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這兩年因緣際會,認識了許多不同行業的內容創作者、專業工作者、個人品牌甚至是創業者,有別於過去我的交流對象多半是軟體產業的朋友。
我感受到一人公司創業的風潮日漸興盛,即使是個人也開始對於打造自己的「產品」深感興趣。
最近我受孫治華老師的邀約,在策略思維商學院與不同行業的朋友分享了如何有系統性的幫自己的產品建構一套框架,持續的以市場需求為核心來持續改善產品。
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品牌,我們在發展商業模式的過程,手上都需要擁有產品(或服務)來作為武器進攻市場。
我認為常常被誤解的一個基礎概念就在於「市場」,因此想透過這篇文章來整理自己的想法,也分享給你。
想像一下,你走進傳統市場的時候看見的畫面,會有許多的攤販販售各種不同的東西,會有想買東西的人進來逛逛以及會有一個大致上的營業時間以及區域範圍,例如一般的早市可能人潮的最高峰是中午前,還不到傍晚大多數的店家就都收攤了,因此也只剩下零星的人流會來碰運氣看看。
有人買、有人賣才形成了市場,本來這是一個具體明確的概念,但「市場」這個名詞同時也被變成了抽象的概念。
像「菜市場」聽起來非常明確,就是走路幾分鐘會抵達的有很多人在賣東西的地方。
但若你聽到「線上教育市場」呢?在討論的究竟是什麼?
對方是在說真的有一個場所讓各個提供線上教育產品的廠商來擺攤,讓消費者們進來逛逛挑選自己想要的線上課程嗎?顯然不是。
過去我們只要把提供相似產品服務的人集中起來,就會吸引有需求的消費者跑來看看,因此產生人流,形成交易,成為市場。
現在我認為已經相反,市場應該是「有相似需求的人,尋找解決方案的過程,想要購買的產品服務類型」,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來描述市場,會是更好的觀點。
過去供給是稀缺的,需要消費者自己花費許多力氣去尋找適合的產品服務。
現在供給是過量的,消費者最困難的是運用有限的注意力做出選擇。
因此在 UX 的領域,我們很喜歡用使用者旅程地圖這個概念,來去描述那些購買產品服務的使用者,他們在最初遇到問題的時候,是什麼情境?這個困擾促使他起心動念,想要採取某些行動來脫離困境,獲得更好的結果。
你會發現,過去銷售產品服務,你是出現在消費者最後做決定的關頭,提供選擇。
而現在銷售產品服務,你必須要從消費者「起心動念」的時刻,就開始有意識的創造接觸點。
或許使用者會去 YT 搜尋參考資料發現你的 DIY 影片、在 Podcast 中聽到你是相關領域的專家、查 Google 的時候看到你的專業文章、滑抖音的時候發現你有趣生動的解析他關心的問題,這些都是你了解使用者關注問題到採取行動的過程可能會經歷的接觸點,然後你創造了適合的內容與使用者相遇。
再複習一次,現在產品服務的供給是過量的,你最困難的是佔據使用者有限的注意力,如果你在使用者研究該怎麼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出現在他的注意力雷達中,那麼你就更難成為最後的選項之一。
這就是為什麼在打造產品之前,你需要了解使用者產生需求的旅程,有意識的創造對的接觸點。
這是我在新創公司多年所體悟到的生存法則,也是我開始嘗試講師之路時,構思課程產品的方式,分享給你。
by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你目前也走在一人公司 / 自僱者的路上嗎? 我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開始經營目前的產品設計顧問工作至今約九年多。 近年來一人公司的議題逐漸熱門,我也比較常跟一人公司的創業朋友聊天,發現大家很渴望交流(但又沒力氣去參加大型的創業活動),因此陸續舉辦了「創業者火烤小聚」。 我是一個提倡「多元收入、多元身分認同」的人。 ▋單一身分認同的風險 身為七年級生,我見到的前輩們往往都是在一個身分認同之下,有很深的發展。 例如做了一輩子的編輯、跑了一輩子的新聞、從事一輩子的餐飲、剪了一輩子的髮型。 然而七年級生的我們,經歷過許多次產業變遷、市場需求起起落落,終於活到了四十多歲。 似乎沒有一條路是可以穩穩當當的走下去的。 過度依賴單一職業所帶來的身分認同,所有的意義感與自我評價,就被單一體系綁住。 譬如一個人只當老師,所有的自我評價,就綁定在學校的環境當中,少了這個社會需要什麼的長期觀點。 一個人只做遊戲,就很容易陷入同溫層的資訊繭房,容易只從業界的角度看世界,從熟悉的作品產生新作品,而不是基於對世界的觀察。...
哈囉,朋友 自從 AI 產品大噴發以來,相信你也看見許多憂心忡忡的討論。 「如果 AI 取代了初階人力,產業不再聘用初階人力,那麼未來的高階人才從哪裡來?」 這篇文章我想要很發散的思考這個議題,記錄下來。 ▋Z 世代的職涯焦慮 今年我們招募實習生的時候,與這些現役的大學生、研究生聊他們的職涯焦慮。 我反覆聽到一個說法,還未認真求證。 實習生們告訴我:「現在學校參加社團的人變少很多,還有些社團倒閉了。」 為什麼呢?我繼續追問。 實習生們說:「大一、大二就開始被老師恐嚇未來很難找工作,而且現在薪資也不高,我又不喜歡做太無聊的工作,同學不是在準備出國,就是參加比賽或找實習機會。」 ▋不斷拉高的入行門檻 在十多年前,設計師要入行只需要展示作品集,並證明自己熟悉設計軟體,好像就行了。 但現在要能夠分析商業需求、提案簡報、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知道如何團隊協作、懂專案管理、還能進行使用者研究、寫 UX writing 文案、看懂數據分析、在設計交付時考慮技術規格的標註與說明、要會 Canva、要懂社群、要知道SEO、最好還要會剪輯短影音、還要知道該如何對 AI 下提示詞。...
哈囉,朋友 在情緒價值主張高漲的年代,「產品好不好用」已經不再是重要的標準。 特別是輕易就能接觸到世界級服務的數位環境中。 好不好用,只是基本需求。 情緒價值的年代,人們選擇品牌與服務時,是基於「情緒感受」與「認同感」。 而行為設計(Behavior Design)正是幫助我們理解並引導人們情境中的小決策、小動作,進而塑造整體體驗感受的關鍵。 行為設計不是「我們該如何說服顧客打卡?」 行為設計是「我們如何讓顧客忍不住掏出手機來打卡?」 行為設計不是「給你一堆資訊,告訴你該怎麼做」 行為設計是「改變環境、流程、提示與回饋系統,讓使用者自然地、無壓力地去行動。」 行為設計不是「設計好看的東西」 行為設計是「設計讓人們去做某件事的環境」 行為設計是一們綜合心理學、行為科學與設計思考,用來塑造人們的行為選擇,使人更容易做出期望中的行為,或避免不希望的行為。 ▋法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行為設計的鼻祖,是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創辦人法格教授(BJ Fogg)。 法格教授的研究與實踐成果,風靡了矽谷一整代的產品設計師們,成為美國產品設計領域的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