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錄製 Podcast 節目,有了一個機會邀請我敬仰已久的飛鳥涼 Sam 大大一起尬聊。 Sam 大在臉書上經營《飛鳥涼不涼》,長年分享對於遊戲營運的市場觀點。 能夠跟長年在市場第一線活躍的大大交流,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我很享受這次充實的聊天,甚至可以說是法喜充滿。 我們聊的主題是關於「市場營運」的這件事情。 我想跟你分享幾個,我是怎麼學到深刻教訓的故事。 ▋不是東西好,就會賣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達成了兒時的夢想:成為遊戲設計師。 事實上,我是在大五延畢的時候,與友人一起花了兩年的時間製作獨立遊戲。 但實在是熬不到遊戲發行上市的階段,我已經山窮水盡。 於是我拿著遊戲 DEMO 去投面試,獲得了那份夢幻的工作。 我開始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回家熬夜繼續開發。 終於遊戲成功進入通路發行,但只銷售了毛毛雨的數量。 第一次充滿雄心壯志想要創業的夢想,就在冷酷市場的現實打擊中失敗了。 這是我對於「產品該如何在市場上存活」這件事情,學到的第一個深刻教訓。 原來不是東西做完,我覺得很棒,自然就會大賣? 那麼我到底缺了什麼呢? ▋即使是拼裝車,也能賣抱持著這個疑問,我離開遊戲業之後,進入了網路新創的領域。 進入網路業的開始,我在一家跨國的影音平台,擔任台灣區營運。 坦白說,以產品的角度而言,這個影音平台簡直是慘不忍睹的拼裝車。 但即使是這樣的拼裝車,也讓我在一年的時間,將台灣區會員從幾萬人提升到二十多萬。 協助日本藝人、台灣樂團、SEGA 等日本大企業提案合作直播活動。 最後日本母公司看見台灣區的流量與會員人數崛起,也把巡迴演唱會辦到了台灣來。 離開這份工作前的最後一個大案子,當時巡迴演唱會的實體售票、線上直播、回放資格、演唱會周邊等等營收破億。 但是我到底作了什麼呢? 如果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這個影音平台的各種使用者體驗以及架構,實在是非常糟糕。 而且我身為營運,沒有辦法直接干涉產品規格,只能想辦法利用。 所以我能做的事情,是一個一個去蒐集可能有流量以及話題性的事情,讓這些東西在我們平台發生。 一兩簇小火花,風一吹就熄滅了。 但聚集了一捧又一捧的火花,旁邊再放上易燃物。 流量的風口就成了助長火勢的動能。 這是我對於「產品該如何在市場上存活」這件事情,學到的第二個深刻教訓。 即便只是堪用的拼裝車,但懂得營運,依然可以搭上風口的動能。 ▋要找到第一隻羊,才能持續賣後來我在新創公司擔任產品經理,負責從零到一。 對產品經理來說,全新產品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如何開發,而是冷啟動問題。 如何讓新產品的用戶從無到有、如何與用戶建立關係持續互動? 這就是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討論的「第一隻羊」。 你做了一個產品,就好像圈了一塊地,上面種草。 羊群若是經過看都不看一眼,那這個產品就白搭了。 那羊群要怎麼樣才會願意多看一眼呢? 需要第一隻羊。 先有一隻羊在裡面吃草,而且願意留下來。 其他路過的羊群看到這裡有羊在吃草,才有機會引發羊群效應。 這又回到營運問題了:如何找來第一隻願意留下來的羊? 這是我對於「產品該如何在市場上存活」這件事情,學到的第三個深刻教訓。 第一隻羊的策略,也可以說是顧客的增長策略,一般來說會分為三階段:
拋出吸引羊的誘餌、引導羊群體驗美味的草、確保羊群留下來成為熟客。 這裡面涉及大量人們的情境洞察、動機觸發、行為設計,相當迷人好玩。 這也成為後來我投入用戶體驗的領域,成為體驗設計顧問的契機。 ▋過去用錢也買不到的教訓這些深刻又痛苦的教訓,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很難與人交流。 但這次與飛鳥涼 Sam 尬聊的過程,非常震驚他所分享的營運故事。 從如何去挖掘一開始不被看好的產品? 如何用數據驗證新品的競爭力? 如何運用早期用戶社群作為槓桿來放大廣告成效? 飛鳥涼 Sam 大非常坦承又務實的分享了他的寶貴經驗。 我們聊到後面,對於行為經濟學上面的損失厭惡以及誘因設計,也有很多令人興奮的討論。 這讓我非常期待飛鳥涼 Sam 大接下來在知識衛星上面所開的線上課程《百億遊戲營運行銷全攻略》。 主題包含:
我認為這是產品經理、發展個人品牌的專家們,都相當需要的領域知識。 Sam 大大還笑說,這些都是用大量的錢買到的教訓。 如果你對如何在市場上活下來、如何找到市場破口、如何掌握用戶心理以及上癮的底層邏輯感興趣。 我相信這是一個最 Fit 台灣經驗的專家,所總結出來的有效策略打法。 現在這堂線上課程在知識衛星平台上正在募資優惠中,早鳥優惠低於5折,我也獲得了一組折扣碼「soking遊戲」 你可以在結帳時輸入,再折 350 元。
有買的人可以過來跟我說,到時候我們辦個小聚活動,來互相交流心得吧!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2023年的時候,我曾經想要登出人生。 我在很抽離的狀態下,顫抖的跟太太求助。 在那前一刻,我們正在狠狠的吵架。 導致我信念崩潰的吵架。 導致我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失去意義的吵架。 導致我懷疑我所努力的一切行為,是不是反而逼自己無路可走了。 於是我開始在身心科定期拿藥,斷斷續續的與幾位心理師晤談過一兩次。 我知道,這是自己在中年之路上,艱困的一關。 活在這個世上的體驗並不太好。 想要「做自己」的過程,很有趣的是,居然會傷害到與我們最親近的人。 探索自我的體驗並不太好。 在找到一個柔軟、有韌性、可持續發展自己的路上,還有許多不請自來的人想要當你的牧羊人。 想要活成自己的體驗並不太好。 因為有些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的人,看著別人也過得不好,那就安心了。 ▋過得不太好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男人的自助式登出率,是女性的兩倍。 不是多10%、不是多30%、不是多50%。 而是多200%。 畢竟,我也差點加入這個糟糕的數據統計。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約為總人口的8.9%,約有200萬人符合醫師診斷的憂鬱症狀。...
哈囉,朋友 我們都知道做生意就是要賺錢。 但我們經常幻想。 認為所謂的生意就是,把產品服務標上價碼,開始打廣告(所謂的做行銷),然後再猛烈的打折促銷,生意就會來了。 這是所謂過度自信所產生的幻覺。 ▋信任 現實是,如果你不相信一個人(或品牌),你就不會成交。 除非,你賣的是標準規格品。 意思是一樣的礦泉水,擺在你這邊賣跟放在便利商店賣,本質(規格)上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賣得不是水,而是賣場景。 如果我們的店在偏遠的景點賣水,那其實賣的是安全感,讓人們即使到了不方便的地方,也方便。 光是你把店開在偏遠景點的代價,就足以讓人信任你。 ▋夜市 vs 巷弄裡 同樣的道理,比如我賣的是「訪談工作坊」、「服務設計」這種冷門的課程。 如果說目前流行的各式各樣 AI 課程,就像是鬧區夜市,大神們各顯神通,吸引人流。 「服務設計」就像是巷弄裡的文青咖啡店,主打一個懂得就懂的孤芳自賞。 在鬧區夜市開店,最大的好處就是人流。 俗話說,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有了人流,還怕沒生意? 但在鬧區夜市開店,是完全競爭市場。 意思是說,你做了什麼會賣錢,你知道,獨眼龍也知道。...
Hi,端午連假期間,社群上有人討論:「今年品牌連假的業績爛到最高點。」這背後映射的,是流量成本持續攀升、轉換門檻卻越來越高的共同困境: 廣告素材點擊雖然還算不錯,但流量進站後卻無法真正打出「銷售全壘打」。 消費選擇愈來愈多,可花費預算卻愈來愈少,品牌要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突圍? 當「行銷費用越花越多」卻「無法真正抓住目標客群」時,你就很可能陷入無止盡的試錯──即便不斷操作內容與廣告,始終打不到「關鍵痛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最關鍵的其實是: 你是否擁有一套「清晰的客戶輪廓+完整的用戶旅程藍圖」? 如果你還沒搞清楚: 誰才是你的真正用戶?他們為什麼要為你買單? 流量進到網站後,在哪一個節點失去耐心?該如何強化接觸點? 資源有限的小團隊/一人創業,要怎麼深度挖掘客戶價值? 那麼,即便投放大量行銷預算、產出再多內容,也可能只是在「累積流量數字」,卻無法促成「真正的成交」。 針對上述痛點,我們準備了兩堂相輔相成的課程,幫助你從「洞察目標用戶及需求」到「畫出顧客旅程地圖」,一步步拆解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鍵連結: 6/11 線上講座:顧客需求如何洞察(服務設計系列講座第一堂) ▌為什麼你需要這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