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朋友 以下是一段關於某個消費者的描述: 「王建國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台南人,熱愛地方文化與傳統工藝,經常參與文化推廣活動。 他對品質穩定、耐用的商品有高度需求,尤其偏愛能體現工匠精神與文化深度的產品。 他重視地方的文化認同,希望購買的商品能傳遞故鄉的故事與價值觀。 同時,他希望商品能營造溫暖的歸屬感,讓他感受到與家鄉的連結。 建國對懷舊情懷有特別的偏好,喜歡帶有傳統元素或記憶符號的創意商品。 他希望購物的過程能帶來簡單的快樂,並能成為與家人分享的話題。」 通常這樣的描述背後,代表一群相似的真實人群。 透過這樣的描述,消費者的輪廓會從抽象的流量數據(這個月有1000人造訪我們品牌),轉變成容易理解的行為描述。 我們會很容易討論這類消費這的需求(他喜歡耐用的商品)。 能夠評估消費者在特定情境下的目標(他希望消費過程能夠感受到在地文化連結)。 能夠預測消費者的行為模式(有空的時候他會去參加文化推廣活動)。 像這樣的消費者輪廓資料,叫做人物誌 Persona。 人物誌描述真實人群的需求、目標、行為模式、痛點、價值觀,並不是憑空捏造或者依賴創意發想。 人物誌裡面的資料,來自於實際的觀察消費者。 可能是透過實際與消費者互動、問卷調查、訪談、行銷活動的測試等等。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幫這些人物誌所代表的人群取綽號。 譬如,我們曾協助一個汽車集團進行台灣地區的旅遊行為調查。 研究過程發現,台灣人對於跨縣市出遠門這件事情,可以區分為「天龍國出生長大」以及「天龍國以外長大」。 天龍國出生長大的朋友,聽到要去某個縣市時,第一個反應是:有高鐵嗎?有捷運嗎?(對,就我) 一般來說,天龍人對於交通選項的思考非常貧乏而且缺乏彈性。 天龍國以外長大的朋友,則是充滿彈性以及應變規劃能力。 譬如一位台南人要去羅東,他可能會想先搭高鐵到台北,再轉普悠瑪,然後到當地租車。 租車、客運、當地公車、火車、高鐵甚至跟朋友借車,通通都是可能的選項。 又譬如,我們曾協助芳療品牌進行消費者研究。 發現可以區分為「信仰者」以及「求道者」這兩種類型的顧客。 信仰者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話是:「身體痛苦很多年,最後是在這邊得到了救贖。」 求道者最具代表性的一句話是:「我覺得好像在玩哈利波特的魔藥學。」 「信仰者」以及「求道者」的購物車內容、感興趣的行銷活動、喜歡的商品特色涇渭分明。 一個品牌可能同時吸引了數個消費者族群。 但是各種消費者族群,有不同的偏好與價值觀。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沒有選到對的方向努力。 同樣的商品與行銷內容,選擇了對的目標客群,效益可以差距十倍以上。 我在多年前創業開發健身運動 APP 時,一開始不知道這個道理,傻傻的廣灑廣告預算。 一個開始的廣告要花費兩百多元,才買到一個用戶安裝我們的 APP。 更糟糕的是,這些昂貴的用戶,絕大多數都只打開我們 APP 一兩次,就再也不使用了。 後來經歷幾番撞牆,認真的去訪談做了用戶研究,才發現了更有價值的目標客群。 我們針對新鎖定的目標客群,廣告成本大幅下降到每次安裝成本只要 18 元。 並且這些新用戶相當的活躍,下載安裝之後每週至少開啟 3 - 4 次,並且深度使用我們的產品。 昂貴的行銷預算找來的用戶,不一定能變成忠誠用戶。 很便宜就吸引來的用戶,也有可能成為最有價值的目標客群。 你的品牌或產品服務所吸引的目標客群是什麼樣的人呢? 你的團隊與組織,對於目標客群的想法是一致的嗎? 除了客觀理性的數據之外,幫你的目標客群建立一個鮮明的形象吧。 這是我對於人物誌 Persona 的一些看法。 如果你對於如何建立自己品牌的人物誌 Persona 有疑問,歡迎找我聊聊。 by Soking |
千綺創意設計 Co-Founder / 產品設計總監,目前經營軟體領域的體驗設計顧問公司,也從事 UX 教學,喜歡以工作坊形式,引導你體驗 UX 領域的專業知識。 工作聯絡:service@soking.cc
哈囉,朋友 2023年的時候,我曾經想要登出人生。 我在很抽離的狀態下,顫抖的跟太太求助。 在那前一刻,我們正在狠狠的吵架。 導致我信念崩潰的吵架。 導致我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失去意義的吵架。 導致我懷疑我所努力的一切行為,是不是反而逼自己無路可走了。 於是我開始在身心科定期拿藥,斷斷續續的與幾位心理師晤談過一兩次。 我知道,這是自己在中年之路上,艱困的一關。 活在這個世上的體驗並不太好。 想要「做自己」的過程,很有趣的是,居然會傷害到與我們最親近的人。 探索自我的體驗並不太好。 在找到一個柔軟、有韌性、可持續發展自己的路上,還有許多不請自來的人想要當你的牧羊人。 想要活成自己的體驗並不太好。 因為有些無法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的人,看著別人也過得不好,那就安心了。 ▋過得不太好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男人的自助式登出率,是女性的兩倍。 不是多10%、不是多30%、不是多50%。 而是多200%。 畢竟,我也差點加入這個糟糕的數據統計。 後來我才知道,在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約為總人口的8.9%,約有200萬人符合醫師診斷的憂鬱症狀。...
哈囉,朋友 我們都知道做生意就是要賺錢。 但我們經常幻想。 認為所謂的生意就是,把產品服務標上價碼,開始打廣告(所謂的做行銷),然後再猛烈的打折促銷,生意就會來了。 這是所謂過度自信所產生的幻覺。 ▋信任 現實是,如果你不相信一個人(或品牌),你就不會成交。 除非,你賣的是標準規格品。 意思是一樣的礦泉水,擺在你這邊賣跟放在便利商店賣,本質(規格)上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賣得不是水,而是賣場景。 如果我們的店在偏遠的景點賣水,那其實賣的是安全感,讓人們即使到了不方便的地方,也方便。 光是你把店開在偏遠景點的代價,就足以讓人信任你。 ▋夜市 vs 巷弄裡 同樣的道理,比如我賣的是「訪談工作坊」、「服務設計」這種冷門的課程。 如果說目前流行的各式各樣 AI 課程,就像是鬧區夜市,大神們各顯神通,吸引人流。 「服務設計」就像是巷弄裡的文青咖啡店,主打一個懂得就懂的孤芳自賞。 在鬧區夜市開店,最大的好處就是人流。 俗話說,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有了人流,還怕沒生意? 但在鬧區夜市開店,是完全競爭市場。 意思是說,你做了什麼會賣錢,你知道,獨眼龍也知道。...
Hi,端午連假期間,社群上有人討論:「今年品牌連假的業績爛到最高點。」這背後映射的,是流量成本持續攀升、轉換門檻卻越來越高的共同困境: 廣告素材點擊雖然還算不錯,但流量進站後卻無法真正打出「銷售全壘打」。 消費選擇愈來愈多,可花費預算卻愈來愈少,品牌要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突圍? 當「行銷費用越花越多」卻「無法真正抓住目標客群」時,你就很可能陷入無止盡的試錯──即便不斷操作內容與廣告,始終打不到「關鍵痛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最關鍵的其實是: 你是否擁有一套「清晰的客戶輪廓+完整的用戶旅程藍圖」? 如果你還沒搞清楚: 誰才是你的真正用戶?他們為什麼要為你買單? 流量進到網站後,在哪一個節點失去耐心?該如何強化接觸點? 資源有限的小團隊/一人創業,要怎麼深度挖掘客戶價值? 那麼,即便投放大量行銷預算、產出再多內容,也可能只是在「累積流量數字」,卻無法促成「真正的成交」。 針對上述痛點,我們準備了兩堂相輔相成的課程,幫助你從「洞察目標用戶及需求」到「畫出顧客旅程地圖」,一步步拆解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鍵連結: 6/11 線上講座:顧客需求如何洞察(服務設計系列講座第一堂) ▌為什麼你需要這堂課?...