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king 開課通知】有流量來卻沒人買單?— 6 月講座及工作坊,助你一鏡到底掌握顧客與轉換


Hi,
端午連假期間,社群上有人討論:「今年品牌連假的業績爛到最高點。」這背後映射的,是流量成本持續攀升、轉換門檻卻越來越高的共同困境:

  • 廣告素材點擊雖然還算不錯,但流量進站後卻無法真正打出「銷售全壘打」
  • 消費選擇愈來愈多,可花費預算卻愈來愈少,品牌要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突圍

「行銷費用越花越多」「無法真正抓住目標客群」時,你就很可能陷入無止盡的試錯──即便不斷操作內容與廣告,始終打不到「關鍵痛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最關鍵的其實是:

你是否擁有一套「清晰的客戶輪廓+完整的用戶旅程藍圖」

如果你還沒搞清楚:

  1. 誰才是你的真正用戶?他們為什麼要為你買單?
  2. 流量進到網站後,在哪一個節點失去耐心?該如何強化接觸點?
  3. 資源有限的小團隊/一人創業,要怎麼深度挖掘客戶價值?

那麼,即便投放大量行銷預算、產出再多內容,也可能只是在「累積流量數字」,卻無法促成「真正的成交」

針對上述痛點,我們準備了兩堂相輔相成的課程,幫助你從「洞察目標用戶及需求」「畫出顧客旅程地圖」,一步步拆解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鍵連結:

6/11 線上講座:顧客需求如何洞察(服務設計系列講座第一堂)

▌為什麼你需要這堂課?

  • 產品做得再好,沒有命中「顧客的真正需求」,顧客依舊買不下單。
  • 行銷不夠精準,燒了廣告預算卻抓不到有效名單。
  • 想了解「服務設計」如何與行銷、產品設計結合,讓「功能」變成「價值」。

2 小時時間內,透過系統化思考框架 JTBD 價值解析法,帶你辨識顧客需求、繪製 Persona 及用戶旅程圖,並結合實際案例做說明,讓你一步到位搞懂思考方式。

參與講座,即可再獲得 Soking 親手打造 AI 助教系統,讓你在講座後還能問到飽!
不怕課後慌於如何落地執行!


6/14 實體工作坊:目標客群與用戶旅程火烤版

如果參與完線上講座,你希望有更完整「自家品牌、服務」的實戰思考經歷,歡迎透過 6/14 目標客群實體工作坊,帶著你自家的品牌、服務、提案來到現場,由 Soking 透過實際火烤提問,幫你更精練出有效策略!

▌五大顧問實戰火烤模組:萃取你的顧客服務地圖

  • 商業賽道分析
    • 解讀市場現況與競爭格局
    • 快速定位你的品牌差異化
  • 目標客群 Persona 角色建模
    • 使用真實情境語言,分類你的用戶類型
    • 用戶痛點與動機的拆解技巧
  • 用戶旅程圖與接觸點設計
    • 一起手繪顧客使用路徑,找出「高效引流」與「體驗破口」
    • 確保品牌在各個接觸點都能抓住目標客群眼球
  • 品牌價值主張設計
    • 建立「情緒價值」、「社會性價值」、「功能價值」三位一體的品牌敘事
    • 幫助你用一句話抓住用戶心智
  • 辨別需求類型:狩野分析工具
    • 分清「基本款」、「加分項」、「無感功能」
    • 讓你把有限資源都集中在最能打動顧客的要素上

全場講師+同學回饋,深度火烤,課後還能加入「學員專屬社群」
繼續在學習社群中與大家交流成果。

期待在課堂上與你相見,一起從「理論」到「實戰」,為你的品牌與業務注入 真正能打動顧客的 DNA

By Soking 教學團隊

Soking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Read more from Soking

哈囉,朋友 2023年的時候,我曾經想要登出人生。 我在很抽離的狀態下,顫抖的跟太太求助。 在那前一刻,我們正在狠狠的吵架。 導致我信念崩潰的吵架。 導致我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失去意義的吵架。 導致我懷疑我所努力的一切行為,是不是反而逼自己無路可走了。 於是我開始在身心科定期拿藥,斷斷續續的與幾位心理師晤談過一兩次。 我知道,這是自己在中年之路上,艱困的一關。 活在這個世上的體驗並不太好。 想要「做自己」的過程,很有趣的是,居然會傷害到與我們最親近的人。 探索自我的體驗並不太好。 在找到一個柔軟、有韌性、可持續發展自己的路上,還有許多不請自來的人想要當你的牧羊人。 想要活成自己的體驗並不太好。 因為有些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的人,看著別人也過得不好,那就安心了。 ▋過得不太好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男人的自助式登出率,是女性的兩倍。 不是多10%、不是多30%、不是多50%。 而是多200%。 畢竟,我也差點加入這個糟糕的數據統計。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約為總人口的8.9%,約有200萬人符合醫師診斷的憂鬱症狀。...

哈囉,朋友 我們都知道做生意就是要賺錢。 但我們經常幻想。 認為所謂的生意就是,把產品服務標上價碼,開始打廣告(所謂的做行銷),然後再猛烈的打折促銷,生意就會來了。 這是所謂過度自信所產生的幻覺。 ▋信任 現實是,如果你不相信一個人(或品牌),你就不會成交。 除非,你賣的是標準規格品。 意思是一樣的礦泉水,擺在你這邊賣跟放在便利商店賣,本質(規格)上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賣得不是水,而是賣場景。 如果我們的店在偏遠的景點賣水,那其實賣的是安全感,讓人們即使到了不方便的地方,也方便。 光是你把店開在偏遠景點的代價,就足以讓人信任你。 ▋夜市 vs 巷弄裡 同樣的道理,比如我賣的是「訪談工作坊」、「服務設計」這種冷門的課程。 如果說目前流行的各式各樣 AI 課程,就像是鬧區夜市,大神們各顯神通,吸引人流。 「服務設計」就像是巷弄裡的文青咖啡店,主打一個懂得就懂的孤芳自賞。 在鬧區夜市開店,最大的好處就是人流。 俗話說,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有了人流,還怕沒生意? 但在鬧區夜市開店,是完全競爭市場。 意思是說,你做了什麼會賣錢,你知道,獨眼龍也知道。...

哈囉,朋友 或許你已經在某個領域鑽研許多年,是個擅長解決問題的專家。 或許,你透過探索興趣,發展了屬於自己的副業。 當我們離開企業或組織,想要將一身所學變成服務他人的事業時,常常會卡住。 卡在不知從何開始。 卡在不明白誰需要我們的專業。 卡在每次解決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挑戰。 卡在這些不同的事件中,我們的表現時好時壞。 不知從何開始,我們就很難清楚說出來,讓別人知道可以找我們幫忙。 不明白誰需要我們的專業,我們就只能亂槍打鳥,求人多看一眼。 每次都在解決不同的問題,就很難找人幫忙分擔。 表現時好時壞,冒牌者症候群就會上身。 所以,我想與你分享,服務要如何被設計。 幫助你規劃自己的專業,可以怎麼發展。 我們從4+1個觀點來著手吧。 定位:我是誰?我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目標:我的專業用來服務誰? 洞察:這些人遇到什麼類型的問題? 流程:我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驗證:如何檢視我交付的價值?如何提升品質? ▋零、定位:我是誰?我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先舉我的例子: 我是一個產品服務的設計顧問。(身份標籤) 我協助客戶探索商業策略。(價值主張) 尋找定位是一件又簡單又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