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在 UX 研究了解消費者的歷程中,我們經常透過訪談來了解需求。 雖然我們的生命經驗有限,但透過採集其他人的經驗,可以擴展我們對於問題本質的了解深度。 在訪談之中,經常會遇到受訪者講一件事情的脈絡時,他所使用的概念與詞彙,與我們所知有落差。 譬如我們腦袋中只認識「壽司」這個概念,但受訪者提到這類事情時,用的詞彙有「Sashimi」或「Nigiri」。 提問者覺得自己在討論壽司店的用餐情境,受訪者也覺得自己在討論同一件事。 如果「壽司」等於「Sashimi」或「Nigiri」,為什麼受訪者要用不同的詞彙呢? 語言的精細程度,往往能反映出我們認知的顆粒度。 認知程度深的內行人,他們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變化型」、「局部分解」、「階段性」、「常見狀況」等等,可能都有特殊的字彙用來描述。 譬如居住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據說他們的語言中有超過 60 個單詞用來描述冰雪。 在特定領域被命名的事物,背後通常會帶起一連串關於這件事情的脈絡。 這是我們在進行陌生領域的 UX 研究時,相當好的契機,幫助我們用細膩的字詞與觀點,認知整個領域的訊息。 那麼,具體在訪談之中,可以怎麼做呢? 接下來我將與你介紹將完形心理學運用於訪談技術中的三個層次,這分別是:
▋基礎:概念主體與指向性當我們說一件事情「抽象」的時候,通常是在說「我聽不太懂這是什麼意思」。 譬如說畢卡索的抽象畫,看著似曾相似的線條,像是一頭牛,因為沒有更具體的部位,所以不太確定。 但其實抽象這個字彙,是在討論不同事物背後相同的本質。 例如《咒術迴戰》跟《我推的孩子》,都是漫畫改編的熱門動畫。 所以在語境中,可能會這樣講:「你有看過《我推》的原作對吧?」 在這邊,「原作」這個詞彙同時展開了兩個概念。 一個是起點的主體概念,一個是語言中的指向性。 當下受訪者講「《我推》的原作」,代表他當下講的《我推》不是原來的漫畫,而是從《我推的孩子》動畫版作為起點,與我們進行討論。 因此我們要在語言之中識別受訪者所使用的抽象詞彙(或代名詞),當下所指的主體概念是什麼? 才會理解受訪者意有所指的方向在哪邊。 ▋應用:抽象完形當我們能抓住「主體概念」的尾巴時,就有機會對其領域展開。 一樣回到上述例句「你有看過《我推》的原作對吧?」 我們可以在訪談當中探索其中的具體案例(現象)以及抽象層級(意義)。 例如我們透過開放性問題、具體化事件提問,來請受訪者舉例,從「原作」這個詞彙整理出以下記錄: 具體案例:《我推的孩子》、《超時空要塞》、《星際大戰》 抽象層級:原作是漫畫、原作是動畫、原作是電影 然後又發現,動畫還有分為「影視版」與「劇場版」。 抓住主體概念的尾巴,然後探索具體案例,並且回推抽象層級有哪些類型。 這樣一來,一個陌生領域的具體現象與抽象概念,就可以快速整理出對照的資訊,幫助我們快速搞懂狀況。 ▋進階:上堆下切熟悉抽象概念的訪談應用之後,我們可以將這個技術用在一些很難訪談的對象身上。 譬如:邏輯概念混亂的受訪者、對我們有防備心的受訪者、沒什麼開口意願的受訪者、過度專業不知道該如何與我們分享的受訪者。 這個進階技術的口訣是這樣: 上堆:真、真、假 跟對方討論抽象概念的類型,故意說錯 下切:真、缺、真、真 跟對方討論具體事例,故意缺漏 人總是善於發現別人的問題。 如果受訪者具備我們想了解的領域知識,當他聽到自己擅長的事物被錯誤詮釋,通常會忍不住指正。 一來我們可以吸引對方主動開口解釋更多我們想了解的事情。 二來我們可以在多個受訪者之間交叉比對同一個概念的詮釋。 這能幫助我們用更立體的角度觀察研究主題的相關脈絡。 ▋結論訪談這門技術是我在 UX 教學領域的起家厝。 今年學習 NLP 之後,有了很好的框架,幫助我自己將過去的專家直覺,透過有系統的框架整理成為可複製的技術。 也分享給你,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最後工商一下,八月底我受到朋友的邀約,特別在高雄開一場用戶旅程工作坊。 這場工作坊的內容特別適合一人公司、個人品牌經營者。 另外這也是一場「火烤」為主的工作坊,我會用顧問討論的手法 帶參加的朋友痛苦的分析自己的產品服務在用戶旅程上的缺口。 剩下名額不多,有興趣的朋友月底見! 時間:8/30(五)10:00 - 15:00 [ 午餐休息時間1小時 ] 費用:2990元(附午餐&點心) 地點:高雄市前金區七賢二路189號10樓之3 報名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TU_FD1hYdIMAZLsk51CbfFufzA8ng2YimKgTF3QUYM2bSLg/viewform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跟需求方、利害關係人進行需求訪談,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不舒適的過程。 這個不舒適的原因,來自於「不確定性」。 ▋需求訪談是一份充滿不舒適的任務 有可能你被要求去處理完全不熟悉的問題,因此不知該如何著手。 即使你是專家,來找你的人所提的需求,也往往跟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有所落差。 所以專家也不能只聽需求方表面的描述,還要像個偵探去挖掘問題背後的問題。 即使你搞懂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這件事情影響許多不同的人。 那些被影響的人們,不一定想要改變。 除了面對人性的矛盾,你還要想辦法安排一切計畫。 讓這些充滿不確定性的炸彈,被放在一籃子計畫裡面,隨時等著爆炸。 這麼多不確定性的東西,要跳下去處理,會舒適才奇怪吧? ▋所有的問題都是認知的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適應這些讓我們不舒適的挑戰呢? 看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我想從「認知負荷」的角度,來與你分享。 認知負荷,就是你大腦裡面高速公路的「車流量」。 當我們大腦中的主控台要執行某個意圖時,需要原物料(記憶、情報)。 而當某些任務過於複雜,主控台一口氣下單超多原物料卡車。...
哈囉,朋友 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有個最重要的指標。 那就是知道「如何了解需求」。 ▋區分菜鳥的指標 我訪談過許多專業工作上的用人主管,反覆的對他們提出一個問題: 「怎麼樣算是可靠、能獨當一面的戰力呢?」 我本來期待會聽到五花八門的答案,或者各種專業領域的能力評估方式。 結果答案意外單純。 這些專業領域的主管,不約而同的跟我說:「要會提問。」 收到一個工作上的指示、別人委託的工作、上面老闆突然有個想法丟下來。 直接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的,都是菜鳥。 菜鳥會浪費無數時間在猜想對方到底要什麼、在瘋狂腦力激盪提出有用的想法、在反覆修改一千次之後雕琢自己不夠完美的構想。 然後完全搞錯方向,一直重做。 ▋菜鳥的陷阱 例如,同事跑來問說,能不能幫我規劃一個問卷? 這是「他們想要一個問卷」。 但他們為何需要一個問卷呢? 沒有了解原因的菜鳥,可能會直奔主題,問對方要調查什麼? 甚至可能會糾結自己忘記以前學過的統計,還上網買了兩本書來惡補。 花了很多時間討論題目該如何設計之後,才被主管打槍。 打槍的理由是:問卷看起來不夠吸引人。 菜鳥會楞住,問卷為什麼要吸引人?...
哈囉,朋友 2024 年對我來說是既辛苦又充滿意義感的一年。 以 ABZ 計畫的角度來說,今年是我的 A 計畫正式換上職業講師這個身分的一年。 一人公司的自僱者會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 1. 收入不足,也不穩定 2. 收入足夠,但不穩定 3. 收入足夠,穩定,但很累 4. 收入足夠,穩定,且輕鬆 我在八、九年前離開最後一份產品經理工作之後,開始了自僱者的人生階段。 第一、二年處於無頭蒼蠅的狀態,好像什麼都可以做,什麼樣的合作機會來了都接。 很努力的從收入不足狀態,追趕上了先前工作時的薪資收入。 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感覺自己沒有累積,只是在瞎忙。 第三年開始專注在產品設計 UX 顧問案上面,推掉了不相關的工作。 沒想到營收跟案源反而直線上升,一下子進入爆炸忙碌的狀態。 於是第四、五、六年,我掉進了一個陷阱:開始聘僱員工。 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學習到教訓,那就是我在談業務、公司經營這件事情上沒什麼熱忱。 明明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自己動手做研究、規劃產品,然而當我變成公司經營者,這些帶給我意義感的工作就遠離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