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來信:將完形心理學應用於訪談技術


哈囉,朋友

在 UX 研究了解消費者的歷程中,我們經常透過訪談來了解需求。

雖然我們的生命經驗有限,但透過採集其他人的經驗,可以擴展我們對於問題本質的了解深度。

在訪談之中,經常會遇到受訪者講一件事情的脈絡時,他所使用的概念與詞彙,與我們所知有落差。

譬如我們腦袋中只認識「壽司」這個概念,但受訪者提到這類事情時,用的詞彙有「Sashimi」或「Nigiri」。

提問者覺得自己在討論壽司店的用餐情境,受訪者也覺得自己在討論同一件事。

如果「壽司」等於「Sashimi」或「Nigiri」,為什麼受訪者要用不同的詞彙呢?

語言的精細程度,往往能反映出我們認知的顆粒度。

認知程度深的內行人,他們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變化型」、「局部分解」、「階段性」、「常見狀況」等等,可能都有特殊的字彙用來描述。

譬如居住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據說他們的語言中有超過 60 個單詞用來描述冰雪。

在特定領域被命名的事物,背後通常會帶起一連串關於這件事情的脈絡。

這是我們在進行陌生領域的 UX 研究時,相當好的契機,幫助我們用細膩的字詞與觀點,認知整個領域的訊息。

那麼,具體在訪談之中,可以怎麼做呢?

接下來我將與你介紹將完形心理學運用於訪談技術中的三個層次,這分別是:

  1. 概念主體與指向性
  2. 抽象完形
  3. 上堆下切

▋基礎:概念主體與指向性

當我們說一件事情「抽象」的時候,通常是在說「我聽不太懂這是什麼意思」。

譬如說畢卡索的抽象畫,看著似曾相似的線條,像是一頭牛,因為沒有更具體的部位,所以不太確定。

但其實抽象這個字彙,是在討論不同事物背後相同的本質。

例如《咒術迴戰》跟《我推的孩子》,都是漫畫改編的熱門動畫。

所以在語境中,可能會這樣講:「你有看過《我推》的原作對吧?」

在這邊,「原作」這個詞彙同時展開了兩個概念。

一個是起點的主體概念,一個是語言中的指向性。

當下受訪者講「《我推》的原作」,代表他當下講的《我推》不是原來的漫畫,而是從《我推的孩子》動畫版作為起點,與我們進行討論。

因此我們要在語言之中識別受訪者所使用的抽象詞彙(或代名詞),當下所指的主體概念是什麼?

才會理解受訪者意有所指的方向在哪邊。

▋應用:抽象完形

當我們能抓住「主體概念」的尾巴時,就有機會對其領域展開。

一樣回到上述例句「你有看過《我推》的原作對吧?」

我們可以在訪談當中探索其中的具體案例(現象)以及抽象層級(意義)。

例如我們透過開放性問題、具體化事件提問,來請受訪者舉例,從「原作」這個詞彙整理出以下記錄:

具體案例:《我推的孩子》、《超時空要塞》、《星際大戰》

抽象層級:原作是漫畫、原作是動畫、原作是電影

然後又發現,動畫還有分為「影視版」與「劇場版」。

抓住主體概念的尾巴,然後探索具體案例,並且回推抽象層級有哪些類型。

這樣一來,一個陌生領域的具體現象與抽象概念,就可以快速整理出對照的資訊,幫助我們快速搞懂狀況。

▋進階:上堆下切

熟悉抽象概念的訪談應用之後,我們可以將這個技術用在一些很難訪談的對象身上。

譬如:邏輯概念混亂的受訪者、對我們有防備心的受訪者、沒什麼開口意願的受訪者、過度專業不知道該如何與我們分享的受訪者。

這個進階技術的口訣是這樣:

上堆:真、真、假 跟對方討論抽象概念的類型,故意說錯

下切:真、缺、真、真 跟對方討論具體事例,故意缺漏

人總是善於發現別人的問題。

如果受訪者具備我們想了解的領域知識,當他聽到自己擅長的事物被錯誤詮釋,通常會忍不住指正。

一來我們可以吸引對方主動開口解釋更多我們想了解的事情。

二來我們可以在多個受訪者之間交叉比對同一個概念的詮釋。

這能幫助我們用更立體的角度觀察研究主題的相關脈絡。

▋結論

訪談這門技術是我在 UX 教學領域的起家厝。

今年學習 NLP 之後,有了很好的框架,幫助我自己將過去的專家直覺,透過有系統的框架整理成為可複製的技術。

也分享給你,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最後工商一下,八月底我受到朋友的邀約,特別在高雄開一場用戶旅程工作坊。

這場工作坊的內容特別適合一人公司、個人品牌經營者。

另外這也是一場「火烤」為主的工作坊,我會用顧問討論的手法

帶參加的朋友痛苦的分析自己的產品服務在用戶旅程上的缺口。

剩下名額不多,有興趣的朋友月底見!

時間:8/30(五)10:00 - 15:00 [ 午餐休息時間1小時 ]

費用:2990元(附午餐&點心)

地點:高雄市前金區七賢二路189號10樓之3

報名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TU_FD1hYdIMAZLsk51CbfFufzA8ng2YimKgTF3QUYM2bSLg/viewform

by Soking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閱讀哈拉瑞的《連結》,看到他討論「資訊的定義」,相當引人入勝。 身為歷史學者的哈拉瑞綜觀人類整個大歷史的關鍵事件,他提出資訊的用途是為了產生連結。 所謂的資訊這種東西,就是能夠將不同節點都連結成網路,創造出新的現實。 哈拉瑞說,資訊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本來就不是要去呈現既有的現實,反而是要去連結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帝國),以創造出全新的現實。 只要能將各個不同的點,連結成網路,就是資訊。 所以資訊不一定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而是要把人事物組織起來。 身為一個在資訊軟體業工作了一輩子的我來說,這些描述句句合理,又句句重新定義了我看事情的角度。 根據哈拉瑞的定義,我重新看待什麼是軟體。 過去我會說,軟體的本質就是將各種概念變成可運算的結構化資訊。 就像水是沒有形狀的,所以無法運算,只要將水裝入容器之後,就成為了可運算的單位。 就像時間是一種抽象概念,人類最早對時間的感受來自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運動關係(四季與日夜)。 當我們把時間這個抽象概念套上了刻度,用小時、分鐘、秒來定義時間之後,時間就成為可以運算的單位。...

哈囉,朋友 這個週末我去了解夢工作坊,兩天的時間沉浸在潛意識漂浮的場域中。 恰好我自己犯了蠢,身心科幫助降低焦慮與入睡的藥已經吃完,但沒有安排時間去拿。 因此我在渾渾噩噩睡眠不足的狀態中,經歷了兩天的解夢工作坊。 我在今年七月的 NLP 課程結業式中,與課堂夥伴們說。 我這輩子哭的次數不多,上一次是關於想要結束生命,這一次是關於重新找到活下去的路。 最近工作伙伴沛穎與我分享,關於男人的自殺率。 這件事情在台灣,男性是女性的兩倍。 男人似乎是個悶聲葫蘆,狀態表上只分「想得開」與「想不開」。 包括我自己也曾經陷入想不開的困境中。 那種困境不是源自於任何物理上的拘束,而是自己對自己的封閉。 認為自己沒有了選擇。 認為唯一選項已經從這個世界的選單上變成灰色了。 所以只剩下登出一途。 有趣的事情是。 潛意識居然會在這個過程,沒有放棄自己,產生創造性的行為。 那是我們的夢。 我們在清醒的世界中萬念俱灰時,潛意識依然活躍。 他在為我們產生跳躍性的連結,看見不同的抽象層意義。 新的意義。 我發現這是透過解夢這項活動,看見的有趣事情。 這世上最有趣的話題之一就是夢境了。...

哈囉,朋友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大人學的 Joe 跟 Bryan 合寫的一本書,就叫做《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我在思考自己的 ABZ 計畫時,也是用這個角度來看待我所累積的事物。 尤其是關於「能力」。 我對能力的定義是:親手實踐打造事物的技能。 能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並且可以客觀檢視產出成果。 以下我想與你分享三個我對於認識自己能力的思考: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將能力樂高化,豐富自己的百寶箱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知識不重要,我自己就是個知識的囤積狂。 我要說的是,看別人游泳的影片一百次,我們並不會誕生游泳的能力。 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得下水才行。 我們最常見的思考誤區,就是錯把知識當能力。 如果你為了增加人生選項而進行閱讀,這很好,可以添加思考的材料。 但如果僅僅是看書、買線上課來看,這不是能力,僅僅是囤積了一堆沒用的知識而已。 不是知識本人沒用,是你本人沒有在運用知識。 運用知識來從事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才會誕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