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我在參與工作坊感覺最尷尬的時刻,就是與同桌的陌生人進行小組討論。 如果沒有人發起話題,尷尬的空氣就會繼續凝結,最後小組討論毫無產出。 如果有人主動發起話題,無形的話語權似乎又集中在少數人身上。 只剩一兩個人在講話,那還要小組討論幹嘛? 有沒有一種拯救尷尬星人的方式,能夠讓小組討論的參與者都能貢獻想法,並且話語權不會只停留在少數一兩人的嘴上呢? 一起孤獨地思考(Think Alone,Together)是一個有趣的討論妙招。 執行的流程如下:
在這個簡單又容易操作的引導技巧裡面,有幾個注意事項。 一、準備思考的材料既然是參與工作坊,每一位來參加的人都是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在設計小組討論題目時,要避免設計「知識驗證」的題目。 例如「台灣有多少縣市」這類基於事實的問題,就毫無幫助。 但也不能廣闊無邊際,或者需要雄厚的專業背景才能思考。 例如「試論台灣魯肉飯文化的北中南風味差異」,這要專門領域的專家才有辦法輸出思考。 小組討論題目很像是限定材料的創意料理比賽。 例如「以波菜為主題設計一道讓小朋友愛吃的料理」,限定材料也規範輸出的情境,但沒有標準答案。 二、寫下簡短但具體的想法人的思緒經常會隨機漫遊,所以放在腦海中的想法經常處於變化狀態。 當我們面臨陌生議題的時候,腦袋更容易走捷徑,回答表面相關的記憶題取。 因此在思考過程將想法具體的寫下來,有助於自己組織如何分享表達,降低認知負擔。 當我們開始寫下幾個字之後,思緒更容易被組織起來,產出更多想法。 力求完美的縝密思考,會讓我們不斷自我監控以及揣測他人觀感,害新的想法便秘在腦中擠不出來。 放心的自由書寫,有助於參與者在工作坊當中產出,這是便利貼省不得的原因。 三、彈性控制分享時間參與者需要適量的輕微壓力,這可以提昇專注來思考。 因此可以明確地宣告,只有 2 分鐘可以寫下想法(時間當然可以自由調整,但通常時間拉長品質也不會提昇多少)。 但輪流分享的時候,很容易引發交流而進入熱絡討論狀態。 有時候熱絡討論有助於拉近小組成員之間的距離。 有時候分享引發出更多的故事。 這些都是相當好的素材,使得小組成員的交流更有意義。 工作坊引導的祕密之一,就是碼錶掌握在引導者的手上。 有時候十分鐘也可以是十五分鐘。 唯一要注意的是小組內的分享時間要均勻,一樣是避免時間過度集中在少數一兩人。 以上是我經常在工作坊中所使用的小技巧,分享給你。 有機會玩玩看吧,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告訴我。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在講某個東西不好用,或者某些服務體驗不好。 有些情況是,我們走進一個陌生的店家,但卻看不懂他們在賣什麼。 有些情況是,我們去逛新開的百貨商圈,被樓層空間的複雜動線搞到迷路。 又或者我們舉辦了一個活動,參與者無法理解當下該如何進行。 又或者我們規劃了一個流程,使用者一直卡關,抱怨複雜看不懂。 相信這類情況,也經常出現在你的工作與生活當中,造成許多困擾。 如果你希望可以早早就避免踩到這些地雷陷阱,不要重複犯錯。 那麼先看懂陷阱的長相,絕對會有很大的幫助。 因此,我想與你分享六個造成體驗不佳最常見的主要原因: 用途不明確 無法理解 挫折太多 說明太複雜 動線曲折離奇 分類層級曖昧 ▋用途不明確 如果使用者無法聯想眼前的服務有哪些用途,那就是個沒用的東西。 例如去異國的農夫市集逛街時,看見各種不同的香草植物或是香料。 這對於有烹飪興趣或是芳療有認識的人來說,可能會興致盎然。 但換成只對電子器材、3C 設備感興趣的人來說,會完全不理解要在這裡逛什麼。 我們對於「用途」的預判,取決於過往的經驗。...
哈囉,朋友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在使用產品服務時,抱怨體驗不佳。 但同樣的產品,其他人又會覺得還好,沒什麼感覺。 有些人因此放棄理解顧客的聲音,認為人就是有千百種樣貌。 然而,有些人會開始蒐集顧客抱怨的類型,並且尋找出最有可能的原因。 這些看起來最懂顧客心聲的高手,平常看似在漫無目的的蒐集線索。 但其實他們的腦袋中有一個地圖,正在按圖索驥的系統化洞察顧客體驗。 我想與你分享的,就是洞察顧客體驗的專家,腦袋中的三個檢查清單: 需求情境 服務流程 有效訊息 ▋檢查清單一:需求情境有哪幾類? 人們會使用特定產品服務的理由是有限的。 放棄理解顧客的人,會覺得顧客來來去去,是因為各種隨機的理由而來消費。 但每一個產品服務,背後對應到的需求類型,其實是可以被歸納出來的。 例如已經上班的人,花錢去上課的理由有: 職業發展上需要進修(升職、轉職、求職) 他人的期望(主管要求、看到身邊的人上課被影響、家人朋友的建議) 發展社交關係(認識新朋友、結交人脈、改善社交關係) 社會服務與公民意識(改善社會問題、參與地方社區、回應社會議題) 提昇認知(滿足求知慾、避免落伍、滿足心靈渴求)...
哈囉,朋友 我們在專業工作上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 產生溝通問題的原因,是認知落差。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 在對方腦袋中的理所當然,不見得相容於我們腦袋中的作業系統。 在我們覺得重要的規範或標準,可能對方一無所知,但又理直氣壯自己的無知。 這些都是隱藏在溝通當中的前提假設。 腦袋中的認知落差,加上語言表達的曖昧模糊,造就了溝通的困難。 而溝通困難讓溝通場景中的情緒壓力提昇,參與者的不耐煩以及立場對撞,讓溝通進入負向循環。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你是對的,我也是對的? 又或者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不需要百分之百的互相認同,只需要確認彼此之間的認知,有哪些共識? 我想與你介紹,我在產品設計顧問這份工作上,是如何運用「概念模型」,在複雜又龐大的專案溝通當中生存下去的撇步。 ▋取得共識的第一步:將概念視覺化 千萬不要小看人的大腦。 我們大腦中的工作記憶區,簡直是小的看不到。 承認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工作記憶表現,跟金魚差不多。 開會的時候,許多人可能還會一邊想著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