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我想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與你分享新創事業領域的一條黃金公式。 LTV > CAC 這條黃金公式是用來評估一個殘酷的事實:產品到底能不能在市場上活下去? 人不是理性的。 我們會愛上自己親手打造的事物。 所以當我們費盡心血打造了夢幻產品,推向市場之後,我們會成為一個極度樂觀主義者。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簡單又直接的指標,來幫助我們客觀評估。 LTV > CAC,意思是顧客終生價值大於獲客成本。 例如我們有一群客人,在一年之間,他們會來店消費 10 次,他們所產生的商業價值就是 LTV。 CAC 就是我們為了讓這些客人來店消費 10 次,我們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以下我想從用戶體驗的觀點,與你分享我對這條黃金公式的看法:
▋LTV 的基本前提就是辨認賽道 ▋討論顧客終生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之前,我們要釐清一件事。 在這邊原文中的 Lifetime,其實不是真實顧客人生的一輩子。 主角其實是「顧客的需求」,我們想知道需求到底會存在多長的時間。 例如我現在是一個上班族,每天上下班通勤時,會順便在便利商店外帶一杯咖啡。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十年。 對於外帶咖啡市場來說,這十年間我這位顧客持續存在「外帶咖啡需求」。 有人買,有人賣,持續產生交易,才會形成市場。 拿了就走的外帶咖啡,跟坐下來與朋友有品質的度過一段時光的精品咖啡店。 雖然一樣是賣咖啡,但兩者滿足的需求完全不同,他們是完全不同的賽道。 ▋顧客在旅程中與我們相處的時刻 ▋當顧客在他的人生中產生了需求,希望自己可以過得更好,因此踏上旅程,尋求改變。 我們會透過用戶旅程,來描繪這一段起心動念、行為改變、夢想實現的過程。 起心動念的時刻,是顧客收到招喚,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不如預期,踏上尋找選擇的起點。 行為改變的時刻,是顧客持續的嘗試不同選擇,遭遇困難與挫敗,認知逐漸進步的過程。 夢想實現的時刻,是顧客逐漸意識到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理想與期待合一,生活重歸穩定的結局。 有些產品服務提供的是基礎建設,讓旅程中有穩定可靠的環境。 有些產品服務提供的是多巴胺刺激,讓這段旅程豐富多彩。 有些產品服務提供的是身心鍛鍊,壓力使人們在旅程中茁壯。 有些產品服務提供的是未知挑戰,冒險的刺激帶給人們蛻變。 身為產品服務的提供者,我們不一定能全程陪伴顧客的旅程。 有些產品服務出現在起心動念,提供豐富的多巴胺刺激,給人們想像的動力。 有些產品服務出現在行為改變,提供身心鍛鍊,幫助人們能夠面對更大的困難。 有些產品服務出現在夢想實現,提供未知挑戰,一起見證人們生命中的高光時刻。 ▋用戶搬遷成本的心理摩擦力 ▋如同前面提到,身為一個上班族,每天上下班通勤時,會順便在便利商店外帶一杯咖啡。 表面上看起來這是「外帶咖啡的需求」,但其實從用途理論來說,其實我要的不是咖啡,而是工作前的儀式感。 就像那句有名的話:顧客要的不是鑽孔機,而是牆上的洞。 所以外帶咖啡不是真正的需求,而是「工作前的儀式感」這個心理慰藉。 因此外帶咖啡或許不是獲得工作前儀式感的唯一解決方案。 可能有人透過早起運動來創造工作前的儀式感。 有人透過照顧桌上的盆栽來創造工作前的儀式感。 問題在於,人們為了滿足「工作前的儀式感」這個心理慰藉需求。 願意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人們眼前的選項有哪些? 如果我們的產品服務進入這個市場競爭「工作前的儀式感」這個心理慰藉需求。 我們要花多大的代價把顧客從本來的選項,搬家到我們的產品服務來? 在這個搬家的過程,就會面對與舊有習慣的對抗。 這就是用戶搬遷成本,我們要想辦法消除心理摩擦力。 ▋結語我們的產品服務在進入市場,服務目標客群時,LTV > CAC 這個黃金公式,可以幫助我們客觀的評估到底能不能活下去。 快速的再幫助你摘要一次重點:
以上是我對於如何產品服務如何評估目標客群的看法,分享給你。 如果你對於如何認識目標客群有興趣,歡迎一起聊聊。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最近我在閱讀哈拉瑞的《連結》,看到他討論「資訊的定義」,相當引人入勝。 身為歷史學者的哈拉瑞綜觀人類整個大歷史的關鍵事件,他提出資訊的用途是為了產生連結。 所謂的資訊這種東西,就是能夠將不同節點都連結成網路,創造出新的現實。 哈拉瑞說,資訊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本來就不是要去呈現既有的現實,反而是要去連結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可能是夫妻,也可能是帝國),以創造出全新的現實。 只要能將各個不同的點,連結成網路,就是資訊。 所以資訊不一定是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而是要把人事物組織起來。 身為一個在資訊軟體業工作了一輩子的我來說,這些描述句句合理,又句句重新定義了我看事情的角度。 根據哈拉瑞的定義,我重新看待什麼是軟體。 過去我會說,軟體的本質就是將各種概念變成可運算的結構化資訊。 就像水是沒有形狀的,所以無法運算,只要將水裝入容器之後,就成為了可運算的單位。 就像時間是一種抽象概念,人類最早對時間的感受來自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運動關係(四季與日夜)。 當我們把時間這個抽象概念套上了刻度,用小時、分鐘、秒來定義時間之後,時間就成為可以運算的單位。...
哈囉,朋友 這個週末我去了解夢工作坊,兩天的時間沉浸在潛意識漂浮的場域中。 恰好我自己犯了蠢,身心科幫助降低焦慮與入睡的藥已經吃完,但沒有安排時間去拿。 因此我在渾渾噩噩睡眠不足的狀態中,經歷了兩天的解夢工作坊。 我在今年七月的 NLP 課程結業式中,與課堂夥伴們說。 我這輩子哭的次數不多,上一次是關於想要結束生命,這一次是關於重新找到活下去的路。 最近工作伙伴沛穎與我分享,關於男人的自殺率。 這件事情在台灣,男性是女性的兩倍。 男人似乎是個悶聲葫蘆,狀態表上只分「想得開」與「想不開」。 包括我自己也曾經陷入想不開的困境中。 那種困境不是源自於任何物理上的拘束,而是自己對自己的封閉。 認為自己沒有了選擇。 認為唯一選項已經從這個世界的選單上變成灰色了。 所以只剩下登出一途。 有趣的事情是。 潛意識居然會在這個過程,沒有放棄自己,產生創造性的行為。 那是我們的夢。 我們在清醒的世界中萬念俱灰時,潛意識依然活躍。 他在為我們產生跳躍性的連結,看見不同的抽象層意義。 新的意義。 我發現這是透過解夢這項活動,看見的有趣事情。 這世上最有趣的話題之一就是夢境了。...
哈囉,朋友 或許你有聽過一句話: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大人學的 Joe 跟 Bryan 合寫的一本書,就叫做《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我在思考自己的 ABZ 計畫時,也是用這個角度來看待我所累積的事物。 尤其是關於「能力」。 我對能力的定義是:親手實踐打造事物的技能。 能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並且可以客觀檢視產出成果。 以下我想與你分享三個我對於認識自己能力的思考: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如何評價能力,將影響我們的獨立性 將能力樂高化,豐富自己的百寶箱 ▋知識不會產生能力,但能力會產生知識 ▋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知識不重要,我自己就是個知識的囤積狂。 我要說的是,看別人游泳的影片一百次,我們並不會誕生游泳的能力。 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得下水才行。 我們最常見的思考誤區,就是錯把知識當能力。 如果你為了增加人生選項而進行閱讀,這很好,可以添加思考的材料。 但如果僅僅是看書、買線上課來看,這不是能力,僅僅是囤積了一堆沒用的知識而已。 不是知識本人沒用,是你本人沒有在運用知識。 運用知識來從事一些創造性的活動,才會誕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