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錄製 Podcast 節目,有了一個機會邀請我敬仰已久的飛鳥涼 Sam 大大一起尬聊。 Sam 大在臉書上經營《飛鳥涼不涼》,長年分享對於遊戲營運的市場觀點。 能夠跟長年在市場第一線活躍的大大交流,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我很享受這次充實的聊天,甚至可以說是法喜充滿。 我們聊的主題是關於「市場營運」的這件事情。 我想跟你分享幾個,我是怎麼學到深刻教訓的故事。 ▋不是東西好,就會賣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達成了兒時的夢想:成為遊戲設計師。 事實上,我是在大五延畢的時候,與友人一起花了兩年的時間製作獨立遊戲。 但實在是熬不到遊戲發行上市的階段,我已經山窮水盡。 於是我拿著遊戲 DEMO 去投面試,獲得了那份夢幻的工作。 我開始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回家熬夜繼續開發。 終於遊戲成功進入通路發行,但只銷售了毛毛雨的數量。 第一次充滿雄心壯志想要創業的夢想,就在冷酷市場的現實打擊中失敗了。 這是我對於「產品該如何在市場上存活」這件事情,學到的第一個深刻教訓。 原來不是東西做完,我覺得很棒,自然就會大賣? 那麼我到底缺了什麼呢? ▋即使是拼裝車,也能賣抱持著這個疑問,我離開遊戲業之後,進入了網路新創的領域。 進入網路業的開始,我在一家跨國的影音平台,擔任台灣區營運。 坦白說,以產品的角度而言,這個影音平台簡直是慘不忍睹的拼裝車。 但即使是這樣的拼裝車,也讓我在一年的時間,將台灣區會員從幾萬人提升到二十多萬。 協助日本藝人、台灣樂團、SEGA 等日本大企業提案合作直播活動。 最後日本母公司看見台灣區的流量與會員人數崛起,也把巡迴演唱會辦到了台灣來。 離開這份工作前的最後一個大案子,當時巡迴演唱會的實體售票、線上直播、回放資格、演唱會周邊等等營收破億。 但是我到底作了什麼呢? 如果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這個影音平台的各種使用者體驗以及架構,實在是非常糟糕。 而且我身為營運,沒有辦法直接干涉產品規格,只能想辦法利用。 所以我能做的事情,是一個一個去蒐集可能有流量以及話題性的事情,讓這些東西在我們平台發生。 一兩簇小火花,風一吹就熄滅了。 但聚集了一捧又一捧的火花,旁邊再放上易燃物。 流量的風口就成了助長火勢的動能。 這是我對於「產品該如何在市場上存活」這件事情,學到的第二個深刻教訓。 即便只是堪用的拼裝車,但懂得營運,依然可以搭上風口的動能。 ▋要找到第一隻羊,才能持續賣後來我在新創公司擔任產品經理,負責從零到一。 對產品經理來說,全新產品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如何開發,而是冷啟動問題。 如何讓新產品的用戶從無到有、如何與用戶建立關係持續互動? 這就是梁寧在《產品思維30講》討論的「第一隻羊」。 你做了一個產品,就好像圈了一塊地,上面種草。 羊群若是經過看都不看一眼,那這個產品就白搭了。 那羊群要怎麼樣才會願意多看一眼呢? 需要第一隻羊。 先有一隻羊在裡面吃草,而且願意留下來。 其他路過的羊群看到這裡有羊在吃草,才有機會引發羊群效應。 這又回到營運問題了:如何找來第一隻願意留下來的羊? 這是我對於「產品該如何在市場上存活」這件事情,學到的第三個深刻教訓。 第一隻羊的策略,也可以說是顧客的增長策略,一般來說會分為三階段:
拋出吸引羊的誘餌、引導羊群體驗美味的草、確保羊群留下來成為熟客。 這裡面涉及大量人們的情境洞察、動機觸發、行為設計,相當迷人好玩。 這也成為後來我投入用戶體驗的領域,成為體驗設計顧問的契機。 ▋過去用錢也買不到的教訓這些深刻又痛苦的教訓,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很難與人交流。 但這次與飛鳥涼 Sam 尬聊的過程,非常震驚他所分享的營運故事。 從如何去挖掘一開始不被看好的產品? 如何用數據驗證新品的競爭力? 如何運用早期用戶社群作為槓桿來放大廣告成效? 飛鳥涼 Sam 大非常坦承又務實的分享了他的寶貴經驗。 我們聊到後面,對於行為經濟學上面的損失厭惡以及誘因設計,也有很多令人興奮的討論。 這讓我非常期待飛鳥涼 Sam 大接下來在知識衛星上面所開的線上課程《百億遊戲營運行銷全攻略》。 主題包含:
我認為這是產品經理、發展個人品牌的專家們,都相當需要的領域知識。 Sam 大大還笑說,這些都是用大量的錢買到的教訓。 如果你對如何在市場上活下來、如何找到市場破口、如何掌握用戶心理以及上癮的底層邏輯感興趣。 我相信這是一個最 Fit 台灣經驗的專家,所總結出來的有效策略打法。 現在這堂線上課程在知識衛星平台上正在募資優惠中,早鳥優惠低於5折,我也獲得了一組折扣碼「soking遊戲」 你可以在結帳時輸入,再折 350 元。
有買的人可以過來跟我說,到時候我們辦個小聚活動,來互相交流心得吧!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在台灣從事軟體產品開發的人,以比例來看,有許多人的工作所開發的軟體產品服務,是用於服務特定情境中的工作者,而不是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 譬如商店裡面使用的 POS 機系統,是處理銷售過程的資訊流,主要的使用者可能是店員、店長,或者如果背後有連鎖集團,那就還會有總公司的會計、管理部門等等。 又譬如,我們曾經有過基因檢測公司的客戶,會基於「基因檢測」這個服務流程,來打造一個營運系統,同時服務出外勤的業務、收檢體的單位、基因檢測的顧客、實驗室、需要看報告的醫生等等。 又或者,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客戶,他們專門協助五金加工相關的製造業生產線,搭建數據分析的AI模型,用來預測產線的機器設備設定與產能、良率之間的關係。 甚至還有,我們曾經協助工研院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評估民營化轉型過程,整個台電相關部門之間對於會員數據 CRM 的需求是什麼? 這些數位軟體都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服務,因此沒有入行之前,相當難以想像。 ▋數位轉型不只是數位化,而是創造連結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那就是「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而所謂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將工作上的表單變成 Excel 報表。...
哈囉,朋友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煩惱:我想要做點什麼,但預算不多、團隊人手有限,也還沒什麼客戶能問。 市場好像有機會,但又看起來一片模糊,該怎麼起手呢? 我常常在陪伴創業者或新產品團隊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想與你推薦一個我非常喜歡、實際也帶過很多人嚐試過的方法:E.P.I.C 市場探索框架。 這是一套低成本、重行動、很接地氣的市場探索方式。 特別適合創業早期或資源有限的你,可以像偵探一樣,用最簡單的工具,逐步驗證你理想客群的樣貌。 ▋什麼是 E.P.I.C 市場探索框架? 簡單來說,E.P.I.C 是四個階段的縮寫: Exploration(現象觀察):走進目標場域做游擊訪談,看看人們到底怎麼活著。 Profiling(描繪目標場景):用問卷確認用戶痛點、分群特性。 Influence(議題引流):產出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吸引潛在客群主動靠近。 Conversion(信任建立):提供低門檻的體驗型產品服務,建立信任並促成轉換。 這是一套結合產品思維與 UX 洞察的行動策略,經過實戰中踩過、摔過、走過的路,所淬煉出來的低成本探索市場方案。 ▋越專業越容易踏入的陷阱...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