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我們都知道做生意就是要賺錢。 但我們經常幻想。 認為所謂的生意就是,把產品服務標上價碼,開始打廣告(所謂的做行銷),然後再猛烈的打折促銷,生意就會來了。 這是所謂過度自信所產生的幻覺。 ▋信任現實是,如果你不相信一個人(或品牌),你就不會成交。 除非,你賣的是標準規格品。 意思是一樣的礦泉水,擺在你這邊賣跟放在便利商店賣,本質(規格)上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賣得不是水,而是賣場景。 如果我們的店在偏遠的景點賣水,那其實賣的是安全感,讓人們即使到了不方便的地方,也方便。 光是你把店開在偏遠景點的代價,就足以讓人信任你。 ▋夜市 vs 巷弄裡同樣的道理,比如我賣的是「訪談工作坊」、「服務設計」這種冷門的課程。 如果說目前流行的各式各樣 AI 課程,就像是鬧區夜市,大神們各顯神通,吸引人流。 「服務設計」就像是巷弄裡的文青咖啡店,主打一個懂得就懂的孤芳自賞。 在鬧區夜市開店,最大的好處就是人流。 俗話說,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有了人流,還怕沒生意? 但在鬧區夜市開店,是完全競爭市場。 意思是說,你做了什麼會賣錢,你知道,獨眼龍也知道。 如果你能賣出超額報酬,競爭者很快就會進行模仿。 可能你會想,那我提升我的品味,讓人難以模仿。 但熱鬧的夜市繽紛多彩,各種招牌都在暴力呼喚人們的注意力,所以消費者的注意力很短暫。 這樣短兵交接的市場上,吸引人們的不是需要細細品味的溫度(夜市好熱)。 吸引人們的,恰恰是其他聚集的人,俗稱羊群效應。 所以有時候,愛排隊的台灣人,僅僅因為看到有很多人排隊,就會不自覺的想要去排隊看看。 這就是賽道的選擇,決定我們該用什麼樣的角度切入市場。 ▋但我就愛巷弄裡那麼身為巷弄裡的文青咖啡店,該如何思考自己的策略呢? 首先,還是需要比氣長。 日複一日,年復一年的出現在人們面前。 時間沉澱帶來的份量,本身就是足以被信任的基礎。 套用到我自己身上,就是每週寫一封電子報,從 2021 年的六月開始寫,現在第四年。 累積 35 萬字的輸出,以及持續的跟人們說我的所見所聞所想。 我知道,你會問:「那我的氣就是沒那麼長怎麼辦?」 俗話說,沒那個屁股,就別吃瀉藥。 如果缺乏時間,那當然就是選擇更快能變現的槓桿。 又或者,你本來就有一份穩固的本業,只是在持續的投資自己,發展不同的計劃。 這就是在人生設計上,所採取的「ABZ 計畫」策略。 可以參考我的舊文:探索未來選項的 Z 計畫--打造屬於你的人生 side project https://subscribe.soking.cc/posts/soking-z-side-project ▋旅程 巷弄裡的文青咖啡店,還可以思考,我的顧客們是如何踏上旅程,來到我的店門口。 不同的目標客群,各自的旅程有自己的風景。 譬如說,我想吸引的是日韓國際旅客,因為很難期待同樣的人再次回流。 所以服務設計的策略在於「足以炫耀的體驗」,讓旅人口耳相傳(雖然是在 IG 上)。 但如果,我想吸引的是自由工作者,這樣的人每天都去不同咖啡店安靜工作。 服務設計的策略,在於「關係的持續」。 意思是,準備高度適合的桌椅、有插座、可以一直喝水、上廁所不用擔心筆電被偷。 ▋更好的自己 不管我們的店是賣什麼,我們永遠是賣「幫助顧客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管是賣課程還是賣咖啡,都要看顧客當下是在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我們賣的是「效率」,我們的顧客正在匆匆忙忙地追上世界。 此時他們需要的是簡單的選擇。 如果我們賣的是「多巴胺」,我們的顧客正想要脫離現實。 此時他們需要的是多樣化的體驗非日常的風景。 如果我們賣的是「鍛鍊身心」,我們的顧客正渴望身心成長。 此時他們需要的是一切安排妥當的執行計劃。 如果我們賣的是「冒險」,我們的顧客正在打包行攘,想要去體驗世界有多大。 此時他們需要的是記錄一切過程的覺察。 ▋結語當我們回頭看這一切,不管是夜市的喧囂,還是巷弄的靜謐,其實都在告訴我們一件事: 真正的關鍵,不是我們賣了什麼,而是顧客是誰?為什麼來?又將往哪裡去? 這就是服務設計的起點。 當我們開始思考顧客的旅程,不再只是用產品的規格去定義價值,而是關注顧客在不同階段的情境與情緒。 我們會發現,體驗從來不是附加價值,而是核心價值。 服務設計,讓我們從顧客的角度出發,設計出他們真正需要、真正記得、真正願意分享的體驗。 無論你是想打造夜市裡熱鬧的人氣店,還是巷弄裡的小店,看懂用戶旅程,能找到屬於你的位置與節奏,並設計出對的體驗,走得更遠。 6/14 (六)【台北場】目標客群與用戶旅程工作坊:顧問實戰火烤版 https://soking.oen.tw/events/2xf59Q2EJINlAonffqLWAluzRpK 6/11 (三) 顧客需求如何洞察|經營顧客的黃金路徑系列線上講座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5270403591169685166 期盼與你分享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2023年的時候,我曾經想要登出人生。 我在很抽離的狀態下,顫抖的跟太太求助。 在那前一刻,我們正在狠狠的吵架。 導致我信念崩潰的吵架。 導致我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失去意義的吵架。 導致我懷疑我所努力的一切行為,是不是反而逼自己無路可走了。 於是我開始在身心科定期拿藥,斷斷續續的與幾位心理師晤談過一兩次。 我知道,這是自己在中年之路上,艱困的一關。 活在這個世上的體驗並不太好。 想要「做自己」的過程,很有趣的是,居然會傷害到與我們最親近的人。 探索自我的體驗並不太好。 在找到一個柔軟、有韌性、可持續發展自己的路上,還有許多不請自來的人想要當你的牧羊人。 想要活成自己的體驗並不太好。 因為有些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的人,看著別人也過得不好,那就安心了。 ▋過得不太好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男人的自助式登出率,是女性的兩倍。 不是多10%、不是多30%、不是多50%。 而是多200%。 畢竟,我也差點加入這個糟糕的數據統計。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約為總人口的8.9%,約有200萬人符合醫師診斷的憂鬱症狀。...
Hi,端午連假期間,社群上有人討論:「今年品牌連假的業績爛到最高點。」這背後映射的,是流量成本持續攀升、轉換門檻卻越來越高的共同困境: 廣告素材點擊雖然還算不錯,但流量進站後卻無法真正打出「銷售全壘打」。 消費選擇愈來愈多,可花費預算卻愈來愈少,品牌要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突圍? 當「行銷費用越花越多」卻「無法真正抓住目標客群」時,你就很可能陷入無止盡的試錯──即便不斷操作內容與廣告,始終打不到「關鍵痛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最關鍵的其實是: 你是否擁有一套「清晰的客戶輪廓+完整的用戶旅程藍圖」? 如果你還沒搞清楚: 誰才是你的真正用戶?他們為什麼要為你買單? 流量進到網站後,在哪一個節點失去耐心?該如何強化接觸點? 資源有限的小團隊/一人創業,要怎麼深度挖掘客戶價值? 那麼,即便投放大量行銷預算、產出再多內容,也可能只是在「累積流量數字」,卻無法促成「真正的成交」。 針對上述痛點,我們準備了兩堂相輔相成的課程,幫助你從「洞察目標用戶及需求」到「畫出顧客旅程地圖」,一步步拆解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鍵連結: 6/11 線上講座:顧客需求如何洞察(服務設計系列講座第一堂) ▌為什麼你需要這堂課?...
哈囉,朋友 或許你已經在某個領域鑽研許多年,是個擅長解決問題的專家。 或許,你透過探索興趣,發展了屬於自己的副業。 當我們離開企業或組織,想要將一身所學變成服務他人的事業時,常常會卡住。 卡在不知從何開始。 卡在不明白誰需要我們的專業。 卡在每次解決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挑戰。 卡在這些不同的事件中,我們的表現時好時壞。 不知從何開始,我們就很難清楚說出來,讓別人知道可以找我們幫忙。 不明白誰需要我們的專業,我們就只能亂槍打鳥,求人多看一眼。 每次都在解決不同的問題,就很難找人幫忙分擔。 表現時好時壞,冒牌者症候群就會上身。 所以,我想與你分享,服務要如何被設計。 幫助你規劃自己的專業,可以怎麼發展。 我們從4+1個觀點來著手吧。 定位:我是誰?我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目標:我的專業用來服務誰? 洞察:這些人遇到什麼類型的問題? 流程: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驗證:如何檢視我交付的價值?如何提升品質? ▋零、定位:我是誰?我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先舉我的例子: 我是一個產品服務的設計顧問。(身份標籤) 我協助客戶探索商業策略。(價值主張) 尋找定位是一件又簡單又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