一步將這些顧客想完成的任務進行分類,包括: 功能性任務:例如,想快速的抵達公司 社交性任務:例如,想獲得朋友的認同 情感性任務:例如,想要放鬆心情 ▋運用JTBD 框架進行服務設計 以「遊客前往蘭嶼民宿」為例,JTBD 框架可以看見使用者的顯性需求與隱性期待。 功能性任務:「我想找一間交通方便、乾淨舒適、有冷氣的住宿,能好好休息,明天可以一早去潛水。」 社交性任務:「我想住在有特色的民宿,這樣發 IG 限動時,朋友才會覺得我很懂玩、會挑地方。」 情感性任務:「我想找一間有海景的民宿,靜靜看海,讓自己從城市的壓力中暫時抽離,找回一點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