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我們在專業工作上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 產生溝通問題的原因,是認知落差。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在對方腦袋中的理所當然,不見得相容於我們腦袋中的作業系統。 在我們覺得重要的規範或標準,可能對方一無所知,但又理直氣壯自己的無知。 這些都是隱藏在溝通當中的前提假設。 腦袋中的認知落差,加上語言表達的曖昧模糊,造就了溝通的困難。 而溝通困難讓溝通場景中的情緒壓力提昇,參與者的不耐煩以及立場對撞,讓溝通進入負向循環。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你是對的,我也是對的? 又或者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不需要百分之百的互相認同,只需要確認彼此之間的認知,有哪些共識? 我想與你介紹,我在產品設計顧問這份工作上,是如何運用「概念模型」,在複雜又龐大的專案溝通當中生存下去的撇步。 ▋取得共識的第一步:將概念視覺化千萬不要小看人的大腦。 我們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區,簡直是小的看不到。 承認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記憶表現,跟金魚差不多。 開會的時候,許多人可能還會一邊想著其他事情。 因此當我們要溝通的事物一複雜起來,人的大腦就會開始偷懶,只聽自己熟悉的部份,而不是試圖理解全部。 因此減少溝通過程的認知負荷,就是在減少大腦的負擔,讓對方更容易投入。 ▋簡易繪圖產生視覺化材料具體的作法,就是畫圖。 不要緊張,不是要畫出什麼藝術大作,我們只需要畫出一些圓形或方形的框框就夠了。 假設我們要描繪一場讀書會的概念模型圖,可以先辨別會有哪些材料元素。 先畫一個圓圈,在裡面寫上「參與者」。 讀書會還需要什麼呢?至少還需要書吧? 書是非生命,所以用方形框框來表達。 還有什麼呢?讀書會可能會在實體空間或是線上進行。 再畫一個方框,寫上場域(這邊不寫場地的原因,是希望同時涵蓋實體與線上)。 ▋組織視覺化材料之間的關係與層級 材料好像差不多到齊了,讓我們試著組織它們之間的關係吧! 首先我們會發現「從屬關係」,參與者以及書,會在場域裡面舉辦讀書會。 我們可以畫個箭頭,連結這些材料,然後寫上他們之間的關係。 ▋持續修正概念,引入新材料現在看起來,雖然正確,但似乎無聊了點。 讀書會真的就是一群人跑到一個場域去看書嗎???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說:應該要有一些討論交流吧? 又有人會說:希望是有意義的討論,不然會變成純聊天。 嗯!這邊就是引入了新的概念材料,我們希望參與者之間可以進行有意義的交流。 讓我們將這個新概念命名為「討論規則」。 參與者會按照討論規則,進行交流,概念圖修改如下之後就變成: 現在看起來,這個讀書會的概念似乎具備了? 等一等,有人又有意見了:光是有討論規則不夠吧?需要有人主持才行。不然整個流程還是會亂七八糟的! 非常棒,我們又發現了嶄新的元素! 這是一個角色類型的概念材料,因此用圓圈表達。 還有什麼想法嗎? 通常這個時候,大家會七嘴八舌的討論:
你會發現,當概念完備的時候,所有的討論就會進入執行細節,而不是在調整抽象層級的概念結構。 透過這樣的形式進行共識溝通,我們可以釐清整體概念,而不是先鑽入細節,才發現整體概念上缺東缺西,導致無效率的溝通。 這就是我運用概念設計的引導方式,進行共識溝通的過程,提供給你參考。 如果你嘗試過程有任何問題,都歡迎找我聊聊唷。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在講某個東西不好用,或者某些服務體驗不好。 有些情況是,我們走進一個陌生的店家,但卻看不懂他們在賣什麼。 有些情況是,我們去逛新開的百貨商圈,被樓層空間的複雜動線搞到迷路。 又或者我們舉辦了一個活動,參與者無法理解當下該如何進行。 又或者我們規劃了一個流程,使用者一直卡關,抱怨複雜看不懂。 相信這類情況,也經常出現在你的工作與生活當中,造成許多困擾。 如果你希望可以早早就避免踩到這些地雷陷阱,不要重複犯錯。 那麼先看懂陷阱的長相,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我想與你分享六個造成體驗不佳最常見的主要原因: 用途不明確 無法理解 挫折太多 說明太複雜 動線曲折離奇 分類層級曖昧 ▋用途不明確 如果使用者無法聯想眼前的服務有哪些用途,那就是個沒用的東西。 例如去異國的農夫市集逛街時,看見各種不同的香草植物或是香料。 這對於有烹飪興趣或是芳療有認識的人來說,可能會興致盎然。 但換成只對電子器材、3C 設備感興趣的人來說,會完全不理解要在這裡逛什麼。 我們對於「用途」的預判,取決於過往的經驗。...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在使用產品服務時,抱怨體驗不佳。 但同樣的產品,其他人又會覺得還好,沒什麼感覺。 有些人因此放棄理解顧客的聲音,認為人就是有千百種樣貌。 然而,有些人會開始蒐集顧客抱怨的類型,並且尋找出最有可能的原因。 這些看起來最懂顧客心聲的高手,平常看似在漫無目的的蒐集線索。 但其實他們的腦袋中有一個地圖,正在按圖索驥的系統化洞察顧客體驗。 我想與你分享的,就是洞察顧客體驗的專家,腦袋中的三個檢查清單: 需求情境 服務流程 有效訊息 ▋檢查清單一:需求情境有哪幾類? 人們會使用特定產品服務的理由是有限的。 放棄理解顧客的人,會覺得顧客來來去去,是因為各種隨機的理由而來消費。 但每一個產品服務,背後對應到的需求類型,其實是可以被歸納出來的。 例如已經上班的人,花錢去上課的理由有: 職業發展上需要進修(升職、轉職、求職) 他人的期望(主管要求、看到身邊的人上課被影響、家人朋友的建議) 發展社交關係(認識新朋友、結交人脈、改善社交關係) 社會服務與公民意識(改善社會問題、參與地方社區、回應社會議題) 提昇認知(滿足求知慾、避免落伍、滿足心靈渴求)...
哈囉,朋友 當我們踏上發展自己個人事業的道路,會開始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 在我們不確定前方道路的時候,這些眾聲喧嘩,讓我們更加混亂。 譬如我們內心會發出許多聲音,可能是不甘心被埋沒的才能,可能是充滿活力的野心,也有可能是患得患失的恐怖。 外在的聲音也接踵而來,有些人會是不請自來的指教,有些人會懷抱著目的接近我們,也有些人會單純對我們感到好奇。 面對這些聲音,急著爭辯是最下下策的表現。 辯駁我們內心的聲音,就彷彿在為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順便否定了自己。 與外來的聲音爭輸贏,我們最終贏得的是可悲,從此失去一切願意與我們連結的人。 除了爭辯,我們其實還有所選擇。 我很喜歡的奇幻作品《地海巫師》,主角大法師格得幼年時期的恩師歐吉安,他曾經說過一句話。 「要聆聽,必先靜默。」 我們急著發出聲音時,是聽不見其他聲音的。 面對各色各樣的聲音,我會做這幾件事情,用來聆聽: - 透過書寫記錄自己的內在聲音 - 聽聽圈外人如何看待我所擅長的事 - 聽聽與我相似道路的人他們的故事 ▋透過書寫記錄自己的內在聲音 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第一個好聽眾。 內在的聲音本來沒有形狀,飄忽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