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為什麼許多腦力激盪會議只產生爛主意?


哈囉,朋友

如果你已經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想必參與過無數次沒什麼結果的會議。

我的職業生涯大多數的時間是擔任產品經理,近年來則是從事 UX 顧問。

好死不死,這些工作的共同特色,就是開會、開會跟開會。

大多數的時間,我不是正在開會,就是在準備開會。

因此當我女兒小時候問我,爸爸你的工作到底是在做什麼的時候。

我是笑著回答:「我的工作就是跟別人說說話,一起開會。」

當時還沒上小學的女兒臉上充滿不可思議的表情,原來說說話就能賺錢?

為了讓女兒知道職業開會專家是怎麼謀生的,我還特地解釋了一番。

以下是擅長開會的專家都知道,但是開會菜鳥沒看懂容易吃虧的陷阱:

  • 一開始就沒有討論空間
  • 主持會議的刻板印象
  • 對核心議題沒共識
  • 缺乏思考與表達的引導
  • 沒有篩選想法的遊戲規則

▋ 一開始就沒有討論空間

許多開會菜鳥一開始是這樣誤解的:「開會是在正式場合的一種表演。」

於是就把過去在學校裏面上台報告的情境照搬。

準備了精美的簡報,把許多自己的幻想放進去,然後用演說技巧硬幹。

如果開會菜鳥是這場會議參與者裡面權力地位高的人,那就只是在「佈達」自己的想法。

為了「佈達」想法,而把一大堆人找來聽自己說話,然後期待獲得回饋(而且只想聽到別人說好棒棒)。

這對於會議的參與者來說,的確沒有什麼參與的空間。

這真的不是會議,而是一場演說。

會議的目的是為了溝通。

而溝通是需要雙向交流的。

▋主持會議的刻板印象

意識到會議是一種交流活動之後,就會誕生主持人的角色。

偏偏台灣人從小對於會議主持實在沒什麼好印象。

最糟糕的就是國會打架的影像記憶,最古板的就是學校裏面開班會。

開會菜鳥容易誤以為會議主持的過程,就是要控制場面。

因此流於形式的先進行簡報,然後唱名問答。

但會議的目的是溝通,不是點評(又不是比賽評審),也不是輪流宣告正確答案(又不是考試)。

由主持人「控制」大家發言,其實沒有在溝通。

千萬不要搞混「會議主持人」跟「大型活動主持人」。

會議主持人的職責,是「引導」有意義的對話產生。

▋對核心議題沒共識

有意義的對話是如何產生的呢?

需要對話的人們之間有共識,知道「我們正在討論的主題」。

很多時候,一場糟糕的會議就源自於沒有明確的主題。

例如「活動成果報告」,這可不是主題,那只是一個籠統曖昧的標題。

值得討論的主題是「活動之後的復盤」。

哪些事情成功?哪些事情不如預期?下次可以如何調整?

因此「活動成果報告」只是這場會議討論主題的刺激物、只是素材,幫助參與者認識討論主題的背景脈絡。

▋缺乏思考與表達的引導

光是有會議的主題,溝通並不會自然的產生。

還需要參與者有想法才行。

會議菜鳥最常遇到的窘境,就是會議上有人喜歡霸台搶麥,有的人喜歡當個隱形邊緣人。

霸台搶麥的人,可能是這個議題的專家,因此不自覺的進入演說模式。

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喜歡說廢話,享受注目光環。

選擇當隱形邊緣人的參與者,則是有千百種理由,因此選擇了不說話是最好的溫柔。

再次強調,如果議題已經有標準答案,那叫做佈達、叫做演說。

全知全能、可以預測未來、可以讀心的人不需要溝通,那當然就不需要有會議。

值得溝通的主題,正是因為參與者的觀點,可能有機會讓大家對於整體概念的理解更進一步。

譬如「活動之後的復盤」,不是讓活動專案的 PM 滔滔不絕的講,有哪些認為需要改善的地方。

而是讓會議的主持人透過提問,請每個人運用自己參與活動的視角,來分享什麼地方作得好,什麼地方不如預期。

雖然每個人都有想法,但想法不會自然表達出來。

在團體中我們會在意別人的眼色。

所以才需要會議主持人進行引導,讓參與者能對溝通的主題貢獻自己的想法。

▋沒有篩選想法的遊戲規則

爛會議的另外一個常見特色,就是蒐集了一大堆意見與想法。

然後就沒有了。

這叫做議而不決,一樣是在浪費大家時間。

議而不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想法太多了,主持人(或有決策權的人)沒辦法辨認這些想法的價值。

俗稱認知崩潰。

蒐集了想法(發散)還不夠,必須要挑選或排序有價值的想法(收斂)。

會議主持人的引導工作重點,就是運用集體的腦力,一起來將大量的想法篩選出有價值的洞察。

譬如可以請參與者一起分類想法。

將相似的想法集中在一起,這樣可以看出共同的底層邏輯。

又或者可以討論一個分類標準,例如建立一個十字象限,分別是「影響力大 <–> 影響力小」、「成本高 <–> 成本低」。

然後請參與者,將眾多想法分類放進四個不同的象限當中,然後再輪流發表意見。

像這樣,就是會議主持人應該要建立的篩選想法的引導規則。

用來幫助這場會議,湧現集體共識的結果。

▋結語

準備會議的刺激物,幫助參與者認知對齊。

留下議題討論的空間,刺激對話產生。

將抽象的想法具象化,透過引導方式運用集體的腦力來篩選想法。

如此一來,參與者對於最後浮現的洞察都有所貢獻。

並且在這個過程,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表達。

最後決策者也能得到經過共識的結果。

這是會議專家們的拿手絕活。

新的一年分享這些內容給你,也期盼你能夠有效率的運用會議時間。

提昇了生產力,將時間用來享受自己的生活。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2023年的時候,我曾經想要登出人生。 我在很抽離的狀態下,顫抖的跟太太求助。 在那前一刻,我們正在狠狠的吵架。 導致我信念崩潰的吵架。 導致我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失去意義的吵架。 導致我懷疑我所努力的一切行為,是不是反而逼自己無路可走了。 於是我開始在身心科定期拿藥,斷斷續續的與幾位心理師晤談過一兩次。 我知道,這是自己在中年之路上,艱困的一關。 活在這個世上的體驗並不太好。 想要「做自己」的過程,很有趣的是,居然會傷害到與我們最親近的人。 探索自我的體驗並不太好。 在找到一個柔軟、有韌性、可持續發展自己的路上,還有許多不請自來的人想要當你的牧羊人。 想要活成自己的體驗並不太好。 因為有些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的人,看著別人也過得不好,那就安心了。 ▋過得不太好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男人的自助式登出率,是女性的兩倍。 不是多10%、不是多30%、不是多50%。 而是多200%。 畢竟,我也差點加入這個糟糕的數據統計。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約為總人口的8.9%,約有200萬人符合醫師診斷的憂鬱症狀。...

哈囉,朋友 我們都知道做生意就是要賺錢。 但我們經常幻想。 認為所謂的生意就是,把產品服務標上價碼,開始打廣告(所謂的做行銷),然後再猛烈的打折促銷,生意就會來了。 這是所謂過度自信所產生的幻覺。 ▋信任 現實是,如果你不相信一個人(或品牌),你就不會成交。 除非,你賣的是標準規格品。 意思是一樣的礦泉水,擺在你這邊賣跟放在便利商店賣,本質(規格)上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賣得不是水,而是賣場景。 如果我們的店在偏遠的景點賣水,那其實賣的是安全感,讓人們即使到了不方便的地方,也方便。 光是你把店開在偏遠景點的代價,就足以讓人信任你。 ▋夜市 vs 巷弄裡 同樣的道理,比如我賣的是「訪談工作坊」、「服務設計」這種冷門的課程。 如果說目前流行的各式各樣 AI 課程,就像是鬧區夜市,大神們各顯神通,吸引人流。 「服務設計」就像是巷弄裡的文青咖啡店,主打一個懂得就懂的孤芳自賞。 在鬧區夜市開店,最大的好處就是人流。 俗話說,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有了人流,還怕沒生意? 但在鬧區夜市開店,是完全競爭市場。 意思是說,你做了什麼會賣錢,你知道,獨眼龍也知道。...

Hi,端午連假期間,社群上有人討論:「今年品牌連假的業績爛到最高點。」這背後映射的,是流量成本持續攀升、轉換門檻卻越來越高的共同困境: 廣告素材點擊雖然還算不錯,但流量進站後卻無法真正打出「銷售全壘打」。 消費選擇愈來愈多,可花費預算卻愈來愈少,品牌要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突圍? 當「行銷費用越花越多」卻「無法真正抓住目標客群」時,你就很可能陷入無止盡的試錯──即便不斷操作內容與廣告,始終打不到「關鍵痛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最關鍵的其實是: 你是否擁有一套「清晰的客戶輪廓+完整的用戶旅程藍圖」? 如果你還沒搞清楚: 誰才是你的真正用戶?他們為什麼要為你買單? 流量進到網站後,在哪一個節點失去耐心?該如何強化接觸點? 資源有限的小團隊/一人創業,要怎麼深度挖掘客戶價值? 那麼,即便投放大量行銷預算、產出再多內容,也可能只是在「累積流量數字」,卻無法促成「真正的成交」。 針對上述痛點,我們準備了兩堂相輔相成的課程,幫助你從「洞察目標用戶及需求」到「畫出顧客旅程地圖」,一步步拆解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鍵連結: 6/11 線上講座:顧客需求如何洞察(服務設計系列講座第一堂) ▌為什麼你需要這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