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為你的個人事業探索目標客群(二)聆聽各種聲音


哈囉,朋友

當我們踏上發展自己個人事業的道路,會開始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音。

在我們不確定前方道路的時候,這些眾聲喧嘩,讓我們更加混亂。

譬如我們內心會發出許多聲音,可能是不甘心被埋沒的才能,可能是充滿活力的野心,也有可能是患得患失的恐怖。

外在的聲音也接踵而來,有些人會是不請自來的指教,有些人會懷抱著目的接近我們,也有些人會單純對我們感到好奇。

面對這些聲音,急著爭辯是最下下策的表現。

辯駁我們內心的聲音,就彷彿在為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順便否定了自己。

與外來的聲音爭輸贏,我們最終贏得的是可悲,從此失去一切願意與我們連結的人。

除了爭辯,我們其實還有所選擇。

我很喜歡的奇幻作品《地海巫師》,主角大法師格得幼年時期的恩師歐吉安,他曾經說過一句話。

「要聆聽,必先靜默。」

我們急著發出聲音時,是聽不見其他聲音的。

面對各色各樣的聲音,我會做這幾件事情,用來聆聽: - 透過書寫記錄自己的內在聲音 - 聽聽圈外人如何看待我所擅長的事 - 聽聽與我相似道路的人他們的故事

▋透過書寫記錄自己的內在聲音

我們可以成為自己的第一個好聽眾。

內在的聲音本來沒有形狀,飄忽不定。

偏偏沒來由的一句話,又令我們耿耿於懷。

成為自己的好聽眾的一個方法,就是透過書寫,邀請內在的聲音現形。

如果不知道如何從紛亂的思緒中起筆,可以嘗試從提問開始。

例如我們有個難以言喻的煩惱,我們可以寫下對自己的提問:

「我現在感覺很煩惱,那個難以言喻的感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感覺,就從命名感覺開始,將被命名的感覺與時間進行連結。

時間感會引導我們的腦袋,尋找出有關連的記憶。

從感覺出發,透過時間旅行,回到產生感覺的場景。

將這些過程疏理出來,發現自己內在聲音為何煩躁不安。

如此一來,我們既沒有否定自己的聲音,也讓抽象感受有了具體現形的線索。

▋聽聽圈外人如何看待我所擅長的事

可以的話,盡量尋找陌生的圈外人,聽他如何看待我們想做的事。

不是我們身邊的人,因為同溫層往往是舒適圈。

有時候是這樣,在一所藝術大學裡面,能徒手在黑板上畫畫似乎只是學渣等級的基礎技能。

但若是在一群健身教練當中,能用板書畫出一張素描圖就是小圈圈中的繪畫大手了。

我們做的事情沒有變,但場景與人群置換之後,價值感受變了。

當我們一直跟同樣的一小群人互相比較彼此擅長的事,那叫做內卷。

當我們聽聽陌生人如何看待我們擅長的事,那才是探索市場。

▋聽聽與我相似道路的人他們的故事

如果一條道路前行無人,我們發現自己是開拓者,風險與機運並存。

然而如果這條道路曾經有人開拓過,但始終後繼無人,那有沒有一種可能,這是個坑?

有些坑是無解的局,可能是這個時代的限制。

例如把一個專精區塊鏈技術的工程師丟到春秋戰國,他一身軟體工程的知識無以為繼,頂多是一個稍微聰明些的小白。

像這類無解的局,被稱為「重力問題」。

例如 Paypal 早期創業募資的時候,他們的題目是行動支付。

要知道,那可是在電商尚未發達,行動網路緩慢如蝸牛,iPhone 尚未橫空出世的年代。

PayPal 本來的想像,是在商務應用的情境中,人們用無線通訊來轉帳,他們第一筆資金到帳就是在咖啡店由投資人使用無線通訊技術轉帳。

他們為了Demo這個技術,順手開發了一個網頁版本當作技術展示。

結果沒想到,開始有一堆莫名其妙的使用者。

一直跑來問 Paypal:「我把東西放在 eBay 上,能不能用你們的方式收款?」

PayPal 一開始的態度是:「不!我們是作通訊技術支付的公司!不准你們亂搞什麼網站上買東西賣東西的付款!」

然而越來越多用戶的聲音不斷湧入,他們很狼狽的應付一段時間。

才突然醒來:「我們在沒有行銷的情況下,這些人卻瘋狂的想要我們的產品,但是行動通訊支付的業務卻推不起來,我們是不是搞錯方向了呢?」

然後才是我們後來認識的PayPal 。

▋結語

每個時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重力問題」。

聽聽其他走在路上的人的故事,我們有機會發現重力問題的線索。

或許這不能幫助我們一飛沖天,但有機會少踩一點坑。

也可以聽聽圈外人對我們所作事情的看法。

能幫助我們發現,價值可能不是我們多做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在哪邊作事。

最後,我們可以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

透過書寫與提問,與自己的感覺對話,找出混亂思緒的源頭。

為了幫助自己前行。

這是我對於探索目標客群中,我們可以透過聆聽各種聲音,所做到的事情。

分享給你,希望能有所幫助。

如果你有任何需要,我也願意扮演一個聆聽者。

輕鬆的聽你聊聊。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我們在專業工作上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 產生溝通問題的原因,是認知落差。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在對方腦袋中的理所當然,不見得相容於我們腦袋中的作業系統。 在我們覺得重要的規範或標準,可能對方一無所知,但又理直氣壯自己的無知。 這些都是隱藏在溝通當中的前提假設。 腦袋中的認知落差,加上語言表達的曖昧模糊,造就了溝通的困難。 而溝通困難讓溝通場景中的情緒壓力提昇,參與者的不耐煩以及立場對撞,讓溝通進入負向循環。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你是對的,我也是對的? 又或者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不需要百分之百的互相認同,只需要確認彼此之間的認知,有哪些共識? 我想與你介紹,我在產品設計顧問這份工作上,是如何運用「概念模型」,在複雜又龐大的專案溝通當中生存下去的撇步。 ▋取得共識的第一步:將概念視覺化 千萬不要小看人的大腦。 我們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區,簡直是小的看不到。 承認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記憶表現,跟金魚差不多。 開會的時候,許多人可能還會一邊想著其他事情。...

哈囉,朋友 假設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正踏入發展自己事業的道路上,該怎麼選擇目標客群才好呢? 許多人會在這個階段產生自我懷疑,因為好像自己的能力很有市場,可以幫助到很多人。 但又非常不確定,該鎖定什麼樣的目標客群才是對的? 這些問題就是新創事業領域的產品經理,每天每天在困擾的問題。 因此我想以產品設計顧問的角色,提供一些行動參考,分享給你。 在探索目標客群的這條路上,有三個初期的階段是這樣的: 認識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與圈外人聊聊你擅長的事 重複幫人解決同一個情境的問題 今天我想先與你分享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事:自我評估。 ▋什麼是專家? 通常我們會成為專家,多半是在某個職業領域浸潤多年。 這個領域的知識深入我們的骨髓,我們下意識的就能運用綜合複雜的知識與能力,來完成任務。 像這樣的專家內隱知識,儲存在我們腦袋中,被稱呼為心智模型(心理學的術語叫做基模 Schema)。 我們腦袋中的心智模型,是一種認知的結構,基於過去的經驗累積而形成。 你也可以把心智模型想像成一張藍圖,我們對於同類型事物的認知理解,會用這張藍圖來去進行比對。...

哈囉,朋友 人會渴望參與創造的過程,事實上,當我們覺得眼前的成品當中的一部分出自我們的貢獻時,我們就已經選邊站了。 這是一種認知偏誤,也是著名的 IKEA 效應。 因此創造性活動場域的設計,是引導者主持流程,由參與者產生結果。 引導者與參與者對於這場活動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為了讓活動能順利進行,引導者與參與者需要以下四種基本心態,這包括: 付出 回應 尊重 了解 ▋付出:我們一同為了某種事物付出努力 ▋ 一個人如果沒有付出,我們還會認為他有所參與嗎? 創造性活動場域是一場共同行動的關係。 關係的締結來自於參與,而不是旁觀。 就像我們單方面的觀看廣告,應該沒有人會覺得自己參與了廣告影片。 但若我們去了一場品牌企業所主辦的 OO 生活節活動,光是我們願意移動,就已經開始付出,進而產生了意義。 我們去參加一場品牌活動或展覽,這樣的付出獲得了主觀經驗感受。 更積極的付出則是你與我一起產生了某種客觀結果。 例如這是由你親自生火,慢烤三個小時才上桌的烤乳豬,由你來招待你的朋友。 再次強調,人們會愛上自己親自動手付出所產生的事物。 ▋回應:對他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進行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