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為什麼許多腦力激盪會議只產生爛主意?


哈囉,朋友

如果你已經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想必參與過無數次沒什麼結果的會議。

我的職業生涯大多數的時間是擔任產品經理,近年來則是從事 UX 顧問。

好死不死,這些工作的共同特色,就是開會、開會跟開會。

大多數的時間,我不是正在開會,就是在準備開會。

因此當我女兒小時候問我,爸爸你的工作到底是在做什麼的時候。

我是笑著回答:「我的工作就是跟別人說說話,一起開會。」

當時還沒上小學的女兒臉上充滿不可思議的表情,原來說說話就能賺錢?

為了讓女兒知道職業開會專家是怎麼謀生的,我還特地解釋了一番。

以下是擅長開會的專家都知道,但是開會菜鳥沒看懂容易吃虧的陷阱:

  • 一開始就沒有討論空間
  • 主持會議的刻板印象
  • 對核心議題沒共識
  • 缺乏思考與表達的引導
  • 沒有篩選想法的遊戲規則

▋ 一開始就沒有討論空間

許多開會菜鳥一開始是這樣誤解的:「開會是在正式場合的一種表演。」

於是就把過去在學校裏面上台報告的情境照搬。

準備了精美的簡報,把許多自己的幻想放進去,然後用演說技巧硬幹。

如果開會菜鳥是這場會議參與者裡面權力地位高的人,那就只是在「佈達」自己的想法。

為了「佈達」想法,而把一大堆人找來聽自己說話,然後期待獲得回饋(而且只想聽到別人說好棒棒)。

這對於會議的參與者來說,的確沒有什麼參與的空間。

這真的不是會議,而是一場演說。

會議的目的是為了溝通。

而溝通是需要雙向交流的。

▋主持會議的刻板印象

意識到會議是一種交流活動之後,就會誕生主持人的角色。

偏偏台灣人從小對於會議主持實在沒什麼好印象。

最糟糕的就是國會打架的影像記憶,最古板的就是學校裏面開班會。

開會菜鳥容易誤以為會議主持的過程,就是要控制場面。

因此流於形式的先進行簡報,然後唱名問答。

但會議的目的是溝通,不是點評(又不是比賽評審),也不是輪流宣告正確答案(又不是考試)。

由主持人「控制」大家發言,其實沒有在溝通。

千萬不要搞混「會議主持人」跟「大型活動主持人」。

會議主持人的職責,是「引導」有意義的對話產生。

▋對核心議題沒共識

有意義的對話是如何產生的呢?

需要對話的人們之間有共識,知道「我們正在討論的主題」。

很多時候,一場糟糕的會議就源自於沒有明確的主題。

例如「活動成果報告」,這可不是主題,那只是一個籠統曖昧的標題。

值得討論的主題是「活動之後的復盤」。

哪些事情成功?哪些事情不如預期?下次可以如何調整?

因此「活動成果報告」只是這場會議討論主題的刺激物、只是素材,幫助參與者認識討論主題的背景脈絡。

▋缺乏思考與表達的引導

光是有會議的主題,溝通並不會自然的產生。

還需要參與者有想法才行。

會議菜鳥最常遇到的窘境,就是會議上有人喜歡霸台搶麥,有的人喜歡當個隱形邊緣人。

霸台搶麥的人,可能是這個議題的專家,因此不自覺的進入演說模式。

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喜歡說廢話,享受注目光環。

選擇當隱形邊緣人的參與者,則是有千百種理由,因此選擇了不說話是最好的溫柔。

再次強調,如果議題已經有標準答案,那叫做佈達、叫做演說。

全知全能、可以預測未來、可以讀心的人不需要溝通,那當然就不需要有會議。

值得溝通的主題,正是因為參與者的觀點,可能有機會讓大家對於整體概念的理解更進一步。

譬如「活動之後的復盤」,不是讓活動專案的 PM 滔滔不絕的講,有哪些認為需要改善的地方。

而是讓會議的主持人透過提問,請每個人運用自己參與活動的視角,來分享什麼地方作得好,什麼地方不如預期。

雖然每個人都有想法,但想法不會自然表達出來。

在團體中我們會在意別人的眼色。

所以才需要會議主持人進行引導,讓參與者能對溝通的主題貢獻自己的想法。

▋沒有篩選想法的遊戲規則

爛會議的另外一個常見特色,就是蒐集了一大堆意見與想法。

然後就沒有了。

這叫做議而不決,一樣是在浪費大家時間。

議而不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想法太多了,主持人(或有決策權的人)沒辦法辨認這些想法的價值。

俗稱認知崩潰。

蒐集了想法(發散)還不夠,必須要挑選或排序有價值的想法(收斂)。

會議主持人的引導工作重點,就是運用集體的腦力,一起來將大量的想法篩選出有價值的洞察。

譬如可以請參與者一起分類想法。

將相似的想法集中在一起,這樣可以看出共同的底層邏輯。

又或者可以討論一個分類標準,例如建立一個十字象限,分別是「影響力大 <–> 影響力小」、「成本高 <–> 成本低」。

然後請參與者,將眾多想法分類放進四個不同的象限當中,然後再輪流發表意見。

像這樣,就是會議主持人應該要建立的篩選想法的引導規則。

用來幫助這場會議,湧現集體共識的結果。

▋結語

準備會議的刺激物,幫助參與者認知對齊。

留下議題討論的空間,刺激對話產生。

將抽象的想法具象化,透過引導方式運用集體的腦力來篩選想法。

如此一來,參與者對於最後浮現的洞察都有所貢獻。

並且在這個過程,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表達。

最後決策者也能得到經過共識的結果。

這是會議專家們的拿手絕活。

新的一年分享這些內容給你,也期盼你能夠有效率的運用會議時間。

提昇了生產力,將時間用來享受自己的生活。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在台灣從事軟體產品開發的人,以比例來看,有許多人的工作所開發的軟體產品服務,是用於服務特定情境中的工作者,而不是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 譬如商店裡面使用的 POS 機系統,是處理銷售過程的資訊流,主要的使用者可能是店員、店長,或者如果背後有連鎖集團,那就還會有總公司的會計、管理部門等等。 又譬如,我們曾經有過基因檢測公司的客戶,會基於「基因檢測」這個服務流程,來打造一個營運系統,同時服務出外勤的業務、收檢體的單位、基因檢測的顧客、實驗室、需要看報告的醫生等等。 又或者,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客戶,他們專門協助五金加工相關的製造業生產線,搭建數據分析的AI模型,用來預測產線的機器設備設定與產能、良率之間的關係。 甚至還有,我們曾經協助工研院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評估民營化轉型過程,整個台電相關部門之間對於會員數據 CRM 的需求是什麼? 這些數位軟體都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服務,因此沒有入行之前,相當難以想像。 ▋數位轉型不只是數位化,而是創造連結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那就是「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而所謂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將工作上的表單變成 Excel 報表。...

哈囉,朋友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煩惱:我想要做點什麼,但預算不多、團隊人手有限,也還沒什麼客戶能問。 市場好像有機會,但又看起來一片模糊,該怎麼起手呢? 我常常在陪伴創業者或新產品團隊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想與你推薦一個我非常喜歡、實際也帶過很多人嚐試過的方法:E.P.I.C 市場探索框架。 這是一套低成本、重行動、很接地氣的市場探索方式。 特別適合創業早期或資源有限的你,可以像偵探一樣,用最簡單的工具,逐步驗證你理想客群的樣貌。 ▋什麼是 E.P.I.C 市場探索框架? 簡單來說,E.P.I.C 是四個階段的縮寫: Exploration(現象觀察):走進目標場域做游擊訪談,看看人們到底怎麼活著。 Profiling(描繪目標場景):用問卷確認用戶痛點、分群特性。 Influence(議題引流):產出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吸引潛在客群主動靠近。 Conversion(信任建立):提供低門檻的體驗型產品服務,建立信任並促成轉換。 這是一套結合產品思維與 UX 洞察的行動策略,經過實戰中踩過、摔過、走過的路,所淬煉出來的低成本探索市場方案。 ▋越專業越容易踏入的陷阱...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