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需求訪談16型的死亡之路


哈囉,朋友

上次與你分享到,我們在需求訪談局面中,根據「需求方認知」以及「執行者經驗」,搭配四種選擇情境,可以交織出 16 種我們在需求訪談現場會遇到的情形。

今天我想與你聊的主題,是這需求訪談16型中最悲慘的死亡之路,也就是身為執行者的經驗處於混沌問題時,再對應到需求方認知,可以展開以下四種情形:

  1. 死亡陷阱:執行者經驗為混沌問題,需求方認知是簡單問題。
  2. 菜雞大逃殺:執行者經驗為混沌問題,需求方認知是繁雜問題。
  3. 異世界生存:執行者經驗為混沌問題,需求方認知是複雜問題。
  4. 無中生有:執行者經驗為混沌問題,需求方認知也是混沌問題。

▋死亡陷阱:如果量子力學就像買一杯冰美式一樣簡單 ▋

執行者經驗為混沌問題時,代表我們既想不出來該如何著手處理問題,也無法預期該如何做才能達成目的。

如果沒有其他外來的壓力,只要小心翼翼的探索想解決的問題,在過程之中累積觀察資料,就有機會升階成為複雜問題(有大量參考資料,但不確定如何達成目的)。

之所以成為死亡陷阱,就在於增加了需求方的角色,並且在需求方的認知之中,他希望你解決的問題屬於簡單問題,就像去便利商店買杯咖啡一樣簡單,當需求方的認知處於簡單問題狀態下,他們腦袋中對標的就是已經大眾化的零售商品消費經驗。

想像一個剛從餐飲學校畢業的新手,遇上擅長投資飲料店的有錢人,他們正討論要如何開一家米其林等級的精緻飲食餐廳,事情還沒有開始後續的劇情差不多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了。

因為執行者想不出來該怎麼處理問題,需求方會覺得自己受騙上當,這麼簡單的事情怎麼我還要一步一步的手把手跟你講?講到讓你聽懂我要幹嘛,這個力氣還不如我自己來算了。

需求方在這個狀態下既感受不到執行者的價值,還會覺得自己的投入完全打水漂,所有沉沒的成本都會認為是執行者的無能造成了損失。

許多資深的專業工作者在菜雞時期,多多少少會遇到死亡陷阱,留下不少心靈上的傷疤,這也是為什麼當有些需求方天真浪漫的講:「我要的東西很簡單。」的時候,有些人會很想翻白眼的原因,畢竟這樣的需求,多數時候沒有想像中簡單。

▋菜雞大逃殺:最懂你的人最是無情 ▋

當執行者經驗為混沌問題(無從下手、不確定結果),並且需求方認知處於繁雜問題階段,這意味著需求方在這個領域的認知程度遠高於執行者。

最常見的情境就像是接案公司裡面,資深的工作者作為主管或老闆這樣的需求方角色,在工作專業上完全碾壓剛進來的菜雞。

同樣職能的資深主管面對一個需求問題,可以展開相當多的選擇與想法,並且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判斷這些選擇會帶來什麼結果。

最無情的人是最懂你的人,正因為需求方完全理解菜雞在幹嘛,並且菜雞才做一步,需求方已經想到十步遠去了,無論菜雞做出什麼表現,對於需求方來說價值感受都是負值,是個累贅。

如果雙方的利益一致,例如需求方是同一個公司的主管,期待菜雞成長之後可以扛更多職責,那麼菜雞還有生存的餘裕。

如果雙方的利益是競合關係,需求方沒有打算跟菜雞玩無限賽局,反正死了一批菜雞還有源源不絕的菜雞,那麼對菜雞來說,就真的像是參與一場大逃殺遊戲,要憑自己的運氣在死亡遊戲中倖存。

▋異世界生存:一線生機在於看懂新的底層邏輯 ▋

當執行者經驗為混沌問題(無從下手、不確定結果),而需求方雖然有很多繁複的想法,但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達成目的時,這個世界留下了一線生機。

異世界生存最艱困的地方在於,你原本習以為常的一切社會運作規則、人際連結、生活常識,通通都歸零,並且要面對一套完全不同邏輯的異世界生存規則,從基礎慢慢推敲,做了 A 事情,會得到 B 結果。

舉例來說,就像整間公司都是技術為主的工程師,你剛從學校畢業錄取第一份工作,也是這件公司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設計師,每次開會都是各種天花亂墜無法理解的術語,需求內容複雜難懂,你也沒有自信該如何交付,也沒有人可以給你正常的回饋,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食其力。

一線生機的地方在於,需求方自己也不確定該如何達成目的,因此雖然覺得執行者的產出可能沒什麼價值,但又希望泥沙中掏出黃金來,多方嘗試總是會有機率出現勉強可行的結果。

▋無中生有:因為無知所以無畏 ▋

當執行者經驗為混沌問題(無從下手、不確定結果),而需求方沒有想法,也不知道該如何達成目的時,死亡之路終於走到了盡頭,展現生機。

無中生有是一場冒險歷程,要尋找的是目前不存在於世界上的東西。

需求方因為無知所以無畏,但因為他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必須拐人上船,幫助他實現願望,而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你我也沒什麼好損失的,有船就上,但凡做出一點成功或失敗的東西,都學到了經驗。

因此無中生有的局面中,對於需求方是划算的,因為他拐到了願意嘗試的人。

而對於毫無經驗的執行者來說,雖然過程肯定艱困,但學到的經驗都是自己人生的資糧。

死亡之路走到盡頭,柳暗花明又一村,無知與無畏是我們一無所有時,面對這個複雜世界活下去的保護傘。

以上關於需求訪談16型之中,當執行者經驗處於混沌問題狀態下,會面臨的四種局面,你也曾經經歷過嗎?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大人學的 Joe 跟 Bryan 合寫的一本書,就叫做《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我在思考自己的 ABZ 計畫時,也是用這個角度來看待我所累積的事物。 尤其是關於「能力」。 我對能力的定義是:親手實踐打造事物的技能。 能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並且可以客觀檢視產出成果。 以下我想與你分享三個我對於認識自己能力的思考: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將能力樂高化,豐富自己的百寶箱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知識不重要,我自己就是個知識的囤積狂。 我要說的是,看別人游泳的影片一百次,我們並不會誕生游泳的能力。 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得下水才行。 我們最常見的思考誤區,就是錯把知識當能力。 如果你為了增加人生選項而進行閱讀,這很好,可以添加思考的材料。 但如果僅僅是看書、買線上課來看,這不是能力,僅僅是囤積了一堆沒用的知識而已。 不是知識本人沒用,是你本人沒有在運用知識。 運用知識來從事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才會誕生能力。...

哈囉,朋友 我想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與你分享新創事業領域的一條黃金公式。 LTV > CAC 這條黃金公式是用來評估一個殘酷的事實:產品到底能不能在市場上活下去? 人不是理性的。 我們會愛上自己親手打造的事物。 所以當我們費盡心血打造了夢幻產品,推向市場之後,我們會成為一個極度樂觀主義者。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簡單又直接的指標,來幫助我們客觀評估。 LTV > CAC,意思是顧客終生價值大於獲客成本。 例如我們有一群客人,在一年之間,他們會來店消費 10 次,他們所產生的商業價值就是 LTV。 CAC 就是我們為了讓這些客人來店消費 10 次,我們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以下我想從用戶體驗的觀點,與你分享我對這條黃金公式的看法: LTV 的基本前提就是辨認賽道 顧客在旅程中與我們相處的時刻 用戶搬遷成本的心理摩擦力 ▋LTV 的基本前提就是辨認賽道 ▋ 討論顧客終生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之前,我們要釐清一件事。 在這邊原文中的 Lifetime,其實不是真實顧客人生的一輩子。 主角其實是「顧客的需求」,我們想知道需求到底會存在多長的時間。...

哈囉,朋友 先前與你分享如何執行自己的人生 side project,建立 Z 計畫的時候,有討論到五種有意義的累積。 我們可以將這五種累積,簡單分為三類來看:財務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 財務資本是我們可以動用的資產,例如錢、物質設備等物質資源。 人力資本是我們的知識與技能,例如掌握專業領域的門路、語言能力、專案管理能力等。 社會資本是我們的人際關係網路,可以分為名聲與人脈。 名聲是他人如何看待我。 用最近 Netflix 上的生存競賽節目《激贊網紅》的說法,就是「你的身上有哪些標籤?」 人脈則是與他人有意義的連結。 我想與你分享的是,我在執行 Z 計畫的過程,對於人脈的看法。 這個話題我想分為以下幾點來討論: 人脈不是存摺,而是連結彼此的水道 因為共同行動,所以產生關係 有意義的成就,是社群能夠辨識出你的行為 ▋人脈不是存摺,而是連結彼此的水道 或許你曾聽說過人脈存摺這個說法,把人脈一條一條的存起來,累積複利。 但存摺的形象,讓我們會有一個誤解,像是蒐集到名片放進去人脈存摺,就可以輕鬆產生效果。 這真的會有效果嗎? 比起存摺,我更喜歡水道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