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為什麼要研究產生需求的情境?


哈囉,朋友

最近被學員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麼要去分析哪些原因可能讓用戶失去產生需求的動機?」

我仔細想想,光是找到有需求的情境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通常在工作坊練習的過程,我最常看到的是,大家會迫不及待的去討論該怎麼解決問題。

因此,分析什麼原因可能讓動機消退,這個逆向分析似乎真的有點反人性,也難怪我很難解釋清楚。

直到今早突然想到一個例子可以拿來比喻看看。

例如加班費,小時候我在麥當勞、星巴克等餐飲業打工過,在特定的時段公司如果預期需要更多人手,會公布說這些日子有排班的話,或者排班超過多少小時,時薪會增加。

這是為了希望生產力提昇,所以透過加班費來當做誘因,希望產生需求,這邊的需求是指賺更多錢。

然而大多數的需求都有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充分的供應並不會讓需求直線上升。

例如現在是大缺工時代,企業如果也想提昇生產力,於是選擇提供加班費,希望大家經常留下來作更多工作,這可能會有三種結果。

第一種是真的缺錢的人,提供加班費滿足了他的需求,因此會非常有效果。

第二種是覺得自己的錢已經賺夠了,加班費不值得用生活與健康去交換,這樣的人對於加班費無動於衷,畢竟賺了錢也要有命花。

第三種是雖然缺錢,但他心中有一個目標,賺夠了就會停止,加班費反而讓他更快能夠達成目標,因此只看到了很短期的效果。

加班費作為一種管理方案的設計,希望促使需求產生,然而人的動機有這麼多情境,如果沒有事先瞭解目標受眾對於需求的看法,以及這些觀點佔據多少比例,看到一個可能性就緊緊抓住,反而離目標更遠。

對於設計思考不熟悉的朋友,會本能的抓住第一個想到的點子,然後愛上它,不斷去捍衛這唯一一個情境,忽視其他的可能性,這就是掉入了選項狹隘的認知偏誤陷阱。

我們活在選擇比努力還重要的世界,在進行設計方案的決策過程,不能只擁抱單一觀點,這會在一條路上面走到死,才發現許多努力是沒有意義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了解產生需求的情境,以及哪些情境目標受眾無感。

這樣我們才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會你愛上你提出的方案,只有跟對的人溝通,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自從 AI 大爆發以來,我一面將其融入工作流程中,用於教學以及顧問客戶的服務,一面持續思考,這對於產品設計者的變革有哪些? 我想與你分享三個我在工作上的 AI 協作感受,提供給你參考: 更樂於探索不成熟的想法 概念先行,資料隨後跟上 地圖不等於疆域 ▋更樂於探索不成熟的想法 我是一個喜歡到處看看這個世界上有哪些新鮮點子的人。 也喜歡囤積有趣的點子,然後嘗試運用於 side project 或專案中。 例如說,當我在心理學的人格測驗上,看見大五人格分析這個測驗方式。 過去我可能會自己先在紙上畫個流程圖驗證看看。 然後再手工捏個問卷,找一些朋友來填寫。 接著再將蒐集來的問卷,轉換成 Excel 資料,撰寫轉換的公式,求出結果來。 更進一步,甚至會寫一些動態組合文案,讓每個填寫者獲得個人化的分析回饋。 按照這樣的流程跑一次,利用閒暇時間來玩玩,大概兩三個禮拜就過去了。 然而在 AI 協作的情況下,時間可以大幅度縮短。 我幾乎只需要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就能跑完上述流程(最花時間是找人來測試)。 驗證不成熟想法的門檻大幅度降低,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呢? 靈感整個大噴發。...

哈囉,朋友 自從 AI 工具變得普及之後,工作流程自動化、數位轉型的議題也隨之更為普及。 許多老闆或是管理者,也在焦慮如何跟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然而,思考怎麼用 AI 提昇生產力,其實是個假議題。 因為「用 AI 提昇生產力」是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的模樣。 用 AI 提昇生產力就像是加快我們的移動速度。 本來我們用雙腳行走,現在有了 AI 工具,就像我們跳上了車子加速行駛。 但,如果沒有「目的地」以及「地圖」。 加速移動,只是迷路更遠。 可能你也聽過一句名言: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 沒有目的的加速度,只是無頭蒼蠅。 在一團混亂當中加速前進,只是得到更多的混亂。 因此,我們在思考 AI 工具的引入以及數位轉型的過程,需要尋找的是「瓶頸在哪裡?」 ▋尋找增長的瓶頸 我們曾經協助一個美妝保養品的新創公司,打造自動化客服的流程。 這個美妝新創,他們遇到的問題是產品太專業了,以致於消費者往往不理解如何選購。 因此在購買決策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工客服來講解以及協助消費者規劃保養流程。...

哈囉,朋友 你目前也走在一人公司 / 自僱者的路上嗎? 我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開始經營目前的產品設計顧問工作至今約九年多。 近年來一人公司的議題逐漸熱門,我也比較常跟一人公司的創業朋友聊天,發現大家很渴望交流(但又沒力氣去參加大型的創業活動),因此陸續舉辦了「創業者火烤小聚」。 我是一個提倡「多元收入、多元身分認同」的人。 ▋單一身分認同的風險 身為七年級生,我見到的前輩們往往都是在一個身分認同之下,有很深的發展。 例如做了一輩子的編輯、跑了一輩子的新聞、從事一輩子的餐飲、剪了一輩子的髮型。 然而七年級生的我們,經歷過許多次產業變遷、市場需求起起落落,終於活到了四十多歲。 似乎沒有一條路是可以穩穩當當的走下去的。 過度依賴單一職業所帶來的身分認同,所有的意義感與自我評價,就被單一體系綁住。 譬如一個人只當老師,所有的自我評價,就綁定在學校的環境當中,少了這個社會需要什麼的長期觀點。 一個人只做遊戲,就很容易陷入同溫層的資訊繭房,容易只從業界的角度看世界,從熟悉的作品產生新作品,而不是基於對世界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