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為什麼許多腦力激盪會議只產生爛主意?


哈囉,朋友

如果你已經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想必參與過無數次沒什麼結果的會議。

我的職業生涯大多數的時間是擔任產品經理,近年來則是從事 UX 顧問。

好死不死,這些工作的共同特色,就是開會、開會跟開會。

大多數的時間,我不是正在開會,就是在準備開會。

因此當我女兒小時候問我,爸爸你的工作到底是在做什麼的時候。

我是笑著回答:「我的工作就是跟別人說說話,一起開會。」

當時還沒上小學的女兒臉上充滿不可思議的表情,原來說說話就能賺錢?

為了讓女兒知道職業開會專家是怎麼謀生的,我還特地解釋了一番。

以下是擅長開會的專家都知道,但是開會菜鳥沒看懂容易吃虧的陷阱:

  • 一開始就沒有討論空間
  • 主持會議的刻板印象
  • 對核心議題沒共識
  • 缺乏思考與表達的引導
  • 沒有篩選想法的遊戲規則

▋ 一開始就沒有討論空間

許多開會菜鳥一開始是這樣誤解的:「開會是在正式場合的一種表演。」

於是就把過去在學校裏面上台報告的情境照搬。

準備了精美的簡報,把許多自己的幻想放進去,然後用演說技巧硬幹。

如果開會菜鳥是這場會議參與者裡面權力地位高的人,那就只是在「佈達」自己的想法。

為了「佈達」想法,而把一大堆人找來聽自己說話,然後期待獲得回饋(而且只想聽到別人說好棒棒)。

這對於會議的參與者來說,的確沒有什麼參與的空間。

這真的不是會議,而是一場演說。

會議的目的是為了溝通。

而溝通是需要雙向交流的。

▋主持會議的刻板印象

意識到會議是一種交流活動之後,就會誕生主持人的角色。

偏偏台灣人從小對於會議主持實在沒什麼好印象。

最糟糕的就是國會打架的影像記憶,最古板的就是學校裏面開班會。

開會菜鳥容易誤以為會議主持的過程,就是要控制場面。

因此流於形式的先進行簡報,然後唱名問答。

但會議的目的是溝通,不是點評(又不是比賽評審),也不是輪流宣告正確答案(又不是考試)。

由主持人「控制」大家發言,其實沒有在溝通。

千萬不要搞混「會議主持人」跟「大型活動主持人」。

會議主持人的職責,是「引導」有意義的對話產生。

▋對核心議題沒共識

有意義的對話是如何產生的呢?

需要對話的人們之間有共識,知道「我們正在討論的主題」。

很多時候,一場糟糕的會議就源自於沒有明確的主題。

例如「活動成果報告」,這可不是主題,那只是一個籠統曖昧的標題。

值得討論的主題是「活動之後的復盤」。

哪些事情成功?哪些事情不如預期?下次可以如何調整?

因此「活動成果報告」只是這場會議討論主題的刺激物、只是素材,幫助參與者認識討論主題的背景脈絡。

▋缺乏思考與表達的引導

光是有會議的主題,溝通並不會自然的產生。

還需要參與者有想法才行。

會議菜鳥最常遇到的窘境,就是會議上有人喜歡霸台搶麥,有的人喜歡當個隱形邊緣人。

霸台搶麥的人,可能是這個議題的專家,因此不自覺的進入演說模式。

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喜歡說廢話,享受注目光環。

選擇當隱形邊緣人的參與者,則是有千百種理由,因此選擇了不說話是最好的溫柔。

再次強調,如果議題已經有標準答案,那叫做佈達、叫做演說。

全知全能、可以預測未來、可以讀心的人不需要溝通,那當然就不需要有會議。

值得溝通的主題,正是因為參與者的觀點,可能有機會讓大家對於整體概念的理解更進一步。

譬如「活動之後的復盤」,不是讓活動專案的 PM 滔滔不絕的講,有哪些認為需要改善的地方。

而是讓會議的主持人透過提問,請每個人運用自己參與活動的視角,來分享什麼地方作得好,什麼地方不如預期。

雖然每個人都有想法,但想法不會自然表達出來。

在團體中我們會在意別人的眼色。

所以才需要會議主持人進行引導,讓參與者能對溝通的主題貢獻自己的想法。

▋沒有篩選想法的遊戲規則

爛會議的另外一個常見特色,就是蒐集了一大堆意見與想法。

然後就沒有了。

這叫做議而不決,一樣是在浪費大家時間。

議而不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想法太多了,主持人(或有決策權的人)沒辦法辨認這些想法的價值。

俗稱認知崩潰。

蒐集了想法(發散)還不夠,必須要挑選或排序有價值的想法(收斂)。

會議主持人的引導工作重點,就是運用集體的腦力,一起來將大量的想法篩選出有價值的洞察。

譬如可以請參與者一起分類想法。

將相似的想法集中在一起,這樣可以看出共同的底層邏輯。

又或者可以討論一個分類標準,例如建立一個十字象限,分別是「影響力大 <–> 影響力小」、「成本高 <–> 成本低」。

然後請參與者,將眾多想法分類放進四個不同的象限當中,然後再輪流發表意見。

像這樣,就是會議主持人應該要建立的篩選想法的引導規則。

用來幫助這場會議,湧現集體共識的結果。

▋結語

準備會議的刺激物,幫助參與者認知對齊。

留下議題討論的空間,刺激對話產生。

將抽象的想法具象化,透過引導方式運用集體的腦力來篩選想法。

如此一來,參與者對於最後浮現的洞察都有所貢獻。

並且在這個過程,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表達。

最後決策者也能得到經過共識的結果。

這是會議專家們的拿手絕活。

新的一年分享這些內容給你,也期盼你能夠有效率的運用會議時間。

提昇了生產力,將時間用來享受自己的生活。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前一陣子,我訪談了一群 UX 主管,詢問他們在招募新同事時,會在意哪些行為表現? 有一件事情,不約而同,這些用人主管都跟我提起。 那就是「溝通」的能力。 為什麼不是看設計能力呢? 因為設計專業的能力本來就該具備,跨不過門檻的就會被刷掉。 但影響產品設計師能力表現的關鍵因素,最後都是溝通。 有人說,這是知道該如何說故事。 向客戶或主管賣出你的設計想法。 有人說,這是訪談技巧。 搞懂用戶的痛點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需求? 有人說,這是問出真正的需求。 搞懂交辦工作的主管到底要什麼? 搞懂客戶跟我們許願的東西,到底是不是冰山的一角? ▋語言形塑我們是誰 一個人的溝通方式,會透露出許多訊息。 語言會顯示我們跟誰往來、被誰影響(所屬的圈層與文化)。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自我認同(我正在扮演什麼角色)。 語言會顯示我們與溝通對象的權力框架(地位排序、規則主導權)。 語言會顯示我們對一件事情到底是專家還是小白(認知程度)。 語言會顯示我們避而不談的房間裡的大象(限制性信念)。 語言會顯示我們的感受,不論是正向情緒還是負面心情。 有一位哲學家說,就像水是魚的元素,語言是人類的元素。...

哈囉,朋友 你聽說過「地圖不等於疆域」這個概念嗎?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地圖)與這個複雜真實的世界(疆域)有許多落差。 我們的大腦與外界事物互動的過程,有認知頻寬的限制。 ▋太多選擇等於選擇障礙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知名的果醬實驗。 他們在超市擺了兩個攤位,一個攤位有三十六種果醬可以試吃,另一個放六種果醬。 猜猜看,哪一個攤位吸引了人潮? 三十六種果醬試吃的攤位吸引了最多人。 但是賣得比較好的攤位呢? 六種果醬的攤位賣出去更多。 過多的選擇導致顧客決策癱瘓,覺得選錯了會後悔,乾脆不選吧。 ▋專家溝通的困境 認知頻寬不足的現象,也發生在專業工作的現場。 假設你今天是一個行銷專家,這件事情會反應在你的語言模式當中。 身為一個行銷專家,你可以運用很多細膩的專業術語,來討論複雜概念。 例如你可以靈活的運用廣告投報率、轉換率漏斗、獲客成本、跳出率、SEO 等等詞彙,組織成你的問題分析與問題解決的語言模式。 而如果行銷專家的溝通對象,是對這些詞彙很陌生的小白(但人家是付錢的需求方),那整個溝通過程常常會很挫敗,或是覺得繞了半天還在名詞解釋。...

哈囉,朋友 我開始寫下關於產品設計、用戶體驗領域的相關文章,始於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 我以 UX 顧問的角色與許多品牌客戶、新創團隊的合作,在這個過程逐漸的醞釀、浮現我對於 UX 如何在商業環境中實踐想法。 這些想法成為我的寫作素材。 通常我在每週電子報裡面寫下的內容,幾乎是我當下所思所想的前沿觀點。 例如說,當我談到「體驗設計是關於記憶的設計」這個話題。 或許是工作上的情境,混搭了近期閱讀認知科學,又混搭了學習潛意識相關心理學。 我寫下的,是我學習到的、我相信的、我實踐的事情。 ▋我寫作中的挑戰 因為這樣的寫作取向是自私的呢喃聲,很多時候我只能顧及把當下的想法釀出來,難以顧及讀者是不是能嚥下。 所以我也常收到回饋,像是這樣說: 「完全看不懂 Soking 在講什麼,距離很遠。」 「Soking 寫的東西讀起來很累,要很認真才能讀下去。」 「看完電子報覺得有趣,但不知道該怎麼樣試試看。」 這些朋友們的回饋,揭示了我還可以再嘗試看看的方向,這也成為我今年特別想玩玩看的 side project 想法。 ▋G.I.F.T 內容策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