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自媒體創作者為什麼要了解產品設計?


哈囉,朋友

我的好朋友小金魚是一位非常活躍的自媒體經營者,她除了平日的工作以外,還有聲有色的經營著個人電子報、參與錄製 Podcast 節目、主持華爾街日報讀書會等活動。

前不久她參與了我帶的用戶訪談工作坊,因為這堂工作坊主要是針對軟體開發團隊的工作者而開的,所以在課前我很好奇的詢問她,參與這堂課程她有什麼期望?

「Soking 我告訴你,我認為每個經營自媒體的人都應該要學訪談!」我收到了非常意志堅定的回答。

「說得也是,創作者自己的創作本身就是一種產品,而且如果要長久經營下去,也要評估如何延伸開發新的產品服務。」

於是我很開心的跟小金魚分享,我踏上教學這條路線,也是從寫部落格文開始,然後陸續回應許多讀者問題,於是起心動念,認為許多人在軟體產品開發這個工作上面臨的困境非常相似,身為一個產品設計師,我看見了市場的需求,有沒有機會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是我從事教學的契機。

而我規劃一個新的課程產品,通常始於訪談,終於持續驗證市場。因為我認為產品與市場的關係是有機發展的狀態,一但參與市場,產品的持續改善是沒有休止的一天。

產品的持續改善能夠:

  • 使用戶滿意度持續提昇,產生的口碑與再行銷效益,可以讓行銷成本下降。
  • 維持定價策略,不需要依賴低價促銷來犧牲核心商品的利潤。
  • 可以延伸市場,例如我經營公開班有了口碑之後,有機會接到更多的企業內訓。

而訪談是我持續改善產品,了解市場需求的一種很重要手段。

這邊講的訪談,不是聊天,也不是主持節目與來賓對談的方式,而是「用戶體驗設計」(俗稱 UX)這個產品設計流派,在開發產品的過程,了解市場需求的一種方法。

雖然持續改善、重視消費者的體驗、了解消費者需求,聽起來似乎好處多多,其實在許多地方並不是主流的方法,因為這個方式很反人性。

打造一個產品服務(或個人品牌)有很多種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抄襲競品」或「先有技術再說」。

最流行的就是 Copy Cat 抄襲別人已經有的東西

畢竟攻略市場就像是殘酷的競賽,比賽不就是別人做什麼你也做什麼嗎?

問題在於當同類型的產品服務已經充斥於市面上的時候,你發現同質性高的產品服務變得超多,如果你的產品服務缺乏特色,市場上的客群分辨不出來你跟競品的差別,那麼就難以累積熟客。

因為缺乏記憶點,初次認識你的人下次有需求的時候,不一定會記得要把你放在選項之中。

這道理大家都懂,也知道抄襲會產生的問題,但人性喜歡「確定性」,自己要憑空想像產品服務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還不如直接抄襲想要的部份,然後修改不喜歡的部份,這樣應該會比競品有機會吧?

於是許多產品的組成成分,就變成「70% 競品規格 + 30% 空想規劃」,如此推出的新產品,賣得不錯時當然沒有問題,通常都是等銷售出狀況時才開始想辦法。

但是另外一個人性的缺陷叫做「沉沒成本」,我們無法忽視過去已經投入的心血,所以要你調整產品服務的規劃會像是要你的命一樣,此時心裡想的都是:「為什麼我的產品作得這麼好,但消費者不買單呢?一定是他們沒有看懂我的好!?」

究竟是人們不懂你的好?還是從一開始就沒有評估過人們的需求呢?

另一個打造產品服務的主流思想是「先有技術再說」

俗話說得好,技術在手天下我有,或者是酒香不怕巷子深。

「先有技術再說」滿足大腦需要「確定性」的渴望,但我們腦中的確定性,跟市場上的用戶想要的事物有什麼關係?

通常技術流的產品服務開發者,答案都是:「不知道。」

因為他們在專業領域磨練多年,源源不斷的有人跑來找他們解決問題,直覺上市場是存在的。

這個直覺相對於上面抄襲流的確有更高的確定性,至少市場的確存在,只是當我要主動出擊去行銷的時候,我不知道要賣給誰?

這個時候大腦會產生一個認知偏誤,就是「我的產品服務沒問題,只是宣傳的不夠!」

其實一個人擁有某個領域的專業技術,距離包裝成一套產品服務,有一段很大的距離。

擁有某個領域的專業技術,可以分析與處理複雜的議題,然後根據特定的難題研究出解決方案。

而一套產品服務,是針對特定情境,幫助目標客群可以順利解決問題。

一個是你一次解決一個困難的問題,客製化的提出解決方案。

一個是你一次解決某個特定情境的問題,規模化的服務某個目標客群。

問題在於當你是一個專家的時候,你會忍不住想要盡善盡美的解決「所有你看到的問題」。

這就是技術流的產品服務開發者經常採入的陷阱:「需求無法收斂」

因為沒有花心思去定義問題的情境(因為你通通都能解決),所以不確定使用者需求的重點是什麼(因此出現各種眼花撩亂的彈性組合選項)。

最後就是市場上沒有人看得懂你的好,不知道該如何找你提供產品服務。

總結一下

了解使用者需求,並且持續改善產品,你可以「有效降低行銷成本」、「維持定價策略」以及「發現延伸市場」。

然而這套體驗設計的產品設計流派的思想,很反人性,通常你會看到的是「抄襲+空想」或是「技術流」的產品服務提供者。

抄襲競品規格雖然輕鬆,如果不理解使用者需求,你會很難找出提昇競爭力的方式。

技術流的產品服務提供者,如果不理解使用者需求,你會無法收斂規格,推出包山包海沒有重點的產品服務。

如果你對今天的分享有感覺,想了解如何持續改善產品、了解市場上用戶需求的方式,很歡迎找我聊聊。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一直以來,我非常關心「學習」這件事情,如何透過網路與科技的力量改變。 我選擇用「學習」這個字眼,是因為學習是關於我們如何成長,如何認識與掌握一件事情的過程。 我避免談「教育」,是因為教育背負了很多現存體制的條條框框與每個人可取得資源的限制。 我們這一代六七年級生從事網路軟體相關工作的人,就是受惠於透過網路學習各式各樣事物。 然後我們有機會透過學習,去從事甚至是創造各種上一代從未聽過的職業與工作。 ▋線上課程市場這條賽道 所以當「線上課程市場」這個賽道出現時,我便深感興趣。 除了自己有錄製過線上課程在平台販賣,也有協助幾位客戶規劃與開發自己的線上課程平台。 只是一直以來我很困惑,感覺「線上課程市場」似乎正在高速的跑完某個循環。 直到最近閱讀好朋友喊涵的電子報,她身為課程製作專家,在第一線的觀察心得,似乎有點恍然大悟。 喊涵在電子報中分析到:「線上課程市場的變動速度真的很快,任何一點商業條件變動,都可能推翻原本堪用的做法。」. 以及:「產業競爭加劇,課程越做越精緻。」 這些訊息對我來說,意味著線上課程市場,已經走入市場生命周期的第三階段:成熟期。 ▋成熟期市場的競爭樣貌...

哈囉,朋友 如果你在工作上要去執行需求訪談,相信也曾遇過不耐煩的受訪者。 尤其是主管位階的大忙人,特別沒耐心受訪。 或許你會想,可能是自己的職稱不夠高,所以對方才不耐煩。 但換個情況,如果我們是主管,然後總是對於跟位階低的人講話不耐煩。 那這樣要如何領導其他人呢? 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不是我們位階低,而是對方感覺這次的談話是沒有用的。 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最常見以下幾種狀況: 同樣事情他已經講了一百遍 沒有人可以了解他在幹嘛,忙得喘不過氣 你想訪談的東西他覺得跟他無關 因此我想與你分享一下,這幾類狀況的訪談應對策略。 ▋狀況一:同樣事情他已經講了一百遍 除非對於一件事情有使命狂熱,講個千遍也不厭倦。 不然任誰同一件事情講十次以上應該都會超級不耐煩吧? 講了十幾遍之後,他覺得自己已經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然後此時再來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這情況簡直糟得不能再糟糕了。 因為有更多的事情得從頭講起。 那該怎麼辦呢? 讓對方意識到你也付出了一些沈重的代價,但沒有找到答案,所以來到了他的面前。 例如對方跟組織內的同事講過許多次了。...

哈囉,朋友 原本預計今天寫給你們的一封信,被我收進了草稿匣,因為變成了奇幻小說,而我不知道該怎麼向你們介紹而不顯得突兀。 如果你有追蹤我的臉書,最近的我,正處於內在衝突的自我整合歷程,因此不斷萌發各種念頭,看起來不太像在說人話,先跟你們抱歉。 我想改成與你分享,最近我們團隊正在籌備的一場直播講座的調查狀況。 這個調查主題是關於「side project」,當你接觸網路軟體產業之後,或多或少應該聽過這件事情。 有些人想透過 side project 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些人想透過 side project 打造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或工具,有些人渴望透過 side project 讓自己更快樂、有成就感。 我自己常常發起屬於自己的 side project,大多數在當下都沒什麼用,但可能在日後突然串了起來,在某個專案中起了絕妙的用途。 因為這樣,我常常被誤認為是有創意的人。 但我其實不是有創意的人,而是嘗試過一百種當時不可行的辦法,並且記錄、分類、保存下來。 因此 side project 對我來說,就是用來失敗的。 那我是怎麼遇見想要的 side project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