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有個最重要的指標。 那就是知道「如何了解需求」。 ▋區分菜鳥的指標我訪談過許多專業工作上的用人主管,反覆的對他們提出一個問題: 「怎麼樣算是可靠、能獨當一面的戰力呢?」 我本來期待會聽到五花八門的答案,或者各種專業領域的能力評估方式。 結果答案意外單純。 這些專業領域的主管,不約而同的跟我說:「要會提問。」 收到一個工作上的指示、別人委託的工作、上面老闆突然有個想法丟下來。 直接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的,都是菜鳥。 菜鳥會浪費無數時間在猜想對方到底要什麼、在瘋狂腦力激盪提出有用的想法、在反覆修改一千次之後雕琢自己不夠完美的構想。 然後完全搞錯方向,一直重做。 ▋菜鳥的陷阱例如,同事跑來問說,能不能幫我規劃一個問卷? 這是「他們想要一個問卷」。 但他們為何需要一個問卷呢? 沒有了解原因的菜鳥,可能會直奔主題,問對方要調查什麼? 甚至可能會糾結自己忘記以前學過的統計,還上網買了兩本書來惡補。 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題目該如何設計之後,才被主管打槍。 打槍的理由是:問卷看起來不夠吸引人。 菜鳥會楞住,問卷為什麼要吸引人? 然後繼續花兩個禮拜時間糾結,要如何設計一個吸引人的問卷。 ▋小心不靠譜的代理人那麼獨當一面的可靠戰力,會怎麼做呢? 一樣是同事跑來問能不能幫忙規劃問卷。 可靠戰力會先問:「怎麼會想要規劃問卷呢?」 有六七成的可能,這位同事會被問倒。 因為他也不是這個需求真正的利害關係人,他很有可能只是代理人。 甚至是狀況外的代理人。 代理人不是真正的決策者,所以他們往往講不清楚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狀況外的代理人更糟糕,他們甚至一問三不知,會傳達扭曲刪減後的訊息。 ▋了解需求的源頭,看懂真正的問題所以可靠戰力就會繼續探究:「那這個規劃問卷的需求,是從誰那邊提出的呢?」 把眼前的代理人當做一條線索,去追本溯源了解背後的利害關係人。 找到了真正的利害關係人,還原「想要一份問卷」的歷程之後。 搞不好會發現,原來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很容易在網路上蒐集名單」的解決方案。 那為何需要「很容易在網路上蒐集名單」的解決方案呢? 可能是因為,現有的新用戶流量來源品質不佳。 所以,最上層的商業指標,是希望「改善新用戶流量來源品質」。 中間想到的策略方向是「拓展一個新的容易在網路上蒐集名單的方法」。 執行上的解決方案是「弄一份有趣的問卷」。 ▋看懂通往問題解決的路徑看懂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之後,我們還同時會知道:
這麼一來,在通往解決方案的路徑上,當我們遇見困難時,可以應對的策略也變得明顯。 如果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問誰,是不是我們一直在跟代理人鬼打牆? 如果提案一直被打槍,是不是我們沒看懂交付需要滿足的要素? 如果解決方案難以落地,是不是各方利害關係人對這個需求背後的目標缺乏共識? ▋結語或許有人會想:為什麼做一份專業的工作,還要這麼麻煩呢? 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還真就是這麼麻煩。 如果我們沒搞懂,我們的工作如何幫對方產生價值。 那我們就會一直做一些沒有價值的工作。 價值不是源於我們有多專業,而是我們的專業發揮出了什麼用途。 看懂這個用途,才能好好對得起我們的專業。 這也是我在訪談那些專業領域的用人主管時,他們異口同聲談到的事情。 專業可以進來再培養。 專業可以用經驗以及專案來磨練。 但是不懂得提問的人、沒興趣了解問題背後問題的人。 即使有了專業,也很難產生價值。 這是我最近對於需求訪談這件事情,與不同專業主管交流之後,更深刻的觀察。 分享給你。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跟需求方、利害關係人進行需求訪談,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不舒適的過程。 這個不舒適的原因,來自於「不確定性」。 ▋需求訪談是一份充滿不舒適的任務 有可能你被要求去處理完全不熟悉的問題,因此不知該如何著手。 即使你是專家,來找你的人所提的需求,也往往跟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所落差。 所以專家也不能只聽需求方表面的描述,還要像個偵探去挖掘問題背後的問題。 即使你搞懂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件事情影響許多不同的人。 那些被影響的人們,不一定想要改變。 除了面對人性的矛盾,你還要想辦法安排一切計畫。 讓這些充滿不確定性的炸彈,被放在一籃子計畫裡面,隨時等著爆炸。 這麼多不確定性的東西,要跳下去處理,會舒適才奇怪吧? ▋所有的問題都是認知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適應這些讓我們不舒適的挑戰呢? 看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想從「認知負荷」的角度,來與你分享。 認知負荷,就是你大腦裡面高速公路的「車流量」。 當我們大腦中的主控台要執行某個意圖時,需要原物料(記憶、情報)。 而當某些任務過於複雜,主控台一口氣下單超多原物料卡車。...
哈囉,朋友 2024 年對我來說是既辛苦又充滿意義感的一年。 以 ABZ 計畫的角度來說,今年是我的 A 計畫正式換上職業講師這個身分的一年。 一人公司的自僱者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 1. 收入不足,也不穩定 2. 收入足夠,但不穩定 3. 收入足夠,穩定,但很累 4. 收入足夠,穩定,且輕鬆 我在八、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之後,開始了自僱者的人生階段。 第一、二年處於無頭蒼蠅的狀態,好像什麼都可以做,什麼樣的合作機會來了都接。 很努力的從收入不足狀態,追趕上了先前工作時的薪資收入。 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自己沒有累積,只是在瞎忙。 第三年開始專注在產品設計 UX 顧問案上面,推掉了不相關的工作。 沒想到營收跟案源反而直線上升,一下子進入爆炸忙碌的狀態。 於是第四、五、六年,我掉進了一個陷阱:開始聘僱員工。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學習到教訓,那就是我在談業務、公司經營這件事情上沒什麼熱忱。 明明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自己動手做研究、規劃產品,然而當我變成公司經營者,這些帶給我意義感的工作就遠離我而去。...
哈囉,朋友 或許你也常聽到人說:「我對於人很感興趣,所以想從事 UX 相關的工作。」 那麼具體而言,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們,一開始需要哪些能力呢? ▋UX 起源於心理學的應用 就像心理學拿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產品設計在美感與創意之外,也開始重視將心理學應用於設計當中。 發明 UX 這個詞彙的祖師爺唐諾曼,就是一名認知心理學家。 他以心理學家的身分寫出了一本設計領域的暢銷書《設計的心理學》。 「人類的大腦有認知偏誤的天生缺陷,因此設計應該避免人類犯錯。」 這就是以體驗設計作為核心信念的設計者,所信奉的第一性原則。 要讓軟體普及化發揮影響力,就必須觀察與理解人類的使用情境,降低軟體操作的使用門檻。 流暢好用的現代軟體,都是刻意針對「系統一(直覺)」所設計的。 透過介面上的預告、暗示、行為引導、防呆設計,讓人們不用耗費太多心力就可以輕鬆達成開啟軟體的操作目的。 ▋UX 從觀察與了解人類行為開始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看懂問題的長相。 那麼從體驗設計的角度來說,解決人們遇到的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去現場看懂問題發生的情境。 如果要設計餐廳的 P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