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假設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正踏入發展自己事業的道路上,該怎麼選擇目標客群才好呢? 許多人會在這個階段產生自我懷疑,因為好像自己的能力很有市場,可以幫助到很多人。 但又非常不確定,該鎖定什麼樣的目標客群才是對的? 這些問題就是新創事業領域的產品經理,每天每天在困擾的問題。 因此我想以產品設計顧問的角色,提供一些行動參考,分享給你。 在探索目標客群的這條路上,有三個初期的階段是這樣的:
今天我想先與你分享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事:自我評估。 ▋什麼是專家?通常我們會成為專家,多半是在某個職業領域浸潤多年。 這個領域的知識深入我們的骨髓,我們下意識的就能運用綜合複雜的知識與能力,來完成任務。 像這樣的專家內隱知識,儲存在我們腦袋中,被稱呼為心智模型(心理學的術語叫做基模 Schema)。 我們腦袋中的心智模型,是一種認知的結構,基於過去的經驗累積而形成。 你也可以把心智模型想像成一張藍圖,我們對於同類型事物的認知理解,會用這張藍圖來去進行比對。 例如當我講到「貓」,你的腦袋中浮現的可能是不特定的貓的形象(毛茸茸、大眼睛、有耳朵跟尾巴),這就是在調動你腦袋中關於「貓」的心智模型。 一般人對於貓的心智模型可以僅止於此,能夠在日常生活指認出貓就足夠了。 但專家可就不同了,專家腦袋中的藍圖可以用非常高的解析度,觀察入微的發現外行人無法辨別的細節。 譬如我曾經訪談過長年在救援流浪貓的愛媽,他們可以走進一個街區,晃一眼就評估這附近的浪貓有沒有人在餵食、有沒有被結紮過、有哪些可能生病了需要救援。 所以,如果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的身上可能累積了許多你覺得理所當然的超能力。 在你看來是下意識完成的行為或判斷,對於外行人來說可能要想破腦袋。 ▋專家的隱形限制每個領域的專家在施展自己超能力時,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發動條件的限制。 是的,就像念能力一樣,如果沒辦法滿足發動條件,神技就像垃圾一般。 例如我過去是軟體業產品經理,絕大多數的能力都需要在軟體開發團隊當中,才能夠滿足發動條件。 就像有人可能是量子電腦工程師,把他丟到荒島求生也是穩死。(除非他另外點出了野外求生大師技能樹) 這也是許多專家開始發展個人事業時,通常優先選擇 B2B 模式,只跟懂自己專業的對象交易的原因。 ▋評估超能力的發動條件所以當我們在進行自我評估時,首先會把自己能做的「場景」、「行為」、「效益」,一條一條的萃取出來。 例如:我在研究產品需求時(場景),可以進行數據分析(行為),用來評估需求的影響力(交付效益)。 然後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我要發動這個能力,需要具備哪些前提條件。 以「數據分析」這個前提條件來看,我會需要一個營運中的產品,還有必須要先把數據蒐集的工具進行正確的設定。 所以我就會發現,當我以產品設計顧問的身分,去幫助別人評估產品需求時,我其實沒辦法馬上發動我的能力。 因為首先對方可能還沒有數位產品,那又何來數據? 其次對方可能根本沒有任何蒐集數據的工具或習慣,那光是要看到有意義的數據,或許就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當我們以某個領域的專家,開始跨出原本的圈層之後,那些理所當然的能力發動條件,會開始發現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 ▋打造你的能力發動領域看見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能力發動條件的真正限制之後,就可以著手處理。 解決方案就是,把問題拖進我們準備好的領域空間。(領域展開!) 譬如產品數據分析這個能力發動需要兩個前提:具備數位產品、正確安裝數據工具。 那在「具備數位產品」這個條件上,就可以嘗試看看 - 介紹對方使用現成的平台 - 幫對方打造一套數位產品 - 放生對方,準備好再來 設定好了領域展開的方式,那麼最後能來到我們面前的人,就都是被篩選過的客群。 ▋結語自我評估是發展個人事業初期相當重要的一步。 越清楚的定義能力發動條件,才能看清楚要怎麼篩選客群。 如果你對於該如何萃取自己的專業能力感興趣,可以來信跟我說。 人數夠多的話我再看看怎麼舉辦,帶大家體驗萃取自己能力的引導工作坊。 新的系列文,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在台灣從事軟體產品開發的人,以比例來看,有許多人的工作所開發的軟體產品服務,是用於服務特定情境中的工作者,而不是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 譬如商店裡面使用的 POS 機系統,是處理銷售過程的資訊流,主要的使用者可能是店員、店長,或者如果背後有連鎖集團,那就還會有總公司的會計、管理部門等等。 又譬如,我們曾經有過基因檢測公司的客戶,會基於「基因檢測」這個服務流程,來打造一個營運系統,同時服務出外勤的業務、收檢體的單位、基因檢測的顧客、實驗室、需要看報告的醫生等等。 又或者,我們也曾經有過一個客戶,他們專門協助五金加工相關的製造業生產線,搭建數據分析的AI模型,用來預測產線的機器設備設定與產能、良率之間的關係。 甚至還有,我們曾經協助工研院以及台灣電力公司,評估民營化轉型過程,整個台電相關部門之間對於會員數據 CRM 的需求是什麼? 這些數位軟體都不是一般我們日常生活可見的服務,因此沒有入行之前,相當難以想像。 ▋數位轉型不只是數位化,而是創造連結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那就是「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 而所謂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將工作上的表單變成 Excel 報表。...
哈囉,朋友 你是否也曾經這樣煩惱:我想要做點什麼,但預算不多、團隊人手有限,也還沒什麼客戶能問。 市場好像有機會,但又看起來一片模糊,該怎麼起手呢? 我常常在陪伴創業者或新產品團隊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問題。 因此我想與你推薦一個我非常喜歡、實際也帶過很多人嚐試過的方法:E.P.I.C 市場探索框架。 這是一套低成本、重行動、很接地氣的市場探索方式。 特別適合創業早期或資源有限的你,可以像偵探一樣,用最簡單的工具,逐步驗證你理想客群的樣貌。 ▋什麼是 E.P.I.C 市場探索框架? 簡單來說,E.P.I.C 是四個階段的縮寫: Exploration(現象觀察):走進目標場域做游擊訪談,看看人們到底怎麼活著。 Profiling(描繪目標場景):用問卷確認用戶痛點、分群特性。 Influence(議題引流):產出能引起共鳴的內容,吸引潛在客群主動靠近。 Conversion(信任建立):提供低門檻的體驗型產品服務,建立信任並促成轉換。 這是一套結合產品思維與 UX 洞察的行動策略,經過實戰中踩過、摔過、走過的路,所淬煉出來的低成本探索市場方案。 ▋越專業越容易踏入的陷阱...
哈囉,朋友 我的日常工作是體驗設計顧問,這個工作經常要處理的事情,就是分析人們的行為。 譬如要規劃一個健身房的營運流程,那就要梳理出什麼樣的角色、在哪些場域、做了什麼行為、有哪些眉角。 如果要打造一個大型企業需要的內部應用系統,那更是要了解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稱角色之間是如何互動,以及他們完成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時,所需要的資訊需求。 如果要探索創新產品服務的商業機會,那就要去挖掘社會上存在的現象議題,透過訪談或數據,找出形形色色、不同圈層的人們行為背後,重複出現的行為模式。 這就像常常在 Netflix 上看到的廚藝大賽,廚師要根據料理的主題,先對可能需要的食材進行研究,然後才能充分的發揮想法烹飪出美味料理。 大廚們進行烹飪,需要的是食材。 而體驗設計師進行服務體驗的設計,需要的材料則是人類行為。 我就像一個模式獵人(Pattern Hunter),深入認知的曠野中,狩獵神出鬼沒的心智模型。 我想要透過這篇文章,記錄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概念: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 以物件導向重構概念模型 歸納法與演繹法 知識性結構與歷程性結構 ▋提取心智模型:理解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