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為你的個人事業探索目標客群(一)自我評估


哈囉,朋友

假設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正踏入發展自己事業的道路上,該怎麼選擇目標客群才好呢?

許多人會在這個階段產生自我懷疑,因為好像自己的能力很有市場,可以幫助到很多人。

但又非常不確定,該鎖定什麼樣的目標客群才是對的?

這些問題就是新創事業領域的產品經理,每天每天在困擾的問題。

因此我想以產品設計顧問的角色,提供一些行動參考,分享給你。

在探索目標客群的這條路上,有三個初期的階段是這樣的:

  • 認識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 與圈外人聊聊你擅長的事
  • 重複幫人解決同一個情境的問題

今天我想先與你分享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事:自我評估。

▋什麼是專家?

通常我們會成為專家,多半是在某個職業領域浸潤多年。

這個領域的知識深入我們的骨髓,我們下意識的就能運用綜合複雜的知識與能力,來完成任務。

像這樣的專家內隱知識,儲存在我們腦袋中,被稱呼為心智模型(心理學的術語叫做基模 Schema)。

我們腦袋中的心智模型,是一種認知的結構,基於過去的經驗累積而形成。

你也可以把心智模型想像成一張藍圖,我們對於同類型事物的認知理解,會用這張藍圖來去進行比對。

例如當我講到「貓」,你的腦袋中浮現的可能是不特定的貓的形象(毛茸茸、大眼睛、有耳朵跟尾巴),這就是在調動你腦袋中關於「貓」的心智模型。

一般人對於貓的心智模型可以僅止於此,能夠在日常生活指認出貓就足夠了。

但專家可就不同了,專家腦袋中的藍圖可以用非常高的解析度,觀察入微的發現外行人無法辨別的細節。

譬如我曾經訪談過長年在救援流浪貓的愛媽,他們可以走進一個街區,晃一眼就評估這附近的浪貓有沒有人在餵食、有沒有被結紮過、有哪些可能生病了需要救援。

所以,如果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的身上可能累積了許多你覺得理所當然的超能力。

在你看來是下意識完成的行為或判斷,對於外行人來說可能要想破腦袋。

▋專家的隱形限制

每個領域的專家在施展自己超能力時,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發動條件的限制。

是的,就像念能力一樣,如果沒辦法滿足發動條件,神技就像垃圾一般。

例如我過去是軟體業產品經理,絕大多數的能力都需要在軟體開發團隊當中,才能夠滿足發動條件。

就像有人可能是量子電腦工程師,把他丟到荒島求生也是穩死。(除非他另外點出了野外求生大師技能樹)

這也是許多專家開始發展個人事業時,通常優先選擇 B2B 模式,只跟懂自己專業的對象交易的原因。

▋評估超能力的發動條件

所以當我們在進行自我評估時,首先會把自己能做的「場景」、「行為」、「效益」,一條一條的萃取出來。

例如:我在研究產品需求時(場景),可以進行數據分析(行為),用來評估需求的影響力(交付效益)。

然後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我要發動這個能力,需要具備哪些前提條件。

以「數據分析」這個前提條件來看,我會需要一個營運中的產品,還有必須要先把數據蒐集的工具進行正確的設定。

所以我就會發現,當我以產品設計顧問的身分,去幫助別人評估產品需求時,我其實沒辦法馬上發動我的能力。

因為首先對方可能還沒有數位產品,那又何來數據?

其次對方可能根本沒有任何蒐集數據的工具或習慣,那光是要看到有意義的數據,或許就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當我們以某個領域的專家,開始跨出原本的圈層之後,那些理所當然的能力發動條件,會開始發現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

▋打造你的能力發動領域

看見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能力發動條件的真正限制之後,就可以著手處理。

解決方案就是,把問題拖進我們準備好的領域空間。(領域展開!)

譬如產品數據分析這個能力發動需要兩個前提:具備數位產品、正確安裝數據工具。

那在「具備數位產品」這個條件上,就可以嘗試看看 - 介紹對方使用現成的平台 - 幫對方打造一套數位產品 - 放生對方,準備好再來

設定好了領域展開的方式,那麼最後能來到我們面前的人,就都是被篩選過的客群。

▋結語

自我評估是發展個人事業初期相當重要的一步。

越清楚的定義能力發動條件,才能看清楚要怎麼篩選客群。

如果你對於該如何萃取自己的專業能力感興趣,可以來信跟我說。

人數夠多的話我再看看怎麼舉辦,帶大家體驗萃取自己能力的引導工作坊。

新的系列文,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跟需求方、利害關係人進行需求訪談,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不舒適的過程。 這個不舒適的原因,來自於「不確定性」。 ▋需求訪談是一份充滿不舒適的任務 有可能你被要求去處理完全不熟悉的問題,因此不知該如何著手。 即使你是專家,來找你的人所提的需求,也往往跟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所落差。 所以專家也不能只聽需求方表面的描述,還要像個偵探去挖掘問題背後的問題。 即使你搞懂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件事情影響許多不同的人。 那些被影響的人們,不一定想要改變。 除了面對人性的矛盾,你還要想辦法安排一切計畫。 讓這些充滿不確定性的炸彈,被放在一籃子計畫裡面,隨時等著爆炸。 這麼多不確定性的東西,要跳下去處理,會舒適才奇怪吧? ▋所有的問題都是認知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適應這些讓我們不舒適的挑戰呢? 看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想從「認知負荷」的角度,來與你分享。 認知負荷,就是你大腦裡面高速公路的「車流量」。 當我們大腦中的主控台要執行某個意圖時,需要原物料(記憶、情報)。 而當某些任務過於複雜,主控台一口氣下單超多原物料卡車。...

哈囉,朋友 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有個最重要的指標。 那就是知道「如何了解需求」。 ▋區分菜鳥的指標 我訪談過許多專業工作上的用人主管,反覆的對他們提出一個問題: 「怎麼樣算是可靠、能獨當一面的戰力呢?」 我本來期待會聽到五花八門的答案,或者各種專業領域的能力評估方式。 結果答案意外單純。 這些專業領域的主管,不約而同的跟我說:「要會提問。」 收到一個工作上的指示、別人委託的工作、上面老闆突然有個想法丟下來。 直接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的,都是菜鳥。 菜鳥會浪費無數時間在猜想對方到底要什麼、在瘋狂腦力激盪提出有用的想法、在反覆修改一千次之後雕琢自己不夠完美的構想。 然後完全搞錯方向,一直重做。 ▋菜鳥的陷阱 例如,同事跑來問說,能不能幫我規劃一個問卷? 這是「他們想要一個問卷」。 但他們為何需要一個問卷呢? 沒有了解原因的菜鳥,可能會直奔主題,問對方要調查什麼? 甚至可能會糾結自己忘記以前學過的統計,還上網買了兩本書來惡補。 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題目該如何設計之後,才被主管打槍。 打槍的理由是:問卷看起來不夠吸引人。 菜鳥會楞住,問卷為什麼要吸引人?...

哈囉,朋友 2024 年對我來說是既辛苦又充滿意義感的一年。 以 ABZ 計畫的角度來說,今年是我的 A 計畫正式換上職業講師這個身分的一年。 一人公司的自僱者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 1. 收入不足,也不穩定 2. 收入足夠,但不穩定 3. 收入足夠,穩定,但很累 4. 收入足夠,穩定,且輕鬆 我在八、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之後,開始了自僱者的人生階段。 第一、二年處於無頭蒼蠅的狀態,好像什麼都可以做,什麼樣的合作機會來了都接。 很努力的從收入不足狀態,追趕上了先前工作時的薪資收入。 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自己沒有累積,只是在瞎忙。 第三年開始專注在產品設計 UX 顧問案上面,推掉了不相關的工作。 沒想到營收跟案源反而直線上升,一下子進入爆炸忙碌的狀態。 於是第四、五、六年,我掉進了一個陷阱:開始聘僱員工。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學習到教訓,那就是我在談業務、公司經營這件事情上沒什麼熱忱。 明明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自己動手做研究、規劃產品,然而當我變成公司經營者,這些帶給我意義感的工作就遠離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